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華錄

(清代蔣良騏創作的史料長編)

鎖定
《東華錄》是清代蔣良騏創作的史料長編。該書的成書時間是在蔣良騏任國史館纂修官期期間,因當時的國史館設立於京城東華門內,因此取名為“東華錄”。
全書共32卷,以《清實錄》為參照,同時也採用了其他材料,所記歷史始於後金的傳説,結束於清雍正帝十三年(1735年)。該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保留了很多有關清朝前期歷史的原始資料。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後來《清實錄》被多次重修校訂,很多“歷史事件”大變容貌,而《東華錄》則保留了很多未加修改的資料。全書在紀事上比較簡單,後來有人仿照它的體例進行續作,但均無法超越它的水平與價值。 [1] 
作品名稱
東華錄
作品別名
蔣氏東華錄
作    者
蔣良騏
創作年代
清代
文學體裁
史料長編
卷    數
三十二卷

東華錄內容簡介

記清代十一帝十二聖訓”朝(年號代朝),即太祖(天命 )、太宗(天聰、德)、世(治)、聖(康照)世宗(雍正)、高宗(乾隆)、仁宗(嘉慶)、宣宗(道光)、文 宗(咸豐)、德宗(光緒)共二百九十六年之大事。 [6] 

東華錄成書經過

東華錄十六卷  (清)蔣良騏輯  清抄本  (清)沈欽韓手校 東華錄十六卷 (清)蔣良騏輯 清抄本 (清)沈欽韓手校
蔣良騏於1765(乾隆三十)年任職國史館為纂修,據《實錄紅本》抄成《東華錄》32卷,由天命訖雍正計五帝六朝。之所以叫所做《東華錄》,是因國史館設在東華門內稍北,故名。蔣良騏所抄主要為着完成他所“鬮分"的列傳,因而“遇鬮分列傳事蹟及朝章國典兵禮大政與列傳有關合者則以片紙錄之,以備遺忘,信筆摘鈔,逐年編載,祗期鱗次櫛比,遂覺縷析條分,積之既久,竟成卷軸"。因而是一本為特定的人物寫傳而積累的長篇式資料書。據自序,不僅抄及《實錄紅本》,並且,參考各種官修之書。《蔣錄》印本多種,常見者,有同治壬申聚錦堂刊本。清初《實錄》後來多為清帝纂改,尤以弘曆在位之後期為甚。以致清初史實之真象,每多蔽飾。良騏所抄據之實錄,纂改差少,故為一般治清初史者所寶重。雖實錄影印本出,亦不能廢。 [3] 

東華錄版本信息

《東華錄》的卷數有不分卷、8卷、16卷、32卷和 34卷之別,行款字數多有不同,文字亦有差異。顯系不同人、不同時期所抄,其中以 16卷本最多。8卷《東華備遺錄》稿本,為清國史館《實錄》專用紙,被認為是蔣錄印本的祖本。遼寧省圖書館所藏的 34卷本,前 16卷記康熙以前事,後 18卷專記雍正朝事,內容較 16卷本多出許多。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 16卷抄本,書中弘字缺筆,且鈐有“端方印信”白文印和“長沙王先謙章”朱方印,天頭並有墨筆批校,應是由二人收藏過或經審閲過的本子。
關於刻本,《續修四庫全書提要》著錄有通行本和山東刻本。據台灣學者陳捷先先生的考證,山東刻本較通行本版面寬大,字畫清楚,訛誤較少。似通行本據山東本翻刻。
此書傳入日本後,也有抄本、刻本之分。日本刻本以天保四年(道光十三年,1833年)為最早,此外亦有天保十四年(1843年)及嘉永五年(1852年)等刻本。且中國國內所傳多為 32卷本,流傳至日本後,則有 16卷本和 32卷本之分。蓋 32卷本據中國刊本而 16卷本為日本所刊行。今日所見活字本,僅有同治十一年羣玉山房的活字印本一種。
《東華錄》問世以來,又有若干種相關書籍印行。如清奕賡撰有《東華錄綴言》六卷;清李淡霞抄本《東華錄記不分卷並附內苑三海等處略記一卷諸王監國略記一卷》,今藏復旦大學圖書館;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上海東文學堂出版了鄔樹庭編的 24卷本《十一朝東華錄詳節》;清人王祖顯節編《十一朝東華約錄》232卷(有清光緒二十七年石印本);清汪文安有《東華錄攬要》114卷行世,其在自序中言“增蔣氏之略,減王氏之詳,刪潘氏之煩,合三錄而得一書”。此外,清竇士鏞撰《讀東華錄》,有宣統元年鉛印本。又有民國十七年(1928年)天津北洋廣告公司圖書部印行的《東華瑣錄》(不分卷),作者為沈宗畸,收入《近代稗海》第十三輯。1958年和 1984年,中華書局兩次出版了《光緒朝東華錄》。1980年中華書局出版了校點本蔣氏《東華錄》,2005年齊魯書社接着出了新版。學苑出版社於 1999年和 2000年分別出版了15冊的《十一朝東華錄》和 25冊的《清東華錄全編》。200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 17冊的《東華錄·東華續錄》。1963年台北文海出版社出版了《十二朝東華錄》,1968年台南大東書局也影印出版了《十二朝東華錄》。海峽兩岸出版界的努力,對《東華錄》的深入研究,無疑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4] 

東華錄相關續作

東華錄書面 東華錄書面
《東華錄》問世一個世紀後,王先謙又作《東華續錄》以賡續蔣者。王先謙(1842—1917年),字益吾,湖南長沙人,同治四年(1865年)進士,授編修,歷官中允、日講起居注官、國子監祭酒、江蘇學政。一生做文字工作,撰著《漢書補註》、《虛受堂詩》。王先謙也利用在國史館修書的方便,輯錄資料,因“病蔣氏簡略,復自天命至雍正錄之加詳。”1成《東華錄》,194卷,續寫乾隆、嘉慶,道光三朝,與前六朝合,俗稱《九朝東華錄》,又陸續寫成咸豐、同治兩朝,與前九朝合,得俗名《十一朝東華錄》,天聰、崇德皆為清太宗一帝的年號,故有的刻本名日《十朝東華錄》。王錄的正式名稱,雍正以前部分為《東華錄》,乾隆以下為《東華續錄》,全部共624卷。 [2] 

東華錄作者簡介

蔣良騏(1723-1789年),字千之,一字贏川,廣西全州人,出身 仕 官 家 庭,父親作過長蘆鹽運使。蔣氏才思宏富,倚馬千言,被當時譽為西粵文人之冠。年二十五,與伯兄良同領乾隆丁卯 (十二 年, 174年)鄉,辛未(十六年,1751)成進士,選庶常,授編修。乾隆三十年(1765年)重開國史館,任篡修官,撰名臣列傳,經手者居多。後晉內講,擢侍郎,升鴻肺寺卿旋以府丞視學奉天,遷太僕寺卿。復以學問淵邃,稽查右翼宗學,深得清廷的賞識,官至通政使。著有《下學錄》、《京門草》、《傷神雜》、《遊》諸集。尤工書小楷,至於青鳥歧黃,悉精其術。年六十七,卒於北京。 [5] 
參考資料
  • 1.    星漢.不可不知的3000個文化常識:江西美術出版社,2018.12:第189-190頁
  • 2.    馮爾康著.清史史料  上:故宮出版社,2013.04:第52-53頁
  • 3.    曹靖國著.中國近代新史學: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10:第372頁
  • 4.    婁明輝. 《東華錄》版本述略[J]. 圖書館界, 2011, (1)
  • 5.    傅貴九.蔣良騏和他的《東華錄》[J].歷史教學,1981,(第4期).
  • 6.    趙禾.小議《東華錄》[J].煙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