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興之戰

鎖定
東興之戰,發生於公元252年(魏嘉平四年、吳建興元年)十一月;魏出動15萬大軍,兵分三路,進攻東吳的南郡、武昌、東興。其中,東路軍以司馬昭為都督,領兵7萬,直逼東興。東吳以太傅諸葛恪為統帥,率軍4萬,迎擊向東興進攻的魏軍。魏軍戰敗。司馬昭因此戰的戰敗而被削去侯爵,諸葛恪則在吳國的聲望達到了頂點。
中文名
東興之戰
地    點
東興
時    間
252年十一月
參戰方
曹魏、孫吳
結    果
孫吳獲勝
參戰方兵力
魏軍7萬,吳軍4萬
主要指揮官
司馬昭
胡遵
諸葛誕
諸葛恪 [6] 
傷亡情況
魏軍戰死數萬人 [6] 

東興之戰背景

孫權令作濡須塢,又於東興(今安徽含山西南)濡須水上築堤,以阻擋魏軍。
公元252年(魏嘉平四年、吳建興元年)十月,孫權病亡,魏國大將軍司馬師欲分兵三路進攻吳國,下令:以安東將軍司馬昭作為都督 [1]  、元帥 [2]  、監軍 [3]  ,統領徵東將軍胡遵鎮東將軍諸葛誕共計七萬人伐吳,戰於東關,此為東路軍;以毌丘儉率領伐吳的中路軍,進攻武昌;以王昶率領伐吳的西路軍,進攻南郡吳國大將軍諸葛恪,命人修築大堤並在兩山之間築城兩座,令將軍全端守西城(西關),都尉留略守東城(東關),以防魏軍。 [4] 

東興之戰過程

東興之戰四徵獻策

鎮東將軍諸葛誕對司馬師説:“如今趁着吳國深入內地侵略,可以派王昶逼取江陵,派毌丘儉攻向武昌,以羈絆住吳國上游的兵力,然後挑選精鋭兵力進攻其兩城,等到他們救兵趕到,我們已大獲全勝了。”
當時徵南大將軍王昶、徵東將軍胡遵、鎮南將軍毌丘儉等人各自都獻了征伐吳國的計策。朝廷因三位將領計策不同,於是下詔徵詢尚書傅嘏的意見。 [13-14] 
傅嘏回答説:“獻計者有人主張乘船直接渡江,橫行於江南;有人主張分四路同時進攻,攻佔其城壘;也有人主張屯兵邊境,平時耕作土地,然後乘其內亂之機發動進攻;這的確都是攻取敵國的常用之計。但是自從我們訓練集結伐吳部隊以來,前後已有三年,敵人早已知曉,已經不是一支可以出其不意進行偷襲的軍隊了。吳國與我為敵,將近六十年了,這期間他們君臣團結,同甘苦共患難,最近又喪其統帥,君臣上下心存憂懼危難,加強戒備,假使他們下令在重要渡口排列戰船,加固城池佔據險要,那麼我們橫行大江之上的計策,恐怕就難以奏效了。如今邊境的守軍,與敵軍相隔甚遠,敵軍設置的觀察聯絡哨所,又數量眾多戒守嚴密,我們的間諜不能進入,得不到任何消息。如果軍隊沒有耳目消息,偵察不夠詳密,卻冒然發重兵以面臨巨大的危險,這就是懷着僥倖心理以邀取成功,企圖先戰而後求取勝利,這不是保全軍隊的良策。只有屯兵邊境的計策最為完備牢靠;可以先命令王昶、胡遵選擇地方駐紮在形勢險要之地,審察他們的安排佈置,命令三方面同時進駐守地。第一,要奪取肥沃的土地,讓敵人退回到貧瘠的土地。第二,兵士到百姓中間,不許欺壓劫掠。第三,在附近區域實行招撫懷柔政策,使投降歸附之人每天來到。第四,從遠處開始設置偵察聯絡哨,使間諜不能過來。第五,敵兵退守之後,偵察聯絡哨必然不能深入,耕作土地也不容易開展。第六,軍隊就地食用積儲的糧食,不用分出兵力運輸。第七,敵軍內部矛盾混亂情況可以及時得到消息,能迅速作出征討突襲的決斷。以上七個方面,是軍事行動的當務之急。不掌握這些,敵軍就會獨佔便利的資財;掌握這些,利益就會歸於我國,所以不可以不明察。兩軍營壘相互逼近,兩軍的陣勢也已經相互明瞭,智慧勇敢得以施展,各種巧拙之計也得以運用,施展謀略能瞭解其得失,相互較量也能知道長短優劣,敵軍情況的真偽,將向哪裏藏匿?以小敵大,就會勞役頻繁國力衰竭;以貧敵富,就會加重税斂財力匱乏。因此兵法説:‘敵人安逸能使之煩勞,敵人飽足能使之飢餓。’説的就是這個意思。”但是司馬師不採納這個意見。 [5] 

東興之戰東興大戰

公元252年(魏嘉平四年、吳建興元年)十一月,司馬師下令王昶等三路兵馬襲擊吳國。十二月,王昶進攻南郡,丘儉進攻武昌,胡遵、諸葛誕率七萬大軍攻打東興。
十一月十九日,諸葛恪率兵四萬,日夜兼程,救援東興。胡遵等人命令各軍作浮橋渡水,陳兵於大堤之上,分兵攻打兩城;城在高峻險要之處,不能很快攻破。
諸葛恪派冠軍將軍丁奉呂據留贊唐諮等人為前鋒,從山的西面攻上。丁奉對各將領説:“現在各部隊行動遲緩,如果魏兵佔據有利地形,就難以與他爭鋒交戰了,我請求快速攻上。”於是讓各路軍馬從道路上避開,丁奉親自率領屬下三千人快速突進。當時正刮北風,丁奉揚帆行船兩天就到達了東關,隨即佔據了徐塘。當時漫天飄雪,十分寒冷,胡遵等人正在聚會飲酒。丁奉見魏軍前部兵力稀少,就對手下人説:“求取封侯賞爵,正在今天。”於是讓士兵們都脱下鎧甲,丟掉長矛大戟,只戴着頭盔拿着刀和盾牌,裸身爬上堤堰。魏兵看見他們,都大笑不止,而不立即整兵對敵。吳兵爬上之後,立即擊鼓吶喊,攻破了魏軍前部營壘。恰逢呂據、唐諮、留贊等人也相繼趕到,魏軍驚恐萬狀四散奔逃,爭相搶渡浮橋,浮橋毀壞斷裂,魏兵自己跳入水中,互相踐踏着逃跑。 [6-9] 

東興之戰結果

魏軍前部督韓綜、樂安太守桓嘉等人都沉沒在水中,死者數萬人。韓綜過去是吳國的叛將,多次為害吳國,孫權常常痛恨得咬牙切齒,諸葛恪命人送回韓綜首級以祭告大帝廟。繳獲魏軍的車輛、牛馬、騾驢等都數以千計,資材器物堆積如山,凱旋而歸。 [10] 
司馬昭在戰敗後,詢問眾人:“近曰之事,應該是誰來承擔咎過?”王儀稱:“罪責在元帥。”司馬昭大怒道:“王儀!你要委罪於我嗎?”於是,下令斬殺了王儀。 [2] 
進攻南郡的王昶、進攻武昌的毌丘儉在聽説進攻東興的東路魏軍失敗之後,各自燒燬營地後撤走。
朝臣議論想要把諸將罷官降職,大將軍司馬師説:“我沒有聽諸葛誕的話,才造成這樣的後果。這是我的錯誤,各位將軍有什麼罪?”於是全部寬宥了他們。司馬師之弟安東將軍司馬昭當時為東路軍的都督 [1]  、元帥 [2]  、監軍 [3]  ,所以,只削去司馬昭一人的爵位而已。 [1]  任命諸葛誕為鎮南將軍,都督豫州;毌丘儉為鎮東將軍,都督揚州。 [3] 

東興之戰影響

魏軍死傷者眾,對禮制居然也產生影響,據《晉書·禮志中》所載,温嶠以寇侵為由,不至其母的殯葬,引起朝廷非議。司馬睿讓羣臣議論,論者提及東關故事:三年喪期完後,禮除。
據《宋書·鄭鮮之傳》提及東關之役死者眾多,司馬師下令喪禮從簡,守喪期間也不禁止婚嫁和入仕。永嘉之亂王敦復引這典故,因是當時環境下的國家大事;《陳書·沈洙傳》講述東關一役,棺材不夠葬禮無期,議以為禮無終身之喪,因而制使除喪服。 [11] 

東興之戰評價

毌丘儉、文欽在起兵討伐司馬師之際,發佈的檄文認為東興之敗是司馬師的十一條大罪之一,評價説:“賊退過東關,坐自起眾,三徵同進,喪眾敗績,歷年軍實,一旦而盡,致使賊來,天下騷動,死傷流離。” [12] 
參考資料
  • 1.    《晉書·文帝紀》:尋進號都督,統徵東將軍胡遵、鎮東將軍諸葛誕伐吳,戰於東關。二軍敗績,坐失侯。
  • 2.    《晉書·列傳第五十八》:王裒,字偉元,城陽營陵人也。祖修,有名魏世。父儀,高亮雅直,為文帝司馬。東關之役,帝問於眾曰:“近曰之事,誰任其咎?”儀對曰:“責在元帥。”帝怒曰:“司馬欲委罪於孤邪!”遂引出斬之。
  • 3.    《資治通鑑》:王昶、丘儉聞東軍敗,各燒屯走。朝議欲貶黜諸將,大將軍師曰:“我不聽公休,以至於此。此我過也,諸將何罪!”悉宥之。師弟安東將軍昭時為監軍,唯削昭爵而已。以諸葛誕為鎮南將軍,都督豫州;丘儉為鎮東將軍,都督揚州。
  • 4.    《資治通鑑》:,吳大帝築東興堤以遏巢湖,其後入寇淮南,敗,以內船,遂廢不復治。冬,十月,太傅恪會眾於東興,更作大堤,左右結山,俠築兩城,各留千人,使將軍全端守西城,都尉留略守東城,引軍而還。
  • 5.    《資治通鑑》:鎮東將軍諸葛誕言於大將軍師曰:“今因吳內侵,使文舒逼江陵,仲恭向武昌,以羈足之上流;然後簡精卒攻其兩城,比救至,可大獲也。”是時徵南大將軍王昶、徵東將軍胡遵、鎮南將軍丘儉等各獻徵吳之計。朝廷以三徵計異,詔問尚書傅嘏。嘏對曰:“議者 欲泛舟徑濟,橫行江表;或欲四道並進,攻其城壘;或欲大佃疆埸,觀釁而動;誠皆取賊之常計也。然自治兵以來,出入三載,非掩襲之軍也。賊之為寇,幾六十年矣,君臣相保,吉凶共患,又喪其元帥,上下憂危,設令列船津要,堅城據險,橫行之計,其殆難捷。今邊壤之守,與賊相遠,賊設羅落,又特重密,間諜不行,耳目無聞。夫軍無耳目,校察未詳,而舉大眾以臨巨險,此為希幸徼功,先戰而後求勝,非全軍之長策也。唯有進軍大佃,最差完牢;可詔昶、遵等擇地居險,審所錯置,及令三方一時前守。奪其肥壤,使還土,一也;兵也民表,寇鈔不犯,二也;招懷近路,降附日至,三也;羅落遠設,間構不來,四也;賊退其守,羅落必淺,佃作易立,五也;坐食積穀,士不遠輸,六也;釁隙時聞,討襲速決,七也;凡此七者,軍事之急務也。不據則賊擅便資,據之則利歸於國,不可不察也。夫屯壘相逼,形勢已交,智勇得陳,巧拙得用,策之而知得失之計,角之而知有餘不足,虜之情偽,將焉所逃!夫以小敵大,則役煩力竭;以貧敵富,則斂重財匱。故曰:‘敵逸能勞之,飽能飢之’,此之謂也。”司馬師不從。
  • 6.    《三國志·諸葛恪傳》:初,權黃龍元年遷都建業。二年築東興堤遏湖水。後徵淮南,敗,以內船,由是廢不復修。恪以建興元年十月會眾於東興,更作大堤,左右結山俠築兩城,各留千人,使全端、留略守之,引軍而還。魏以吳軍入其疆土,恥於受侮,命大將胡遵、諸葛誕等率眾七萬,欲攻圍兩塢,圖壞堤遏。恪興軍四萬,晨夜赴救。遵等敕其諸軍作浮橋度,陳於堤上,分兵攻兩城。城在高峻,不可卒拔。恪遣將軍留贊、呂據、唐諮、丁奉為前部。 時天寒雪,魏諸將會飲,見贊等兵少,而解置鎧甲,不持矛戟。但兜鍪刀楯,倮身緣遏,大笑之,不即嚴兵。兵得上,便鼓譟亂斫。魏軍驚擾散走,爭渡浮橋,橋壞絕,自投於水,更相蹈藉。樂安太守恆嘉等同時並沒,死者數萬。故叛將韓綜為魏前軍督,亦斬之。 獲車乘牛馬驢騾各數千,資器山積,振旅而歸。進封恪陽都侯,加荊揚州牧,督中外諸軍事,賜金一百斤,馬二百匹,繒布各萬匹。
  • 7.    《三國志·呂據傳》:太子即位,拜右將軍。魏出東興,據赴討有功。
  • 8.    留贊別史《吳書》(《吳書》是韋曜所著):諸葛恪徵東興,贊為前部,合戰先陷陳,大敗魏師,遷左將軍。
  • 9.    《三國志·丁奉傳》:魏遣諸葛誕、胡遵等攻東興,諸葛恪率軍拒之。諸將皆曰:“敵聞太傅自來,上岸必遁走。”奉獨曰:“不然。彼動其境內,悉許、洛兵大舉而來,必有成規,豈虛還哉?無恃敵之不至,恃吾有以勝之。”及恪上岸,奉與將軍唐諮、呂據、留贊等,俱從山西上。奉曰:“今諸軍行遲,若敵據便地,則難與爭鋒矣。”乃闢諸軍使下道,帥麾下三千人徑進。時北風,奉舉帆二日至,遂據徐塘。天寒雪,敵諸將置酒高會,奉見其前部兵少,相謂曰:“取封侯爵賞,正在今日!”乃使兵解鎧著胄,持短兵。敵人從而笑焉,不為設備。奉縱兵斫之,大破敵前屯。會據等至,魏軍遂潰。遷滅寇將軍,進封都侯。
  • 10.    《資治通鑑》:十一月,詔王昶等三道擊吳。十二月,王昶攻南郡,丘儉向武昌,胡遵、諸葛誕率眾七萬攻東興。甲寅,吳太傅恪將兵四萬,晨夜兼行,救東興。胡遵等敕諸軍作浮橋緊渡,陳於堤上,分兵攻兩城;城在高峻,不可卒拔。諸葛恪使冠軍將軍丁奉與呂據、留贊、唐諮為前部,從山西上。奉謂諸將曰:“今諸軍行緩,若賊據便地,則難以爭鋒,我請趨之。”乃闢諸軍使下道,奉自率麾下三千以徑進。時北風,奉舉帆二日,即至東關,遂據徐塘。時天雪,寒,胡遵等方置酒高會。奉見其前部兵少,謂其下曰:“取封侯爵賞,正在今日!”乃使兵皆解鎧,去矛戟,但兜鍪刀,倮身緣。魏人望見,大笑之,不即嚴兵。吳兵得上,便鼓譟,斫破魏前屯,呂據等繼至;魏軍驚擾散走,爭渡浮橋,橋壞絕,自投於水,更相蹈藉。前部督韓綜、樂安太守桓嘉等皆沒,死者數萬。綜故吳叛將,數為吳害,吳大帝常切齒恨之,諸葛恪命送其首以白大帝廟。獲車乘、牛馬、騾驢各以千數,資器山積,振旅而歸。
  • 11.    《陳書·列傳第二十七》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12-08]
  • 12.    《三國志·魏書·王毌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12-08]
  • 13.    《三國志·卷二十八·魏書二十八》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12-31]
  • 14.    《三國志·卷二十一·王衞二劉傅傳第二十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12-3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