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灰山遺址

鎖定
東灰山遺址位於甘肅省民樂縣六壩鎮東北約2.5千米處,遺址是由灰土與沙土堆積而成的一座呈東南~西北走向沙土丘,高出地表約5~6米,面積24萬平方米,屬四壩文化。
東灰山遺址是繼玉門火燒溝遺址之後,又一處較大規模且經科學發掘的四壩文化遺址,為全面認識四壩文化的內涵和麪貌提供了豐富資料。遺址中發現的農作物炭化籽粒年代早到距今約5000年,其中小麥是中國發現的時代較早的農作物品種,為研究中國小麥的起源提供了實物資料。 [1] 
2013年,東灰山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核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3] 
中文名
東灰山遺址
所屬地區
甘肅省民樂縣
地理位置
六壩鎮東北
所處時代
夏、商
級別批次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7-0473-1-473
佔地面積
240000 m²

東灰山遺址歷史沿革

東灰山遺址 東灰山遺址
東灰山遺址位於甘肅省民樂縣六壩鎮東北約2.5千米處,於1958年被發現。
1975年,張掖地區文化處調查該址,在水渠兩側斷面上發現少量炭化小麥籽粒。
1985年7月,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李璠等赴河西走廊進行農林生態考察。
1986年8~9月,李瑤等再次前往東灰山遺址,採集一批文化遺物。
1986年10月,河西史前考古調查隊再次前往東灰山遺址調查。
考察東灰山遺址 考察東灰山遺址
1987年5~6月,吉林大學考古學系師生在東灰山遺址進行田野考古實習,全面發掘了遺址墓葬區,清理四壩文化墓葬249座。
1989年9月,中國西北乾旱地區全新世環境演變與人類文明興衰研究組前往河西走廊進行古環境變遷、沉積環境與沉積區特徵及人類活動狀況考察,在東灰山遺址調查採集4個土樣。
2005年,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李水城等前往張掖,在地區博物館孫宏武、王康二位陪同下前往東灰山遺址採集一批土樣,後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趙志軍研究員浮選出大量栽培植物籽粒標本。
2007年6月,在國家科技支撐項目“中華文明探源(二)”課題組部分成員組成,“河西走廊環境考古調查隊”再次前往東灰山遺址進行了考察。
2013年,東灰山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核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4] 

東灰山遺址遺址特點

  • 綜述
東灰山遺址是坐落在戈壁荒灘上的一座長橢圓形土丘,高約5米,大致呈南北走向,面積24萬平方米。遺址東側水渠斷面暴露大段文化堆積,厚0.5~2米。遺址東北一帶為同時期的一處氏族公共墓地。
東灰山遺址 東灰山遺址
東灰山遺址是一處灰沙土累積形成的長橢圓狀土丘,遺址頂部高出周圍地表5~6米。在遺址土丘東側開挖一條寬3~6米的水渠,自南而北貫穿而過,對遺址和墓地造成很大破壞。在遺址所在的土丘表面和水渠內散落大量陶片和石器。水渠斷面暴露出大段的文化層,土質鬆軟,呈灰黑色,內夾雜陶片、獸骨、炭渣等。個別地段還暴露有灰坑遺蹟。調查過程中在土丘南側發現一個挖開的坑,坑內斷面土色明顯分為三層:第1層表土深0.1~0.2米,含較多礫石、陶片;第2層為黃褐色沙土,深約0.5米,含較多陶片;第三層為灰黑色沙土,也含有陶片等遺物。從這個坑的剖面和水渠的斷面可知東灰山遺址的文化層厚1.5~2米。文化層以下土質變得堅硬,呈黃褐色,較純淨,沒有任何文化包含物。再向下,為深厚的戈壁礫石層。
  • 氏族公共墓地
墓地位於遺址東北部地勢較平緩處。20世紀70年代,當地開展農田水利建設,在遺址附近開挖了一條水渠,從水渠兩側的斷面可知,該墓地所有墓葬均開口於表土下的黃土層內,墓底距地表高度不等,一般在0.5~1米之間,各墓之間相距緊密,上下疊壓,似可分層。墓葬均系長方形豎穴土坑形制,墓穴較淺,葬式不明,但多數人骨呈凌亂無序狀。每座墓內隨葬品不多,一般有2~3件陶器。墓葬排列與水渠走向大致接近(東北一西南)。從暴露的墓葬規模和數量看,這是一處延續時間較久的氏族公共墓地。 [4] 

東灰山遺址文物遺存

文物遺存
文物遺存(2張)
東灰山遺址發掘出的遺物有石器、陶器、骨器、銅器和少量金器及炭化小麥等。石器以生產工具為主,有斧、鋤、錛、刀、鑿、磨盤、磨棒、砍砸器刮削器等。陶器以生活器物為主,器物以平底、有耳、帶蓋為造型特徵,多以泥條盤築,裝飾工藝有彩繪、壓印、貼塑三種手法,器形有夾砂紅陶壺、罐、盆、鼎、盤、器蓋、陶壎、紡輪等。骨器為生產、生活用具,有鑿、匕、錐、紡輪等。銅器出土16件,有銅刀、錐、管飾、耳環,多為砷銅。另出土金耳飾10件。 [5] 

東灰山遺址研究價值

東灰山遺址四壩時期的農業經濟,是經營以粟為主黍為次的小米類農業,小麥、大麥和裸大麥被普遍使用,以大麥和裸大麥為主的麥類作物,是當地旱作農業的補充。大量炭化裸大麥遺存的發現,為認識麥類作物種子的分類提供了很好的實物材料。 [6] 

東灰山遺址保護措施

為滿足東灰山遺址文物數量大、分佈廣、類型多的特點以及當地亟待協調保護與發展之間矛盾的需求,蘭州大學文物保護研究中心編制《甘肅省民樂縣東灰山遺址文物保護規劃》,主要工作內容包括制定評估體系,研究確定遺址內文物保護的重大原則,對文物的價值研究、保護、管理和利用確定主要目標、方向和框架性策略,並制定分期實施計劃。
《甘肅省民樂縣東灰山遺址文物保護規劃》是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灰山遺址為核心的綜合性保護規劃,規劃涉及東灰山遺址及其周邊環境。規劃工作面積約64公頃。

東灰山遺址保護範圍

東至遺址所在小山丘東沿以東100米,南至21支渠北沿,西至遺址所在小山丘西沿以西300米,北至遺址所在小山丘北沿以北200米。 [7] 

東灰山遺址歷史文化

四壩文化是公元前2000年主要分佈於甘肅河西走廊地區的一種早期青銅時代文化,因最早發現於民樂、山丹兩縣境內的四壩灘,於1956年被考古界命名為“四壩文化”。 [1] 

東灰山遺址旅遊信息

位置
東灰山遺址位於甘肅省民樂縣城北約27公里、六壩鄉西北2.5公里社辦林場附近荒灘上,此地東南約1.5公里為四壩村。地理座標為東經100°44′56.3″,北緯38。39°35.5″;海拔1828米。 [4] 
交通
乘坐火車到民樂站下車,然後開車到六壩鎮,最後步行即可。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