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白龍村

(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張家窪街道下轄村)

鎖定
東白龍、西白龍原屬一個村(稱南白龍村,20世紀60年代分成東白龍村、西白龍村)。隸屬濟南市萊蕪區張家窪街道 [2]  。位於萊蕪區西北5公里。東至劉家莊,南至古石溝,西到孟家峪、高家窪村,北臨東鄒、白龍店、大芹村。全村220户,716口人,耕地590畝,地處半丘嶺半平原地帶。 [1] 
中文名
東白龍村
類    型
村莊
隸    屬
濟南市萊蕪區張家窪街道
人口數量
716口人

東白龍村歷史沿革

全村有劉氏、薛氏、李氏、呂氏、高氏五姓氏,姓氏人口最多屬劉氏,劉氏於明朝洪武年間,從冀州(河北)棗強縣遷入北山陽村後,又從北山陽村遷至南白龍村。
據清康熙《萊蕪縣誌》載:“封丘保·南白龍。”南白龍村1941年隸屬白龍區;1949年隸屬礦山區;1958年隸屬礦山公社芹村管區;20世紀60年代分成東白龍村、西白龍村;2001年歸張家窪街道辦事處管轄至今。 [1]  2019年1月,國務院批覆同意山東省調整濟南市萊蕪市行政區劃,撤銷萊蕪市,將其所轄區域劃歸濟南市管轄,東白龍村隸屬於濟南市萊蕪區張家窪街道。 [2] 

東白龍村經濟建設

20世紀60年代,東白龍村深翻整平土地,修建五支渠,興建村北小水庫1座。1971年東白龍村在農業學大寨中,村民們開嶺圍堰、平墳、改河造地,以彌補耕地不足,增加耕地60多畝。東白龍水源條件較差,1972年以前十幾眼井,人畜用水尚可,澆灌耕地明顯不足,特別是村後的大片耕地,只能靠天等雨。1972年底,大隊修建揚水站1座,三級提水,逶迤3 5公里,到1973年底建成。
改革開放以來的東白龍村,更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養雞專業户20户,其中養雞5千隻以上的10户,年收入5萬元。其他户年收入也兩三萬元。幾乎家家都養羊,最多的30只,年收入也萬元左右。從山子後到東白龍村的水泥公路修成以後,交通運輸更加順暢。跑運輸的15户,户均年收入3萬元以上。另外,有經銷點5户,修理車輛的l户,年收入也都在萬元以上。東白龍的變化真是日新月異。 [1] 

東白龍村人文歷史

東白龍村一條大街從東到西,雖然有點彎曲,卻給人一種整整齊齊又錯落有致的感覺。房屋街道的設置,一點也不隨便,形成一個“非”字形。村莊寧靜祥和,百姓善良淳樸。
村南原來有一座“觀音廟”,有五間廈屋,庭院很大,廟內有泥塑觀音像,像身高1.5米,坐姿,像身為金黃色,儀態安詳。舊時,每遇旱年,村民都來此祭祀,給神像掛袍。廟南有三塊石碑,碑高1.5米,寬0.6米,厚0.15米,碑身上鐫刻着建廟年月、原因、經過、施材善人等。當時撰寫碑文的有劉揆一、亓代兆、沙明川三人。
東白龍村人對邪惡勢力從不懼怕,對有困難的人卻是慷慨解囊,伸出援助之手。那時在東門外,六月里舍茶、臘月里舍棉衣、臘八糕的大有人在,最突出的有劉告一、劉沐一等。
東白龍村的醫生大都是自學成才,最突出的一個是老中醫先生劉墨之,家有中藥大藥房一座,四鄰八鄉凡有病的人都來求他醫治,手到病除,他為窮人治病從不收錢。那時汶河南泉河有一姓劉的老漢,中年喪妻。帶着三個沒娘孩子在這一帶討飯,大兒劉常背後長了個瘡,有生命危險,自己又沒錢給孩子看病。後來聽説中醫先生劉墨之為窮人看病不要錢,就把兒背來請他看病。劉墨之經過三次診治,病情痊癒,並分文不取。老漢很感激,以後經常來看望他,直到劉老醫生80多歲時,他的兒子還來過。劉墨之老人一直活90多歲病故,那時他行醫一直到花園、姜莊一帶。
自然災害與外侮給東白龍村造成重大損失。民國32年大旱,又加上1937年後的洋鬼子入侵,後來的國民黨還鄉團,都給人們帶來了很大的災難。
曾遇災荒年,天旱無雨,蝗蟲不時飛來遮天蓋日,地皮上落下厚厚的一層,落到樹上都把樹枝壓斷了,地裏的莊稼都被蝗蟲吃光了,幾乎是顆粒不收。多數農民只好討荒要飯,有的下山西、下東北。到東北討荒的有劉省之、劉海之、劉可法、劉可愛、劉行之、劉同之、李光徵等人。到東北討荒的劉省之在大連市安家後經商,經營有道,解放前夕成為大連市最大的資本家,解放後抗美援朝時為國家捐獻了3架飛機。據説凡是萊蕪人到東北到大連的他都拿出錢和衣物資助過。他的小女兒劉玉英,20世紀50年代在蘇聯舉辦的世界運動會中獲得女子長跑金牌,為國家獲得了榮譽,現在任天津某體育學院鍛鍊隊教練員。
日本鬼子進村時燒燬房子幾十間,抓去100多人當人質,向村裏要錢要糧。當時劉深之、劉可達去保這100多人,被敵人抓起來嚴刑拷打,把炭鍁子燒紅後就往劉深之腳上烙,當時就把腳上烙了圓孔,痛得死去活來。但是他們什麼都沒對敵人説,也沒給敵人一粒糧食。保住了村裏老少爺們的安全,得到了村民的讚頌。
村裏設有一所私塾,是附近六個村合辦的,地點在村南的大廟西側。當時任教的私塾先生有魏玉蘭、亓化北、劉揆一,爾後又有劉墨之、沙明川、鞠文彬等人。到後來私塾變成抗日小學,解放初期遷到古石溝,有李漢傑、滕印堂任教。解放後又分到各村。解放後的第一個小學堂在村裏,有亓洪禮、王玉敬、呂太迎任教。1958年改為共產主義小學,王佃銀任教。1959年又遷往古石溝,一年後又遷回本村,有王蘭之、沙文學、鞠福春、劉翠之等人任教。1960年南白龍村分成東、西白龍兩個大隊,東白龍小學任教的有劉翠之、蔣鳳珍。爾後任教的還有劉宗禎、劉可運、劉憲河、劉宗平、劉宗明等人。
東白龍村對教育十分重視,自劉子德、劉仁之、劉宗會先後任黨支部書記以來,對辦學條件作了很大的改善。先後推倒了黑屋子、土台子,建起了一門七窗的高標準的教室12間。教學設施煥然一新,教學質量有了大的提高,大中專畢業生層出不窮。
恢復高考制度後,第一個中榜的是劉佃章(現在是教授級),以後劉連營,在高考中以名列全市第二名的成績被天津南開大學錄取,現正攻讀博士。先後考取14名大中專生。2002年高考的6人,5人中榜。
由於歷年來東白龍村人對教育方面的重視,出現了一大批教師。他們是劉聚之、劉可運、劉宗平、蔣玉收、蔣玉峯、劉憲河、劉宗明、劉桂珍、劉子學、劉佃迎、劉新惠、劉佃平等。這是東白龍村的榮耀。
1937年的黨員是劉深之、劉可達、劉啓之。他們活動是秘密的,不但在本村擴大黨的組織,還到附近五個村和蓮花山裏進行秘密聯絡活動。組織發展到了四鄰八鄉。後來入黨的有劉子修、蔣立成、蔣立功、劉明之、高訓三、劉立之。幾年後,劉啓之被調到萊蕪一區任區長,劉子修任區武工隊幹事。後來劉啓之被叛徒出賣,被迫脱黨。劉子修在1940年前後參加八路軍。
1946年,區委派工作人員來南白龍開展工作。那時蔣立功任武工隊隊長,黨員及青年團員都參加,主要任務是與還鄉團周旋,打擊其破壞活動。可以説當時的武工隊威懾了敵人,保護了羣眾,發揮了戰鬥堡壘作用。同年大動參,黨組織發動羣眾積極參軍參戰。村裏一大批青年應徵入伍。父親送兒子上戰場的就有劉玉之、劉元之、劉敬祥、劉開之、劉相一、劉可臣。未過門妻子送郎上戰場的有呂庚翠,其丈夫劉照之。後來參軍的不計其數。
萊蕪戰役在1947年農曆的2月2日凌晨打響。主戰場之一在南白龍。國民黨高級將官李仙洲的指揮部就在劉照之家的大瓦門樓子裏。戰前,我黨組織對村民進行了大疏散大轉移,並安排武工隊給解放軍帶路、送信。戰鬥中武工隊員們幫助解放軍搬運彈藥,抬送傷員,看押俘虜。婦救會大嫂子們找人殺豬宰羊,送菜送飯。戰後,黨支部帶領村民打掃戰場,掩埋烈士遺體。 武工隊還要安排隨軍支前,打嘶馬河、打埠村、打濟南,東白龍村去過不少人,打濟南時就去了20餘人。萊蕪戰役中房屋就毀壞了80%,橋樑、樹木、屋門、大門都被敵人拿去做了碉堡,莊稼都毀壞得不成樣子,豬、牛、羊都被敵人吃光了。但是,由於疏散人員很成功,全村僅傷亡5人,村裏人並沒有撫摸着傷口流淚不止,而是積極開展了恢復家園的建設。 [1] 

東白龍村人物事件

一、烈士英名錄
劉相一 1946年參軍,1949年解放上海時犧牲(排長)
二、歷任村支書
(1960年以前東西白龍為一個村一個支部)
1960年-1964年  蔣立成
1965年-1956年  蔣鳳和
1967年-1968年  蔣鳳林
1969年-1978年  劉子德
1979年-1981年  劉仁之
1982年-1992年  劉宗會
1993年-1997年  劉昌之
1997年3月-1998年5月 劉可亮(主持工作)
1998年5月-2000年6月 劉佃元
2000年6月-   蔣玉瑞
三、歷任村主任
1960年-1964年   劉可美
1965年-1966年   蔣立成
1967年-1978年   劉子德
1979年-1981年   劉宗會
1982年-1984年   劉仁之
1984年-1989年   劉宗傑
1990年-1992年   劉昌之
1993-1993年9月   蔣明聖
1993年10月-1999年   劉可亮
2000年-   劉佃元
四、副縣級及其以上幹部
劉敬學 蘭州軍區司令部秘書長
劉子修 曾在吉林省任地委書記,已離休
劉廣之 石家莊軍區後勤部黨委書記
五、副高級及其以上專業技術人員
劉佃章 中學高級教師
劉連營 中學高級教師
沙學棟 中學高級教師
沙明義 中學高級教師
沙珍清 中學高級教師
六、名士文人
清末歲進士劉暢丙,字思盛。青年時期考取歲進士,未曾做官。到老年(50餘歲),朝廷任命為修選訓導官職,那時他已神志 不清。劉暢丙的孫子劉揆一,文才出眾,因清朝末年荒亂,未曾開考,沒進功名,教書一生。劉揆一的學生有老一輩革命幹部谷同懷、谷同孝、劉子修,還有谷有祿、李法善、劉墨之等文人。劉子修1940年參加抗日戰爭,後曾任部隊某部團長,吉林海龍縣委書記、地委書記,現已離休。劉墨之早年教私塾,後來自學中醫,成為遠近聞名的中醫先生。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