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王村

(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觀湖街道觀城社區下轄村)

鎖定
東王村是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觀湖街道觀城社區下轄村,位於觀湖街道東部,距街道辦事處約5千米。相鄰自然村有福田村。該村位於深圳中部的山間谷地,村東部有觀瀾河支流,河長約1500米。始建於清朝初期,因王姓祖先從東莞厚街遷此,開基立村而形成。東王村原名為王屋村,因立村時村民全都姓王,而取名王屋。1991年東門村與王屋村合併,各取一字,而名東王村。東王村與福田村、陳屋村以前都屬崗頭老圍村。現村於2000年在舊日村後建東王新村。
中文名
東王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觀湖街道觀城社區
地理位置
觀湖街道東部
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觀瀾鄉;1958年,屬紅色公社;1959年,屬觀瀾公社;1979年,屬深圳市龍華區觀瀾公社;1981年,屬深圳市寶安縣觀瀾公社;1983年,屬寶安縣觀瀾區觀瀾鄉;1986年,屬觀瀾鎮;1993年,屬深圳市寶安區觀瀾鎮;2004年,屬觀瀾街道觀城社區;2011年,屬深圳市龍華新區觀瀾街道觀城社區;2015年,屬龍華新區觀湖街道觀城社區。
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村內主要為王、陳兩大姓。陳姓由東莞石埗遷移至當地。
2015年末,户籍人口220人,其中男性90 人,女性130人;80歲以上10人,最年長者89 歲(女)。非户籍外來人口約20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約120人。
傳統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水稻、薯類、花生等。改革開放後,引進"三來一補""三資"企業,開始工業化進程。主要生產電子、玩具、服裝、手袋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現村集體經營以廠房出租、物業管理為主,還經營少量工業和商業。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等。
該村村民至今仍保持有製作客家特色傳統食品的習俗,清明雞屎藤粄是其中的一種。清明雞屎藤粄是用藤本植物"雞屎藤"為主要原料製作的。每年清明前後,草葉新綠,人們上山將"雞屎藤"採摘回來,洗乾淨,晾乾,搗碎,拌在糯米粉、黏米粉中,按比例摻上紅糖搓勻,放在蒸籠上蒸熟,製作成甜"雞屎藤粄",清香可口,風味獨特。據當地村民説,吃了清明"雞屎藤粄",清毒祛濕,在炎熱的夏天,不會生瘡癤。"雞屎藤粄"除供自家食用外,也是饋贈親友的佳品。
省道S359線觀瀾大道、東王路經過該村。1968年通電,20世紀80年代通自來水及通電話,1998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通互聯網。
村內有東王實驗學校,共6個年級26個班,2015年在校學生1300人,教職工70人學校位於觀瀾商業步行街138號,佔地總面積約1.2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6800平方米。東王實驗學校幼兒園,2015年在園幼兒220人,教職工35人。有籃球場、健身器材、東王新村公園和東王村老人活動中心等。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建於20世紀20—30年代,老村現存基本完好的民居約120間,有些民居已經破敗。村內保存完好的民居多租給外來務工人員居住。
村內有門樓“風水樓”,因年久失修已不使用。有1口保存完好的古井,建於清朝,現因安全原因已封閉。 [1] 
參考資料
  • 1.    深圳市史志辦公室編. 深圳村落概覽 第1輯 光明龍華卷.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2020.09:545-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