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萊國

鎖定
萊國,又稱萊子國,是中國先秦時期的的諸侯國。商代始封,西周時期成為諸侯大國。爵位為侯爵,後改為公爵。春秋初,疆域西起今臨朐,東至膠東半島,北至渤海,南至 今諸城膠州。後被齊滅。
《詩義疏》曰:萊,藜也。
山海經》:東海之外有顓頊國、季禺〔嵎夷〕、少昊國、重氏、藜〔萊〕氏和後來的羲和國。
周禮》:東海之外顓頊國國君伯稱〔號伯菔、萊菔〕有子曰藜〔萊〕為祝融,祀以為灶神
中文名
萊國
釋    義
中國歷史上春秋時期的諸侯國
文    獻
《詩義疏》
特    徵
妘姓,子爵

萊國萊國流源

東海之外顓頊伯稱〔號伯菔、萊菔〕生藜〔萊〕,藜〔萊〕即老童,老童生重藜〔萊〕及吳回、吳回第四子萊言妘姓為萊國始祖。萊言之後有西遷帝嚳封藜〔萊〕的鄶墟〔祝融之墟〕西周鄶國是也。

萊國歷史變遷

萊國 [1]  在商代以前,統治中心在昌樂臨朐縣附近,向東可以到達今煙台沿海地區。商末周初,姜太公受封於齊國,建都營丘,位於今臨淄齊都鎮,距離萊國都城較近,與萊國候多有交伐。春秋時期,齊國崛起,東進打敗萊國,侵佔了萊國位於今平度縣西邊的領土。萊國被迫遷都黃縣,叫做東萊。春秋末期,前567年,東萊被齊國滅亡。

萊國文獻記載

左傳》載:襄公二十五年(前548),棠邑大夫棠公逝世後,齊大夫崔杼(崔武子)前去弔唁,見棠公之妻棠姜貌美,欲娶其為妻。因崔杼與之同姓,通婚有忌,但崔仍然強娶。後齊莊公與棠姜私通,被崔杼發現,崔杼與慶封怒弒齊莊公。後崔杼又被慶封所滅,棠姜自殺。棠邑除,其地並於齊。萊民遷至郳邑(今山東龍口)後,史稱東萊,後被齊吞併,分其田,萊亡。從有記載的歷史看,萊國最晚在商代就已存在,立國不少於500年。
1951年在山東黃縣東南的南埠一座春秋早期墓葬中出土一批青銅器,其中六件説明姜姓紀國和萊國是存在通婚的。
由以上兩個萊國與姜姓通婚的例子説明萊國不可能姓姜,因為同姓不通婚。
萊侯與姜太公爭邊界
萊國最初建國的年代如今已經無法考證。最早的記載表明,西周初年萊國便已經存在。當時周王朝剛剛滅商而立,為屏藩周室,立即大興封邦建國。其時封在山東地區的兩個主要國家,一個是當朝首輔周公旦的兒子伯禽受封的魯國,另一個便是遠在東邊的齊國,受封的人正是周滅商的頭號功臣姜太公
姜太公剛剛到達齊國便遭遇到一個下馬威,這就是《史記·齊世家》中記載的“萊侯來伐,與之爭營丘”。西周初年時,萊國勢力已經很大,“萊逼營丘”的事實壓迫得這位戰功卓著的姜太公不得不做出遷都的決定。
一般認為姜太公管轄範圍內的營丘在臨淄以東的彌河流域,就是光一帶。當時萊侯的兵鋒已經直指彌河流域,對齊國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姜太公初到受封的地方,根基不穩,只好避開鋒芒遷都別處。從這一次齊國和萊較量的情況來看,考古人員認為兩方勢力範圍的界限應該在彌河一線,彌河以東相當大的地方是萊國的地盤。
因為史料的缺乏,現代山東東部地區可以確定的國家只有一個就是萊國,但是考古人員認為商周時期膠東地區應該還有很多小的名不見經傳的方國

萊國有關山川

膠東半島,名號與萊有關的山川事物有很多。膠東半島與西部內陸的分界線膠萊河,這條河由兩部分組成,向南流的一條為膠河,在膠州灣入海;向北流的為萊河,在萊州灣入海。西周初期的“萊逼營丘”在萊河以西地區,一直到春秋時齊國與萊國幾次大的戰爭,發生的地點都在萊河流域,可見萊河是萊國境內最重要的河流,也可以説是具有代表性的地理概念。
除河流之外,與國名、部族名關係密切的還有山脈,在萊河以東的膠東半島可以看到更多與“萊”有關的跡象,如萊山、之萊山、福來山等等。如今是煙台市轄區之一的萊山本來是一個古老的村莊,村址就坐落在一處漢代建築遺址上,附近小山眾多,以富產鐵礦聞名。其中冶頭村曾發現有漢代熔爐遺址和鑄錢遺址,出土過滑石“半兩”錢範等文物。“兩漢時期朝廷曾經在這裏設立‘鐵官’監造鑄鐵。鑄鐵在當時是重大的經濟命脈之一,説明萊山在漢代的位置是很重要的。”煙台博物館原副館長林仙庭介紹説。沒有人能夠具體指認到底哪座山脈稱作萊山,從古代就流傳下來的“萊山”一名因而成了一樁懸案。
古時地名凡稱“陽”的不是山南就是水北,萊陽地名的由來按説是萊水之北或者萊山之南。由於萊陽市境內沒有大山名山,考古人員推斷萊陽市境內古時可能有山名喚萊山。
名聲最大的萊山位於舊稱黃縣的龍口市,海拔690米,雖然在膠東半島不算高山,但是由於它地處渤海灣畔的沖積平原,卻也顯得氣勢雄偉。

萊國豐富遺蹟

龍口市萊山東、北兩側有條黃水河,在黃水河沿岸考古工作者發現了諸多文物遺蹟,這些古代遺存不僅分佈廣泛,而且級別很高。
黃水河的幹流在萊山東側,它的上游龍口市丰儀鎮的魯家溝村在清光緒22年(公元1896年)出土了一批西周時期的銅器。《黃縣誌稿·金石目》中如是記載———“(黃縣)城東南魯家溝田中出銅器十:鍾三、鼎二,鍾無款識。若甗、若盉、若觶皆有銘。”這批銅器中有一件鼎的銘文有這樣五個字“萊伯作旅鼎”,很多學者認為這是萊國在龍口萊山附近的證明。
黃水河以東還有一條很大的支流,發源於艾山之陰,由南向北穿過蓬萊市的村裏集鎮向西匯入黃水河,這條河兩岸的黃土台地上分佈着許多西周至戰國時期的古墓羣。最南端的是站馬張家墓羣,1986年發掘了一座用膏泥封填的木槨墓,墓中棺槨還沒有完全朽爛。隨葬器物非常有特色,除了一件銅鐘、一套銅車馬器外,大部分器物均是木器、漆器,沒有其它古墓中常用的陶器。
此地以北2公里的柳格莊村又有重大考古發現。1976年、1977年、1984年,這裏又發掘出了9座墓葬和1座車馬坑。隨葬品中有9件一套的編鐘和多重棺槨,還有通高41釐米的銅鼎,銅鼎上有兩隻方形的立耳,3只類似獸蹄的足,腹部佈滿了神秘威嚴的蟠虺紋,是一件氣勢恢弘的禮儀重器。

萊國都城舊貌

“這麼多重量級的遺蹟匯聚在黃水河畔,那麼它一定有一箇中心。”林老説。當考古人員總攬這無比豐富的考古發掘時,最終將目光鎖定在黃水河的一條很小的支流上。
這條小河發源於萊山北麓,《登州府志》、《黃縣誌多記作“萊陰河”,當地人管它叫做“鴉鵲河”。鴉鵲河穿過萊山腳下的一塊盆地,盆地上坐落着膠東半島最大的古城遺址———歸城古城址。
據林老介紹,歸城約在龍口市黃城鎮東南15華里的地方。歸城古城設有內外二城,外城沿盆地四周的山岡上,因山就勢築成不規則形的城圈,周長約10公里。城內包括曹家、南埠、姜家、東和平、董家、遲家、北山、大於家8個自然村。村名多冠以“歸城”,連村民都以“城裏人”自居。外城牆因為長期自然及人為損壞,大部分牆面蕩然無存。內城在盆地中央,平面略呈刀把形。
歸城所處時代主要為西周至春秋時期,其規模之宏大在膠東半島諸多古城址中堪稱第一。大多數考古專家認為歸城應該是一個古代國家的中心。歸城範圍內出土的眾多文物,更對這個國家的級別、國屬等問題提供了重要證據。
1969年,緊鄰萊山的小劉家村(如今遷併入歸城曹家村)農民在農田中挖出一批西周中期的銅器,其中一尊一卣(古代盛酒的器具,口小腹大)上都有銘文。卣上刻有銘文———“王出狩南土……啓從徵……。鉞箙。”尊上銘文與卣上的意思相近,大意為一個叫做啓的人跟隨周王參加南征的戰役,為此做一個器物記念。這種做法是商周時期非常流行的記功的方式。
“從這條銘文來看,啓能夠率領軍隊參加周天子組織的征伐戰役,説明這個東方國家有着較強的軍事實力。鉞在當時是一種斧形的兵器,是王權首領的象徵。而箙本義是盛箭的袋子,應該是啓的家族徽識、圖章,這可能意味着他的祖先有射箭的特長。
面對如此豐富的文物資料,考古人員得出結論———萊山腳下的黃水河流域是膠東半島青銅文化的中心區域,從墓葬到城址,都代表了一個國家的規模。從文物的等級來看,這個國家也是膠東半島最大最強的國家。從歷史記載來看,這個國家只能是萊國,那麼歸城應該就是萊國的都城。
萊國的過往存至書面流傳下來的內容雖然不多,但是依憑不斷地發掘求證,它的輝煌漸漸浮現 在我們的眼前。通過追尋萊國蹤跡,我們不僅還原了這塊土地在夏商周時期的風貌,也再次認識了今日文明所源的根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