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澱

鎖定
東澱即三角澱,受大清河氾濫而成,故又稱“溢流澱”“溢流窪”,地處古白溝河、中亭河、大清河之間,由於每年淤沙達1,200萬立方米,故1958年時已成季節湖了。位於河北省廊坊市霸州、文安境內,大部分已經乾涸,勝芳鎮是東澱邊上的一顆明珠。
2023年8月,河北啓用東澱蓄滯洪區。 [2] 
中文名
東澱
別    名
“溢流澱”“溢流窪”
地理位置
古白溝河、中亭河、大清河之間
類    型
季節湖

東澱東澱範圍

東澱屬於海河水系上游,內有兩條河流,南面有大清河千里堤,北面有中亭河中亭堤,河澱相連,常年有水。澱的西面,上游接壤的毗鄰是邱、滑、黃莊子的溢流窪、分洪道。澱內核兩堤便的村鎮(與大堤不相連的不在內)有:靳家堡、樊莊子、王莊子、十間房(霸州)、任莊子、王疙瘩、南樓、北樓、菡莢地、石溝、王泊、崔莊子、勝芳、小廟、肖家堡、十間房(文安)、富管營、安裏屯、灘裏、台頭、茁頭共計二十一個村鎮,涉及文安、霸州、靜海三個縣。澱的總面積大約二十五萬餘畝。
每年到了汛期東澱水域周邊村鎮百姓還擔負着防汛、分洪、泄洪的任務。上游西澱、新蓋房承受不了的洪水都要經溢流窪、分洪道匯入東澱,再經過東澱下游的第六埠、楊柳青流入九河下梢的天津衞。 [1] 

東澱東澱與文安窪

東澱毗鄰文安窪。實際上,文安窪是泛指,它界於現今文安、大城、靜海、霸州等津冀四市縣交界處,面積1192平方公里。文安窪承接古樣河、大清河、永定河、子牙河、滹沱河等支河沏水,地勢低下,窪地分佈廣泛,最低處海拔兩米以下,主客水匯流面積達11203平方公里。清乾隆三十二年(767年),乾隆皇帝到文安閲視堤工,見文安窪與東澱窪澱相連,,“無以隔障清渾,命從茁頭築堤到三灘裏,計30公里餘”。後來,此堤又往北築至富管營,向東築至壩台。從此,文安窪與東澱隔開。此堤被稱為隔澱堤,與大清河千里堤同成為清南屏障。
東澱位於大清河的中下游,文安窪的中北部。歷史上的東澱“淼然巨浸、清猶澈、港汊縱橫、周流貫注”。東澱之名是比照白洋淀而得,因為人們習慣上稱白洋淀為西澱。東澱還因其正常年景澱形而稱為三角澱,所以,古志書上所稱“三角澱”即指此澱。
東澱北起中亭河、南至大清河、東鄰子牙河、西連下碼頭北窪,面積為289平方公里。大清、趙王兩河的水,經過東澱,與子牙河匯流後,再經過天勝河入海。在汛期,東澱不僅起到蓄水、保護天律市免遭洪水威脅作用,還常年溝通天律至保定及沿途各縣水路的運輸,發展了沿岸的交通運輸業和工商各業。

東澱東澱葦塘

東澱土地肥沃,水利資源豐富,是發展水產的好地方。蘆葦是東澱的主要特產之―,千百年來,隨風和水從上游地區傳來的蘆花,掛在堤岸和灘徐,自然發展,生根、發芽,再加上人工栽培,葦根自身繁殖,年復一年,很快在東澱這萬頃碧波中形成了茂盛濃郁的千頃大葦塘。
棵棵聲葦,亭亭玉立,在請瘦中藴含着堅韌。每到夏天,千頃葦田,滿澱碧綠,猶如海底,一片茫茫之中透着大氣,非常牡觀。
蘆葦不僅保護着兩岸的大堤不遭受風浪的襲擊,還像慈祥的母親護衞嬰兒一般,維護着荷花、菱角、鴉頭米……,他們蓬勃地生長,供人們觀賞,也給人們提供了副食品種。葦又是織蓆編簍的好原料,當年,東錠的葦蓆銷往全國各地,是澱區人民的主要經濟收入之一。另外,東澱的漁業非常發達,鋰、鯽、萆、鰱、魴、鯰、黑以及鹼魚、黃鑽、紅腮、布魚等,單魚類就達幾十種,有名的還有奸蟹。東澱的青蝦很有名,特別是它是勝芳蟹的主要產地。交通發達,物產豐富,使東澱及周邊地區成為文安最富庶的寶地。“南有蘇杭,北有勝芳”、“金石溝,銀勝芳,鐵打的左各莊”之譽,充分説明了當年這一地區的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程度。當年,單勝芳鎮(今屬霸州)就擔負了文安縣一半的錢糧。

東澱風光

東澱地區不但物產豐富,交通便利,而且風景秀美。燦燦長堤,綠柳婆娑;湯湯窪澱,葦蓮婀娜;檣櫓桅帆,鷗陣漁榼;椋濤灑雪,細浪翻銀……,“北國江南”之譽,絕對不負。古文安八景之“勝水苘香”、“萬柳金堤”在這裏一目瞭然。
勝芳廊檐下,水光瀲灩,菱藕萬頃。東澱裏成船成船地載出白鴨黃蟹。當地人銜着紙煙、哼着小曲就能過消停日子,哪怕藉着殘月繁星下澱,也能一網扯來歡蹦亂跳的魚蝦。
鎮子西北,半天腳程就是楊柳青。雖説在天津衞做買賣更能做大,但那些販魚鹽、走山貨的老客,卻不忘揚帆西去。“南蘇杭,北勝芳”,在這個碼頭耍不開,便休想發大財

東澱現狀

1957年上游修水庫,大清河東澱斷水,東澱開始乾涸。葦塘變成莊稼地。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