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溪窯遺址

鎖定
東溪窯遺址,位於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龍山鎮金山鎮和華安縣高安鎮交界處,是明清時期閩南地區已知的最大窯場,是明中後期中國經“海上絲綢之路”出口的外銷瓷的重要產地。 [10] 
東溪窯遺址分佈範圍約近10平方千米,發現有窯口近22處和作坊,堆積層豐富,不少器物和殘件被考古界視為具有漳窯典型特徵,也有與“漳州窯”的“克拉克類型”產品相似的大量標本。遺址的發掘對研究明清時期瓷器生產貿易以及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對外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有重要作用。 [3]  [6] 
2019年10月7日,東溪窯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東溪窯遺址
地理位置
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龍山鎮、金山鎮和華安縣高安鎮交界處
所處時代
明清
保護級別
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8-0055-1-055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東溪窯遺址歷史沿革

20世紀80年代,華安縣高安鎮文化站的鄒財金在東溪頭一帶採集一些標本交給華安縣博物館,首次報告發現了窯址。
1986年,福建省文物普查期間,省考古隊對下東溪一帶進行了調查。
1990年9月,廈門大學歷史系組織人員對東溪窯進行調查。
1992年冬,福建省考古隊組織人員再次深人東溪窯進行專題調查,考察了22處地點,發現了15處窯址,採集了一批標本。
1995年,漳州市文管辦派人再次深人東溪窯進行調查,於下東溪頭封門坑一帶採集了一批米黃釉小開片標本。
1999年,漳州市文管又於高(高安)龍(龍山)公路地表剖面中獲得較為典型的“漳窯”標本,有爐、瓶、罐、盤、碟、觚、印盒、勺、碗、洗、杯、花盆、硯台、仙姑立像共計20多件。同年年底,漳州市博物館、市文管辦、省考古隊兩次組織人員實地調查了東溪窯,考察了四個地點,採集到一大批標本,對東溪窯的內容又有了一些新認識,年代跨度上迄明末,下至清代中晚期。
2007年初,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東溪窯的馬飯坑、下洋坑兩處窯址進行考古發掘,揭露兩處橫室階級窯爐遺蹟,並出土一批標本。
2012年,華安縣政府啓動華安東溪窯列入“海上絲綢之路申遺預備名錄”工作。
2013年4月11日,南靖縣文體新局致函漳州市文化局,請求轉報省,文物局邀請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到南靖縣東溪窯遺址開展考古發掘工作。5月11日,福建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樓建龍等3人應邀到南靖縣龍山鎮西山村東溪窯遺址考察,對封門坑、慶頂坑等古窯址進行考古調查勘探並提出建議和意見。8月19~25日,為配合南靖縣人民政府關於南靖東溪窯遺址補充列入“海上絲綢之路”申遺預備名錄工作的順利開展,應南靖縣文物保護中心邀請,福建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羊澤林、宋蓬勃與晉江市博物館林清哲等3人到南靖縣龍山鎮西山村東溪窯封門坑窯址現場實地踏勘,基本摸清封門坑窯址分佈狀況,此外,還發現了高嶺土的取土坑洞、作坊、居住遺址等遺蹟,為南靖東溪窯遺址補充列入“海上絲綢之路”申遺預備名錄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證據。
2014年5月29日,經省文物局同意,由福建博物院向國家文物局申請,對東溪窯封門坑窯址開展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11月21日,國家文物局批准同意對封門坑窯址開展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並頒發考古發掘證照。
2015年1月下旬至2月上旬,4月上旬至5月下旬,由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南靖縣文物保護中心合作組成的考古隊對封門坑窯址進行考古發掘。 [5] 
東溪窯遺址

東溪窯遺址遺址特點

  • 綜述
東溪窯遺址分佈範圍約近10平方千米,是漳窯遺址的典型代表,屬明中期至清末民國初期的民間大型瓷窯場,是明清時期漳州地區最大的窯口之一,也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外銷瓷產地之一。
東溪窯遺主要集中在高安鎮歸德溪的岸灘、小山包或高龍公路兩旁的白路坂山、馬飯坑山、掃帚石山、牛豢山、掉拱山、崩爿湖山、蝦形仔、牙公後、後坑寮、墓坪洋、東坑庵、封門坑等處。發現有窯口近22處和作坊,堆積層豐富,不少器物和殘件被考古界視為具有漳窯典型特徵,也有與“漳州窯”的“克拉克類型”產品相似的大量標本。另外9處明清窯址分別着落於其他鄉鎮,即沙建寶山窯,窯址分佈範圍為2600平方米左右,堆積層厚約0.3米~0.6米。南靖封門坑遺址是東溪窯代表性窯址。 [6]  [8] 
  • 封門坑遺址
封門坑窯址,位於南靖縣龍山鎮西山村北面約10千米處,與華安縣高安鎮三洋村接壤,這裏山高林密,高(高安)龍(龍山)公路在崇山峻嶺間順永豐溪支流,從窯址西側山腳蜿蜒穿過。山體結構以砂質土壤為主,山上種植大片速生林桉樹、竹子,地表雜草灌木叢生。南側山腳有一條小溪,長年水流不斷。南靖東溪林場管理處即位於山腳小溪北側。窯爐被機耕道從中部攔腰截斷,窯爐南部大部分被破壞,僅在底部還殘留少量牆與墊底匣缽。發掘共揭露有疊壓打破關係的窯爐遺蹟4座。 [9] 
  • 其他遺址
沙建灣橋清代窯址,窯址佔地面積約1500平方米,主要以青花瓷為主,採集有青花盤、碗等。
馬坑下壠清代窯址,窯址面積約100平方米,採集有青瓷片、白瓷片、青花瓷片,器形有碗、罐、碟、筆架等。飾紋多為花草,也有“仁、義、青”等文字。
馬坑東山明代窯址,窯址面積約500平方米,採集到青瓷片,白瓷片、青花瓷片,器形有碗、罐、碟、筆架等。飾紋多為人物和花草、魚、龜,也有“福、祿、壽、喜、魁”等文字。
高車外洋明清窯址,面積約800平方米,採集到青花瓷盤、碗和白瓷器物。青花紋飾有山水、花草、龍鳳及“太平年興”字樣。
新圩內寧明代窯址,面積約200平方米,覆蓋低矮灌木叢,海拔238米。在山丘的東南坡散佈着碎瓷片,有青花碗、碟以及窯具,碎盤盤心有方印章款,盤內壁有印花紋,年代待考。
新圩官畲明清窯址,分佈面積約120平方米。1986年,採集發現有厚1~2米的文化層堆積,採集到青花碗、碟、盤等。
新圩華山寨頂山明清窯址,約800平方米,地表及地下散佈着碎瓷片,以青花瓷碗及窯具,碗心有方印章款,初步斷定為清代瓷窯址。
湖林吉土磜北頭、磜北腳2處元明時代窯址,在山體東坡採集到元至明清代青花碎瓷片。 [6] 

東溪窯遺址文物遺存

  • 綜述
東溪窯瓷器 東溪窯瓷器
東溪窯遺址採集的標本有青花瓷的碗、盤、碟、盒、匙等。胎質堅硬緻密,胎釉薄厚均有,胎呈灰白色或白色,施白釉.釉面瑩亮,有的白中泛青或藍灰。一般通體施釉,圈足刮釉,部分足底粘沙。青花紋飾有團花、印花、竹葉紋、寶華紋等。
  • 封門坑窯址遺存
封門坑窯址產品以青花瓷、白瓷、青瓷為主,亦有部分米黃釉、醬釉產品。器形以碗、盤、盒、碟、杯、湯匙、罐、水注、勺、燈、茶盞、香插、爐等日用生活器為主。紋飾以洞石花卉、纏枝菊花、山水、寒江獨釣等圖案為主。窯具有平底、M形匣缽以及少量墊餅等。裝燒方法以單件裝燒為主,亦有部分為兩件疊置後,再裝人M形匣缽燒製。大部分小杯、湯匙、盒等小件器物均多件排列於平底匣缽內裝燒。 [7] 
  • 居住遺址遺存
居住遺址出土遺物以青花瓷、白瓷、青瓷為主,還有部分醬釉,米黃釉瓷器以及陶器、金屬構件等。器形以碗、杯、盤,碟、燈、盒、罐、水注、爐、瓷塑、插器、硯滴等日用器為主,還有少量窗花、排煙管等建築構件。此外,還出土大量湯匙、盒、硯滴等制瓷模具,以及擋箍、軸頂碗等制瓷工具。 [4] 

東溪窯遺址歷史文化

東溪窯創燒於明中晚期,延續至晚清民國時期,是明清時期中國東南沿海地區陶瓷對外貿易的重要實物遺存。東溪窯窯爐皆磚砌,有階級窯和龍窯兩種。產品以青花瓷為主,還有青瓷、白瓷、醬黑釉、藍釉以及五彩瓷等;器形以日用生活器為主;紋飾有洞石花卉、纏枝菊花、山水、寒江獨釣等;窯具有平底、M形匣缽以及少量墊餅等;其產品遠銷日本、東南亞、非洲、歐洲等地。在同時期沉船中也有許多發現,例如在印度尼西亞泰興號沉船中就發現了東溪窯瓷器。 [8] 

東溪窯遺址主要展覽

  • 東溪窯博物館
東溪窯博物館展示南宋至明清時期的東溪窯青花瓷、米黃釉瓷等實物500件(套),還展出了系列圖版、照片和制窯復原場景。 [11] 

東溪窯遺址文物價值

東溪窯遺址的發掘對研究明清時期瓷器生產貿易以及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對外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有重要作用。 [3] 

東溪窯遺址保護措施

2013年3月19日,南靖縣人民政府將位於龍山鎮西山村的“東溪窯遺址”公佈為第八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為“以窯爐和文化層為中心,半徑100米範圍內”。
2016年7月,國家文物局把東溪窯遺址列為“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史蹟”首批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名單。 [2] 
2019年10月7日,東溪窯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東溪窯遺址旅遊信息

  • 位置信息
東溪窯遺址位於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龍山鎮、金山鎮和華安縣高安鎮交界處。 [10] 
  • 交通信息
自駕:從南靖縣出發經蘭陵路—荊江路—北環路—北隙嶺隧道—廈成線—豐西線—高龍線—東溪窯遺址,全程大約36千米。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