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莨菪

鎖定
東莨菪是茄科賽莨菪屬的 [4]  多年生草本。 [5]  高50-150釐米;根莖粗大,主根向下直伸,具多數分枝,莖叢生;單葉互生,密被茸毛,葉片卵形或長圓狀卵形;花單生於葉腋,花梗細長,密被茸毛,花萼鐘形,明顯肋脈內面光滑,花冠鐘形,花絲具短茸毛,着生於冠管基部,子房上位,花柱與雄蕊幾等長,柱頭肥厚;蒴果圓形,頂端開裂;種子黑褐色,略呈不規則的扁圓形,表面有黑點;花期6-7月;果期8-9月。 [6] 
東莨菪分佈於中國青海、西藏、四川、甘肅等地。 [7]  生於海拔2800—3600米的田邊、林間草地。 [8] 
東莨菪根莖味麻,性温,有劇毒。歸心、肝、肺經。具有平肝熄風,解毒消癰,斂汗澀腸,收斂止血,殺蟲止癢等功效。可用於治療精神狂躁,酒毒震顫,癰瘡腫毒,炭疽,自汗,泄瀉,外傷出血等症狀。 [3] 
別    名
唐充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管狀花目
茄科
賽莨菪屬
東莨菪
分佈區域
我國東北有栽培
中文學名
東莨菪
採收時間
春、秋季
用法用量
內服:0.3-0.9g,外用:適量
毒    性
劇毒

東莨菪形態特徵

茄科賽莨菪屬的 [4]  多年生草本。 [5]  高50-150釐米;根莖粗大,主根向下直伸,具多數分枝。莖叢生,莖高30-60cm,基部有鱗片。單葉互生,密被茸毛,長橢圓形,先端尖,基部楔形,邊緣有不規則鋸齒,葉片卵形或長圓狀卵形。花單生於葉腋,花梗細長,密被茸毛,下垂;花萼鐘形,明顯肋脈內面光滑,萼筒短,先端有5齒;花冠鐘形,先端5淺裂,紫褐色;雄蕊5,着生於花冠筒的基部;花絲具短茸毛,着生於冠管基部,子房上位,花柱與雄蕊幾等長,柱頭肥厚。子房近2室,花柱線形,柱頭擴大,胚珠極多數。蒴果圓形,頂端開裂。種子黑褐色,略呈不規則的扁圓形,表面有黑點;花期5月。花期6-7月;果期8-9月。 [6] 

東莨菪產地生境

東莨菪分佈於中國青海、西藏、四川、甘肅等地。 [7]  中國東北有栽培。生於海拔2800—3600米的草原及圈舍周圍、路邊、山麓、田邊、林間草地等處。 [8] 

東莨菪主要價值

東莨菪根莖味麻,性温,有劇毒。歸心、肝、肺經。具有平肝熄風,解毒消癰,斂汗澀腸,收斂止血,殺蟲止癢等功效。可用於治療精神狂躁,酒毒震顫,癰瘡腫毒,炭疽,自汗,泄瀉,外傷出血等症狀。 [3]  相關配伍治疥癬:東莨菪、墨地根、狼毒,等量。煎水洗,三日一次,至愈為止。(《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用法用量內服:0.3-0.9g,研末,與酒同服。外用:煎水洗。研末調敷或塗擦。使用注意東莨菪中毒後,表現為面赤口乾,昏昏如醉,瞳孔散大,應立即搶救,可用草木灰25g,沖水攪拌,澄清,取服上層清液。乾燥根莖呈結節狀,不規則彎曲,長約15cm,徑約3cm餘,外表灰褐色而有皺紋;結節上部有凹陷的莖痕,下面有粗而短的鬚根或根痕。斷面顆粒狀,呈粉白色。無臭氣,味苦。春、秋採挖,洗淨,曬乾。《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解痙鎮痛,斂汗澀腸。治各種疼痛,精神狂躁,酒毒震顫,癰瘡腫毒,炭疽,外傷出血。擦體癬。” [1-2] 
參考資料
  • 1.    冉先德.《中華藥海》:哈爾濱出版社,1993年
  • 2.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誌》:科學出版社,2013年
  • 3.    東莨菪  .科普中國網[引用日期2023-04-12]
  • 4.    李貴興主編,新編中獸醫學,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01,第252頁
  • 5.    上海辭書出版社編,辭海,生物分冊,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05,第312頁
  • 6.    青海高原生物研究所植物室編,青藏高原藥物圖鑑,第2冊,青海人民出版社,1978.09,第120頁
  • 7.    上海辭書出版社編,辭海,生物分冊,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05,第312頁
  • 8.    青海高原生物研究所植物室編,青藏高原藥物圖鑑,第2冊,青海人民出版社,1978.09,第1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