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西方跨世紀作家比較研究

鎖定
《東西方跨世紀作家比較研究》是1997年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中文名
東西方跨世紀作家比較研究
出版時間
1997年09月
出版社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頁    數
460 頁
ISBN
9787501314331
定    價
22.60
裝    幀
平裝
作品目錄
目 錄
前言
緒論
一、東西方文化差異及“跨世紀”情結
二、比較文學跨學科研究
第一編 古代東西方跨世紀作家
1柏拉圖(前427-前345)
一、哲學對詩的超越
二、哲學與詩的對話(柏拉圖和莊子)
三、詩與哲學的思索
2屈 原(前340―前278)
一文化轉型時期的文化巨人
二屈原賦與上古歷史文化
3曹 操(155―220)
一、在亂世中崛起的英雄
二、“唯才是舉”與“內興文學”並重的嘗試
三、曹操的作品與歷史
4陶淵明(36―427)
一、動盪時代的沒落貴族
二、陶詩與玄學
5迦梨陀婆(約330―432之間)
一、古代印度文學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二、《雲使》與《離騷》
三、沙恭達羅與劉蘭芝
6穆罕默德(570―632)
一、漫漫寒夜裏的一支火炬
二、穆罕默德與孔子:東方兩位聖人
三、宗教經典《古蘭經》與文學
7韓 愈(768―824)
一在宦海中浮沉的諍臣
二、韓愈的古文與儒學
8但 丁(1265―1321)
一、世紀末的棄兒
二、《神曲》與 宗教
第二編 近代東西方跨世紀作家
1塞萬提斯(1547―1616)
一、具有轟動效應的新世紀傑作――《堂吉訶德》
二、《堂吉訶德》在中國
三、《堂吉訶德》與歷史
2湯顯祖(1550―1616)
一、春寒料峭中怒放的梅花
二、湯顯祖和莎士比亞
三、“臨川四夢”與心理學
3莎士比亞(1564―1616)
一、“唯一震撼舞台的人
二、“黑烏鴉”與“銅豌豆”
三、讓舞台演出歷史的活劇
4馮夢龍(1574―1646)
一、黎明前的黑暗與熹微的晨光
二、“三言”與《十日談》
三、“三言”與宗教
5蒲松齡(1640―1715)
一、古老的土地和新鮮的氣息
二、《聊齋志異》與倫理道德
6夏多布里昂(1768―1848)
一、跨世紀的困惑: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方向吹
二、夏多布里昂與郁達夫
三、《勒內》與 基督教
7華茲華斯(1770―1850)
一、世紀末的陰鬱與跨世紀的清新
二、華茲華斯與陶淵明
三、華茲華斯的詩歌與哲學
8司湯達(1783―1842)
一、“寫作過戀愛過生活過。”
二、“新的時代在等候它新的劇作家”
三、司湯達與心理學
第三編 現當代東西方跨世紀作家
1左 拉(1840―1902)
一、“使未來世紀獲得豐收”的作家
二、跨學科研究的勇敢探索
三、“世紀的風撒下的種子”:《婦女樂園》與商品經濟科學
2哈 代(1840―1928)
一、在維多利亞時代和新時代的交界線上
二、哈代與叔本華
3王爾德(1856―1900)
一、世紀末的頹廢與反叛
二、王爾德與谷崎潤一郎
三、王爾德的童話與宗教
4弗洛伊德(1856―1939)
一、跨世紀的文化心態:理性、非理性和人格衝突
二、弗洛伊德、湯顯祖和白日夢
5康拉德(1857―1924)
一、失根的人類文化之子
二、康拉德與哲學人類學、哲學心理學
三、《吉姆爺》的心理分析解讀
6契訶夫(1860―1904)
一、從蕭索時期走向大風暴的發作:呻吟、呼喚與沉思
二、契訶夫與印象主義
7泰戈爾(1861―1941)
一、協調東西方文化的先覺者
二、東西方的哲人 泰戈爾與尼采
三、《吉檀迦利》與哲學、宗教
8二葉亭四迷(1864―1909)
一、顫慄地生存在“夾縫”中
二、東西方“多餘人”之比較
三、《浮雲》與倫理、道德
9羅曼 羅蘭(1866―1944)
一、告別“上流社會”的世紀末時光
二、羅曼・羅蘭與世界文豪的交往
三、羅曼・羅蘭與音樂
10 勃洛克(1880―1921)
一、傾聽新世紀的雷聲
二、跨世紀的幻遊與心旅
三、勃洛克與宗教
11魯 迅(1881―1936)
一、魯迅的文化選擇與創造
二、魯迅與拜倫
三、魯迅與自然科學
12茨威格(1881―1942)
一、跨世紀的“靈魂的獵者”
二、《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與愛情心理學
13紀伯倫(1883一1931)
一、跨世紀的悲哀與崛起
二、《折斷的翅膀》與《傷逝》
三、紀伯倫的文學與繪畫
14勞倫斯(1885―1930)
一、多變的時代,獨特的作家
二、《恰特里夫人的情人》和《金瓶梅》
三、勞倫斯與哲學
15 尤金 奧尼爾(1888―1953)
一、跨世紀人的靈魂畫師
二、奧尼爾與曹禺
三、《進入黑夜的漫長旅程》與存在主義
16 塔哈 侯賽因(1889―1973)
一、東西方文明之光照亮黑暗的人生之旅
二、塔哈・侯賽因文學與榮格心理學
17 胡 適(1891―1962)
一、激進的理想與自由之夢
二、胡適與實驗主義
三、胡適與易卜生
18林語堂(1895―1976)
一、中西文化的寧馨兒
二、“性靈”與“表現”
三、林語堂與宗教
19海明威(1899―1961)
一、世紀末的嬰兒和世紀初的勇士
二、海明威與川端康成
三、冰山理論與空白藝術
20川端康成(1899―1972)
一、孤兒與 可悲的幸運人”
二、川端康成傳統的美學觀和現代主義文藝思潮
三、《雪國》和《老人與海》
21老 舍(1899―1966)
一、“殘燈末廟”與新世紀的曙光
二、他搭架着中西文化的橋樑
三、《四世同堂》與倫理學
後記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