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溪

(福建省泉州市晉江支流)

鎖定
東溪,福建省泉州市獨流入海河流晉江的支流,上游稱桃溪,源自永春縣錦鬥鎮珍卿村附近的雪山南麓,東南流經南安市內的山美水庫,至南安市東溪經山美水庫調節後,至南安市豐州鎮雙溪口與西溪匯合流入晉江干流,全長120公里,流域面積1917平方公里,佔晉江流域總面積的34.1%。
東溪是晉江的最大支流,河水沙及污染物質含量少,色碧質清,氧量、氨氮屬2級,均可作生活用水。經山美水庫調蓄,可灌溉晉江、石獅市、惠安、鯉城、南安65.0萬畝耕地,並供給泉州市工業生產和居民年用水量0.77億立方米。 [4] 
中文名
東溪
別    名
晉江東溪
所屬水系
福建省泉州市晉江支流
地理位置
福建省泉州市
流經地區
永春、(德化)、南安
發源地
永春縣錦鬥鎮珍卿村附近的雪山南麓
河    長
120 km
流域面積
1917 km²
河    口
南安市豐州鎮雙溪口

東溪幹流概況

東溪位置及水系分佈 東溪位置及水系分佈
東溪,以桃溪為源,源於永春縣錦鬥鄉珍卿村附近的雪山(海拔1386米)南麓,流經永春縣錦鬥、呈祥、蓬壺、達埔、石鼓、五里街、桃城、東平等鄉鎮,在永春境內稱桃溪,至東平鄉東關橋納湖洋溪後始稱東溪。後出東關入南安縣,經山美水庫始稱東溪、碼頭、梅山、洪瀨、康美、美林、豐州等鄉鎮,在豐州雙溪口與西溪匯合流入晉江干流,全長120公里(《南安縣誌》內河航道篇:110公里 [8]  ,《南安縣誌》自然地理篇:114公里 [3]  ),流域面積1917平方公里,佔晉江流域總面積的34.1%。東溪多年平均徑流量14.0億立方米,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5條 [1-2] 
桃溪全長61.75公里,主流自珍卿村口拱橋至東關出縣境長48公里,流域面積476平方公里,為永春縣境內最主要的河流。桃溪河道比降平均為6.2‰(至水文站),河牀最寬處百米以上。歷史上舟楫可通至石鼓潭,1958年仍可通至儒林的義烈祠後,以後因水土流失嚴重,河牀淤積,已失去舟楫之利。 [2] 
東溪自北西向南東經永春入南安九都,流經碼頭、梅山、洪瀨向南西經康美、美林,至豐州的溪洲村與西溪匯合。沿途納詩溪、淘溪、羅溪和梅溪等支流。東溪穿行於縣境北部的高山峻嶺,河谷狹窄深切,天然落差大,水流湍急,水源豐富。南安境內長60公里,流域面積990平方公里。1972年在九都與碼頭交界處建成山美水庫,是一項以灌溉、發電、防洪為主的水利樞紐工程。水庫軸部南北展布,構成長達12公里,最寬處7公里,面積26平方公里,蓄水量3.95億立方米的庫區。又於1988年在梅山建成河牀式新蘭水電站。 [3] 
桃溪永春 蓬壺鎮 桃溪永春 蓬壺鎮
永春縣城段 永春縣城段
山美水庫庫區段 山美水庫庫區段
南安市 洪瀨鎮 東溪 南安市 洪瀨鎮 東溪
南安市豐溪鎮東溪、西溪交匯處 南安市豐溪鎮東溪、西溪交匯處

東溪水文特徵

東溪多年平均徑流量14.0億立方米, [1]  東溪經山美水庫調節後,河水沙及污染物質含量少,色碧質清,氧量、氨氮屬2級,均可作生活用水。 [3] 

東溪主要支流

晉江東溪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桃溪、湖洋溪、詩溪、淘溪、羅溪。 [2] 
東溪上游桃溪較大的支流有壺東溪、延清溪、達裏溪、高壟溪。
壺東溪,發源於永春縣蘇坑鄉馬鞍與德化縣潯中鎮的交界處,流經熙裏、東星、溪園、魁都、湯城、壺中,在雙溪口與桃溪匯合,全長13.75公里,流經蘇坑和蓬壺2個鄉鎮。 [2] 
延清溪,發源於永春縣蓬壺鎮聯星村,流經溪源、前峯、蓬萊、建國,在達埔鄉新瓊村匯入桃溪,全長8公里。 [2] 
達裏溪,發源於永春縣達埔鄉達山,流經達中、金星,在橋頭宮注入桃溪,全長8公里。 [2] 
高壟溪,有2個源地:東源於吾峯鄉吾頂,流經梅林、後壟、埔頭、社山、西安,在五里街鎮西安橋下匯入桃溪,全長11.5公里;西源於桃城鎮玳瑁山西面,流經蔣溪、吾達、吾東,在五里街鎮與高壟溪相匯合,全長4.5公里。 [2] 
湖洋溪:發源於仙遊縣西苑鄉西部,流經德化縣霞碧鄉,由雙坑入永春縣境內,在湖洋鎮境內,納雙港坑、玉柱溪、桃美坑、錦溪、介福溪、吳嶺坑之水,進入東平鄉轉向東南至內碧納上坂溪,再折向西南,在外碧納外山溪,至東關橋下匯入桃溪,全長44公里,在泉州市境內長32.1公里,流域面積416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6.5‰。 [2] 
湖洋溪有3條主要支流:錦溪、介福溪、外山溪。錦溪發源於德化縣霞碧鄉西南部冷水坑,入永春境內後經湖洋鎮坂頭,在清白大橋上匯入湖洋溪,全長9.5公里。介福溪發源於永春縣介福鄉龍津村,流經楊尾、東林、溪西,至龍山匯入湖洋溪,全長16.5公里。外山溪又名濛溪,源於白山、石厝,流經外山和東平鄉,沿途納福溪、草洋坑等支流,至東平鄉外碧村納入湖洋溪。 [2] 
詩溪:發源於永春縣岵山鎮白雲岩,自西北向東南流入南安縣詩山鎮,於鵬峯村納源於蓬華鄉將軍山的另一支流,經碼頭鎮,至詩口村匯入晉江東溪,全長44公里,流域面積260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6.1‰,河牀寬30~80米。詩溪因流經詩山而得名。詩溪流經碼頭鎮部分又稱碼頭溪,是古代內陸水運要道。碼頭街是當時南安北部物資集散地。 [2] 
淘溪:發源於南安縣詩山鎮山門和金淘鎮與眉山鄉交界的朝天山,自西向東流經金淘、梅山兩鎮,在梅山林坂村匯入晉江東溪,全長22公里,流域面積119平方公里,河道比降8.7‰。淘溪因溪中沙灘含有黃鐵礦及雲母片,古人誤認為金沙,故在溪中淘取金而名。淘溪兩岸席草遍野。 [2] 
羅溪:發源於鯉城區羅溪鄉樸鼎山(海拔753.5米),自東向西流入南安縣羅東鎮,至土宅村納飛雲諸澗水,向西南流經羅東、梅山兩鎮,在梅山園尾村入晉江東溪,全長41公里,流域面積249平方公里,河道比降7.8‰,下游河牀寬30~100米。 [2] 

東溪治理開發

東溪引水工程

大邊壩,在永春石鼓鄉風美村,原名陂兜巖前地陂,幹砌卵石壩,明永樂年間黃德隆修築。1964年縣政府撥款於原壩址下游40米處重建新的漿砌塊石重力壩,壩高3.2米,長90米,引水流量2秒公方,乾渠長4公里,灌溉面積2500畝。 [10] 
官圳,在永春蓬壺美山村。建於明嘉靖五年,原名陳巖大陂,屬石砌重力壩,壩高2米,長18米,引水流量0.5秒公方,乾渠長2公里,灌溉面積1370畝。 [10] 
二世壩,建於明天順至成化年間(1457~1465),在永春湖洋錦鳳村,原屬幹砌卵石壩,高2.4米,長158米,引水流量0。4秒公方,乾渠3公里。主灌區桃源、桃美兩村,有效灌溉面積1000畝。1982年改建為漿砌塊石重力壩。 [10] 
九里圳,起點在永春石鼓村,1953年建成,1963年改建。壩高2米,長96米,重力壩,引水流量0.4秒公方,乾渠長5公里。主灌區華巖、儒林、仰賢、桃東等村。灌溉面積1200畝。 [10] 
山美水庫灌溉工程,利用發電尾水,在金雞攔河閘分水,一水流入南渠,形成泉州~晉江灌區,一水流入北渠,形成泉州~惠安灌區。南安灌區則利用河牀落差,擴建新建水輪泵站、電灌站,灌溉兩岸耕地,共建渠道2000公里,隧洞、渡槽、攔河閘等建築物2000多座,安裝抽水機90台,裝機14471千瓦。山美水庫設計灌溉面積65.0萬畝,其中:晉江和石獅市42.0萬畝,惠安12.0萬畝,鯉城6萬畝,南安5.0萬畝,並供給泉州市工業生產和居民年用水量0.77億立方米。 [4] 
金雞水閘 金雞水閘
金雞水閘,位於晉江干流南安豐州鎮金雞自然村,南連金雞山、北頻九日山,為山美水庫的灌區配套項目。除引山美水庫發電尾水外,又引西溪徑流水量,灌溉晉江、石獅、惠安、鯉城和南安等縣市農田85.3萬畝,並供泉州市區工業和居民用水。1965年10月,由晉江專署組織晉江、泉州和南安修建,1967年7月竣工,完成工程量84.09萬立方米,總投資546.02萬元。水閘總寬327米,分28孔,每孔淨寬10米,為平板直升閘門。基礎為砂基,閘體為條石漿砌,左側第一孔閘門下游接建船閘,寬10米,可通過10噸木帆船。 [6] 
筍塔水庫灌區,分兩期施工,一期工程總乾渠9.3公里,於1987年7月開工。水庫樞紐工程,國家投資721.06萬元,灌區一期工程國家投資326萬元。1980年成立水庫管理處,配備管理人員18人,參與水庫灌區工程施工及工程管理。 [4] 
文溪水庫灌區,設計灌溉面積36400畝,1980年三查三定核實為20400畝,1986年效益複核為19940畝,灌溉詩山、碼頭25個自然村的農田。灌區渠道工程自1967年1月開工,至1970年6月完工,完成總乾渠右乾渠和中乾渠。沿渠主要建築物有鐘山倒虹吸管和銅帽寨隧洞等。 [4] 

東溪蓄水工程

仙夾革命水庫,地點在仙夾鄉東里村。1958年建成蓄水19.5萬立方米的小(二)型水庫。1966年動工改建,時建時停,到1974年建成,集水面積3.7平方公里,均勻土質壩,壩高42.1米,庫容136萬立方米,乾渠34.8公里,有渡槽2座總長0.125公里,倒虹吸管1座0.32公里。有效灌溉面積3500畝,保證灌溉3200畝。工程投資93.5萬元,其中國家投資42.5萬元。 [11] 
岵山水庫,地點岵山鄉磻溪村虎硿口。1972年動工,1977年建成。集水面積8.2平方公里,粘土心牆壩,壩高35.7米,庫容210萬立方米,乾渠長16.6公里,有渡槽5座,總長0.17公里,倒虹吸管2座,總長0.92公里。有效灌溉面積5600畝,保證灌溉面積5500畝。工程投資224.5萬元,其中國家投資85.5萬元。
達埔坑口水庫,地點在達埔鄉達理村,1981年建成。集水面積15.1平方公里,石拱壩,壩高42米,庫容111.5萬立方米,乾渠5.97公里,有渡槽1座0.02公里,倒虹吸管1座0.06公里。有效灌溉面積1900畝,保證灌溉800畝。工程投資171.65萬元,其中國家投資101.8萬元。 [11] 
山美水庫 山美水庫
山美水庫,位於南安九都鄉,截晉江東溪中游,壩址建在山美村夾槽。是一座以灌溉為主結合防洪發電兼有綜合經營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上游集雨面積1023平方公里,水庫總庫容6.55億立方米,防洪庫容2.6億立方米,興利庫容3.76億立方米,死庫容0.19億立方米。可使南安的碼頭、梅山、洪瀨、康美等地共3萬畝耕地遭遇20年一遇的洪水不成災,晉江下游防洪堤也由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的防洪能力,削減洪峯流量1200秒立方米,保護泉州及郊區20年一遇的洪水不成災。水庫工程於1957年10月開始勘探測繪,1967年1月,正式開工,1983年竣工。 [4] 
文溪水庫,位於永春縣城南10公里的南石村附近,東溪支流碼頭溪上游。集雨面積20.7平方公里,水庫總庫容1159萬立方米,防洪庫容13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932萬立方米,死庫容97萬立方米。工程自1965年10月開建,1970年6月基本竣工。 [4] 
筍塔水庫,位於羅東鎮飛雲村,東溪支流羅溪上游,集雨面積43.3平方公里,水庫總庫容1540萬立方米,防洪庫容8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1304萬立方米,死庫容156萬立方米。可灌溉羅東、洪梅二鄉鎮農田19000畝。水庫自1975年11月動工,至1987年1月基本完成。1987年1月導流洞封堵後,水庫開始蓄水。 [4] 
觀山水庫,1981年10月至1983年7月建成,為縣獨一的一座砌石空腹壩,位於眉山鄉觀山村,集雨面積5.75平方公里,壩高13.0米,庫容16.0萬立方米,灌溉面積100畝,尾水供發電。 [5] 

東溪水電工程

梅峯水電站:位於梅山鎮梅峯村演園,1970年9月動工,1971年5月完工。該站引水渠長1.72公里,水頭3.3米,安裝水輪發電機9台,配125千瓦發電機9台,平均年發電量350千瓦時。1981年與新蘭變電站聯網。 [7] 
詩南水電站:位於山美水庫下游的碼頭鎮詩南村產坪,工程於1969年12月動工,1971年竣工,1976年前國家投資115.85萬元。該站引水渠長1.65公里,水頭4.4米,安裝水輪機12台,配發電機12台,總裝機1500千瓦。1981年經新蘭變電站與縣聯網運行,1988年發電量371萬千瓦時。 [7] 
新蘭水電站:位於山美水庫下游的梅山鎮新蘭村,河牀式水電站,為南安縣屬最大水電站。1984年施工,1988年裝機運行,完成工程量17.91萬立方米,總投工日39.02萬個,總投資1319萬元。裝機4台,總容量4000千瓦,年發電量1362萬千瓦時,年利用3405小時。電站分為攔河閘、廠房和升壓站等部分。攔河閘長110.4米,閘孔8孔,每孔寬12米,閘墩厚1.6米,長16.5米,擋水堤長265米;主廠房分三層,底層面積435平方米,安裝水輪機、配發電機和調速器4套,副廠房面積556平方米,設中控室、高壓開關室、廠變室、蓄電池室;升壓站面積1333平方米,裝設35千伏、2500千伏安的升壓變壓器2台,並裝有35千伏2500千伏安的降壓變壓器1台,進行發供電聯合管理,為全縣第一個發供電合一的電力企業。 [7] 
筍塔水庫壩後電站,裝機400容量千瓦,年發電量128萬千瓦時。1987年3月動工,1987年11月竣工發電。 [4] 
山美水庫水電站,裝機2台,總容量3萬千瓦,年發電量1.05億千瓦時。 [4] 
文溪水庫電站分二級,總裝機容量1130千瓦,年平均發電量191萬千瓦時。 [4] 
東溪上游永春縣流域內水電工程
單位
電站地點
電站名稱
建成時間
裝機(台)
容量
(千瓦)
桃城鎮
卧龍
卧龍水電站
1959
1
125
花石
花石水電站
1966
1
20
南星
南星水電站
1984
1
75
外坵
外坵水電站
1968
1
20
侖山
火燒橋電站
1973
1
26
錦鬥鄉
錦溪
錦山水電站
1978.9
2
325
卓湖
卓湖一級電站
1980.2
1
75
卓湖
卓湖二級電站
1976.7
1
55
洪內
洪內水電站
1982.10
1
100
長坑
長坑水電站
1976.6
1
55
珍卿
珍卿一級電站
1984.5
1
75
珍卿
珍卿二級電站
1971.10
1
40
雲路
雲路水電站
1984.10
1
55
呈祥鄉
東溪
柴橋頭水電站
1977.11
1
125
呈祥
鳥鞍水電站
1975
1
15
西村
聯辦水電站
1984.3
1
12
蘇坑鄉
熙裏
湖格水電站
1974.10
1
20
熙裏
大畲水電站
1979.8
1
20
蓬壺鄉
溪園
溪園水電站
1979
2
445
美山
美山一級電站
1979
1
125
美山
美山二級電站
1978
1
75
美山
馬跳一級電站
1977
2
600
美山
馬跳二級電站
1959
1
55
東星
東風水電站
1971
1
125
美中
萬能水電站
1954
1
18
鵬溪
鵬溪水電站
1958
1
20
孔裏
孔裏水電站
1975
1
40
高麗
高麗水電站
1975
1
40
南幢
南幢水電站
1975
1
125
聯星
萬代水電站
1968
1
5
聯星
英溪水電站
1972
1
40
聯星
劉坪水電站
1980
1
10
都溪
都溪水電站
1972
1
40
八鄉
苦坑水電站
1969
1
5
達埔鄉
新瓊
新瓊水電站
1959
1
12
金星
大坑水電站
1980
1
75
達德
躍進水電站
1972
1
125
漢口
神潮水電站
1971.11
2
150
漢口
寨腳水電站
1958
1
20
建國
新樓水電站
1972
1
20
前峯
墓村水電站
1967
1
40
新溪
下湖水電站
1975
1
55
洑溪
洑溪水電站
1980.10
1
55
紅星
紅星水電站
1985
1
125
紅星
巖山水電站
1978
1
40
紅星
內景水電站
1979
1
20
巖峯
巖峯水電站
1958
1
64
達理
坑口一級電站
1980.3
2
150
達理
坑口二級電站
1979
2
600
達理
坑口三級電站
1977
2
250
達理
雙溪水電站
1980
2
110
達中
田內水電站
1959
1
20
下洋溪塔
牛姆林電站
1971
1
20
達山
團結水電站
1974
1
75
烏石
富後水電站
1975
1
12
烏石
水崛頭水電站
1976
1
5
烏石
高坪水電站
1979
1
5
烏石
新田水電站
1980
1
5
溪源
延坑三級電站
1982
1
75
延壽
踏場水電站
1976
1
5
楚安
內堀水電站
1971
1
55
楚安
後格水電站
1975.11
1
12
達中
達中水電站
1981
1
75
吾峯鄉
棗嶺
棗嶺水電站
1978.1
2
275
吾中
吾中水電站
1975.7
1
55
吾西
東臨水電站
1384.7
1
40
後壟
後壟水電站
1981.7
1
55
吾中
埔尾水電站
1956.5
1
12
介福鄉
福東
煙霧潭水電站
1969.10
1
125
五里街鎮
吾邊
坑頭水電站
1980.4
1
55
吾邊
三友水電站
1975.3
1
20
石鼓鄉
桃聯
石玉水電站
1980.10
2
700
鳳美
泥蓮一級電站
1981
1
20
鳳美
泥蓮二級電站
1981.8
2
70
東平鄉
外碧
溪西水電站
1981.10
1
5
外碧
溪東水電站
1984.1
1
28
溪南
大坑水電站
1978.4
1
55
太平
太平西坑電站
1978.5
1
125
鴻安
蛇舌坑水電站
1979.9
1
75
冷水
冷水水電站
1969
1
40
岵山鄉
磻溪
虎硿口水庫壩後電站
1979.1
2
200
龍閣
南蔗水電站
1978.5
1
125
南石
南石水電站
1980.2
1
75
北溪
北溪水電站
1984.5
2
150
仙夾鄉
夾漈
夾漈水電站
1971.3
1
125
東里
東里水電站
1970.9
1
26
德田
水鳳凰水電站
1982.5
2
200
德田
德田水電站
1985.1
1
55
美寨
溪尾水電站
1970.12
1
55
美寨
美寨水電站
1980.10
1
160
龍美
龍美水電站
1976.1
1
125
龍湖
龍湖水電站
1974.7
1
25
湖洋鄉
吳嶺
吳嶺水電站
1973.5
1
12
龍山
龍山水電站
1968.11
1
60
上坂
上坂水電站
1976.12
1
12
溪西
溪西水電站
1977.10
1
75
溪東
溪東水電站
1967.12
1
48
美蓮
曙光水電站
1956.7
1
20
桃源
金龜橋水電站
1974.5
1
26
桃美
桃美水電站
1974.5
1
10
上坂
垵口水電站
1979.10
2
250
高坪
高坪水電站
1971.12
1
12
錦龍
坂頭水電站
1984.2
1
5
錦龍
錦龍水電站
1973.5
1
12
湖城
留後水電站
1958.12
1
40
蓬萊
七一水電站
1973.3
1
75
玉柱
南岸水電站
1969.2
1
12
玉柱
大貢水電站
1973.2
1
55
白雲
溪底水電站
1981.5
1
40
石厝
石城水電站
1985.6
1
20
石厝
石厝水電站
1984.1
1
40
外山鄉
福溪
福溪水電站
1977.6
1
55
墘溪
墘溪水電站
1987.4
2
150
縣辦電站
東關
東關水電站
1971.7
1
1250
縣鄉合辦
東昇
溪夏水電站
1978.5
2
1430
[12] 

東溪航道航運

東溪航道

東溪、西溪是南安通永春、安溪、泉州鯉城區和晉江縣的重要航道,可通木帆船里程167公里。歷史上航運業發達,抗日戰爭期間公路破壞,水道成為主要運輸線。民國28年(1939)全縣民船達505艘、船工1220人,後因上游水土流失,河牀淤淺,每逢枯水期運量顯著下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尚能通航的水道有東溪由泉州至山美宮後長55公里,西溪由豐州至侖蒼長36公里,其他支流由英溪口至英都、溪美至蘭溪,詩口至碼頭3條計22公里。1966年修建金雞攔河水閘和1971年建成山美水庫後,沿溪部分地段築壩攔水,至1988年全縣溪流能通航的只有72公里,即西溪由英溪口至豐州34.5公里,東溪只能分段通航,由雙溪口至康美10公里,洪瀨至梅山演園5.5公里、山美水庫壩頭至秋林格18.5公里、蓮溪支流由頂溪美至蘭溪3.5公里,其他溪流均已斷航。 [8] 

東溪港口

洪瀨港:位於東溪中游,靠近洪瀨街,早年水深6~8米,船運方便。明代,洪瀨設市,市場興盛,水運繁忙。清至民國期間設“驛運站”,是東西溪各類船舶及物資的轉運地。民國20年(1931)陳國輝倡建洪瀨大橋,同時在金獅宮口建條石碼頭一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航道進行整治,1956年在主航道處建鋼筋混凝土泊位碼頭一座,台高6米長50米,取代金獅宮口的碼頭。1965年又在“來舟宮”口建石台階碼頭一座,後來由於建攔河壩,船運減少,現已無船停泊。
土皮芸港:位於東溪上游,在碼頭鎮鵝角髻山下,是詩溪流入東溪衝成的深港,水深20米,呈天藍色,故又名土皮芸潭,方圓可同時停泊溪船百艘。民國以前是南安北部通永春、安溪驛運的轉運點。民國時期,陳國輝令商户在該處建造客貨船鋼筋混凝土小碼頭一座。 [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