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豐台木版年畫

鎖定
東豐台木版年畫是天津市寧河縣豐台鎮的傳統民俗工藝品,一度與津西楊柳青年畫一樣享有很高知名度。
天津豐台鎮位於寧河、寶坻、豐潤、玉田交界處,交通便利,曾商賈雲集,有“京東第一鎮”之譽。為與北京豐台相區別,人稱東豐台。東豐台木版年畫歷史久遠,成氣候時,可上溯至清中期,曾有過“家家點染、户户丹青”的紅火場面。東豐台木版年畫雖傳承楊柳青年畫的特點,但亦受東北、冀東民俗的影響,自成一格。比較起來,在顏色的使用上更為鮮豔,畫面更為粗獷和誇張。另外,版式亦較獨特,有的對吉祥字大膽使用,不惜佔據畫面主體;有的為窗格式畫面,將10餘塊畫版拼接套印,渾然一體;還有的再現戲劇情節,可將畫面裱製成16幅條屏等。 [1] 
中文名
東豐台木版年畫
別    稱
東豐台年畫
產    地
天津市寧河縣豐台鎮
產生年代
明代中期
製作方法
以套版為主,局部手繪
藝術特點
質樸、粗獷、色彩豔麗
主要題材
灶王、財神、全神和世俗作品
代表作品
《三岔口》、《白蛇傳》)等

東豐台木版年畫發展歷程

東豐台木版年畫 東豐台木版年畫 [2]
東豐台木版年畫始於明中期,盛於清乾隆至民國初期。據可查資料記載,當時豐台鎮共有大小年畫作坊三十餘家,年產量近千萬張。產品銷往東北、華北、內蒙等多個省市。豐台鎮也由此形成了北方最大的年畫商貿市場。《豐潤縣誌》中曾記有“户户妙手繪丹青”紅火場面。此外,更有一些年畫業主將豐台特色的年畫經營到天津楊柳青。 [3] 
東豐台木版年畫的極盛時期,全鎮的年畫作坊達50餘家。那時,鎮上集中一大批才藝超絕、擅長刻版與繪製的年畫藝人,還有精通營銷的精明畫商。到了清代末期,天津西南的楊柳青年畫走向鼎盛,不少豐台人便跑到楊柳青炒米店開設畫店,其中義盛發、永和德、增興、永慶和、成泰長等名氣都很大。他們店多勢眾,又擅長經營,再加上獨特的畫風與高超的印繪技藝,頗受市場鍾愛,在楊柳青炒米店有“豐台幫”之稱,勢頭頗健,一時與來自河北地區另一個著名的年畫產地武強的“武強幫”,構成爭強鬥勝的局面。人稱武強年畫為“河西貨”,東豐台木版年畫為“河東貨”。 [4] 
當年東豐台“因地之利”,擁有通達的年畫銷售網絡,“頗得東北、蒙古之大銷場”。光緒中葉,僅戴廉增一家的年畫作坊,年產量就達100餘萬張,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從東豐台集散的。清末民初時,該鎮有10多個有名的畫鋪,13個有規模的染紙作坊,是冀東年畫最大的集散地之一。曾有段時間東豐台木版年畫的興旺度還超過了津西楊柳青年畫。 [5] 
民國初期,豐台鎮共有年畫作坊三十六家,年產量達幾百萬張。當時豐台鎮也是中國北方最大的年畫商貿市場。
  解放前後,由於戰火及歷次運動等原因,東豐台木版年畫一度停產。
直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又恢復製作,並天津外貿出口香港、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每年參加兩度廣交會。 [3] 
2004年新春之際,天津民間文史工作者在天津市寧河豐台鎮一個當年老作坊的後人家中偶然發現一批年代久遠的東豐台木版年畫。這些具有較強視覺衝擊力的老年畫畫面內容寬泛,有天官賜福、門神、九鳳朝陽、美人圖、送財童子等。 [1] 
2008年7月22日,由東豐台木版年畫新掌門人董新畫師主創的“歡天喜地慶奧運”巨幅年畫在新華網上廣為宣傳,《人民政協報》、《中國青年報》等全國各大報刊爭相刊登了作品圖片。天津電視台、寧河電視台紛紛做出了相關報道。東豐台木版年畫在董新畫師的倡導下,不僅保留了傳統年畫的特點,同時也融入了富有時代氣息的新文化韻味,向着更加完美成熟的方向不斷邁進,為人們的生活增添了幾分美麗與優雅。 [3] 

東豐台木版年畫藝術特色

東豐台木版年畫繼承了北方平水系統的坊刻傳統,它與楊柳青、武強炒米店同是這一系統的不同分支。而東豐台木版年畫則較之更為質樸、粗獷、色彩豔麗,深受人民羣眾喜愛。東豐台木版年畫多取材於歷史典故、時事風俗以及戲曲小説中的人物故事情節,其中以神紙類為大宗。從製作風格上講,東豐台木版年畫多為等量顏色的套版印刷,先進行木版雕刻,有三色、四色、五色,最多的有七色套版。印刷之後,再手工完成粉臉、開眉眼、描金等工序,並上彩印刷,有的人像面部還貼金色錫箔,風格獨特,異常精美。 [3] 
東豐台木版年畫具有北方鄉土質樸厚重的氣質,雖然與楊柳青鎮相距不遠,但其畫風——尤其是早期的畫風與楊柳青相去甚遠。楊柳青年畫的受眾多為城中市井人家,東豐台木版年畫的需求者都是鄉間百姓,所以它在題材、造型、構圖、色彩等方面都有很濃的地域和鄉土特點。
東豐台木版年畫以套版為主,局部手繪,特別是面部和手部畫法為寫意。套版一般為6塊版,紅、綠、黃、紫、藍,外加一塊黑色的線版。藍色多是品青,綠是品綠,不用調和色,只用原色,着色很重,對比強烈;設色不是“隨類賦彩”,而是把有限的五六種顏色,相互錯開,以造成繽紛斑斕的色彩效果。人臉染得十分濃豔,不像楊柳青年畫臉頰暈染細膩而淡雅。
東豐台木版年畫畫版直線多,曲線少,色塊多,線條少,因之結構緊湊結實,畫面具有整體感與分量感。
東豐台木版年畫很重視勾眼點睛。東豐台木版年畫的眼睛是要手繪上去的,一般分“活眼”和“死眼”。神像多為“死眼”,上下眼皮是一條橫線,中點一個黑點,像“工”字,因為神仙的表情必須莊重;但娃娃美人多為“活眼”,上下眼皮畫成曲線的月牙狀,再點睛,以表達人物的表情與神氣。東豐台人把楊柳青年畫中那種彎成花瓣狀、左右顧盼的眼叫“鳳眼”,但東豐台人不畫鳳眼,只畫活眼。於是,兩地年畫風格立時區別開了。
從文化板塊上劃分,早期的東豐台木版年畫不論題材還是藝術風格,更接近河北的武強年畫,而非楊柳青年畫。可是自從清代中期以後,東豐台人到楊柳青炒米店開店賣畫,開始接受正值全盛時期楊柳青年畫的影響。當時,楊柳青的畫店作坊林立,產量驚人。在地理位置上,楊柳青又毗鄰京津,受都市精英文化影響,畫法崇尚工筆國畫,畫風崇尚精細。各地不少畫師名家來到楊柳青鎮授徒傳藝,併為畫店設計畫稿,其題材變得日益廣泛,廣受歡迎,這便使北方很多年畫產地效仿楊柳青。東豐台木版年畫與楊柳青年畫的風格界限漸漸變得模糊。致使人們長期誤以為東豐台木版年畫是楊柳青年畫的一個分支,把它們歸為同一個藝術體系,忽視了東豐台木版年畫的獨立性。 [4] 

東豐台木版年畫題材作品

東豐台木版年畫題材不廣泛。早期年畫多為民間崇拜的神像,主要是灶王、財神、門神和全神。後來漸漸出現一些神像之外的世俗題材,如娃娃美人、吉瑞圖案、耕織圖、王小卧魚、埋金得子,以及戲曲內容(如《三岔口》、《白蛇傳》)等。 [4] 

東豐台木版年畫技藝傳承

東豐台木版年畫由盛而衰是在日本侵華期間,冀東淪陷,日偽政府強行掠奪東豐台畫店的大量古版,運往關外,以充做滿洲文化,這使得東豐台木版年畫傷筋動骨。
此後由於社會變遷、“文革”破壞,再加上生活方式的轉變,到了20世紀70年代,東豐台木版年畫已鮮有製作了,傳承人寥寥無幾,到了消亡的邊緣。 [4] 
寧河縣東豐台鎮農民董靜從小生在年畫世家,是東豐台木版年畫第五代傳人,家藏明清以後40多張傳統木版年畫,他根據家傳的技藝潛心研究東豐台木版年畫手工技藝多年。
為了發揚這項藝術,從20世紀80年代起,他承包了一間年畫作坊,將全縣熟悉這項藝術的老畫匠都召集起來,重新創作了一大批在全國有影響力的木版年畫作品。 [5] 
2007年,東豐台木版年畫被列入第一批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8年,董德偉、董靜父子被認定為東豐台木版年畫的代表性傳承人。 [4] 
從2010年年底開始,董靜在全鎮開啓了私人藝術教育的新形式:他免費招收鎮裏的少年兒童,通過給他們上美術課的形式,將東豐台木版年畫的製作工藝傳授給他們。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