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湖坪民俗文化村

鎖定
東湖坪民俗文化村,佔地面積29萬平方米,建有曾氏宗祠、永成圍樓、九棟十八廳等,可瞭解上至戰國下至明清時期的古代文化風貌。其中曾氏銀庫,外形普通,內藏乾坤。據説是曾國藩胞弟曾國荃攻下太平天國南京府後秘藏財寶地之一。抗戰時期,寶藏知情人在混亂中喪生,銀庫東牆所刻之寶藏秘圖成了寶藏唯一線索,但藏寶秘圖無人能完全破解。
始興是粵北第一古郡,位於古代南北交通的咽喉要塞。東湖坪民俗文化村坐落在南北交通的古驛道上,成了歷史上京官謫貶流放天涯的必經之地,也是北方遭遇戰亂之時,中原望族大批舉家南遷的重要路道。她承載着中原文明的千年沉澱,藴積了豐厚的文化內涵,是尋訪客家遷移文化,體驗客家俗韻的理想之地。 [2] 
中文名
東湖坪民俗文化村
所屬地區
廣東省韶關
面    積
29 m²
著名景點
曾氏宗祠

東湖坪民俗文化村村莊簡介

東湖坪民俗文化村是始興客家文化、民俗風情的縮影。村內有清朝軍機大臣張之洞為之題詞的“永成保障”圍樓,有佔地面積達1.9萬平方米的大型古建築民居——九棟十八廳圍屋,有氣勢恢宏、雄渾古樸的曾氏宗祠。此外,還有神秘莫測、暗藏玄機的曾氏銀庫及藏寶秘圖,有類似於“三味”書屋且古色古香的元盛書院。村旁北有娘子山石泉古寺,西有千成年採石場、古烽火台,方圓十里還有古代城堡、漢代烽塢等名勝古蹟遙相呼應。
遊客在景區內可瞭解到上至戰國下至明清時期的古文化風貌,可觀賞到清代婚嫁活動的風趣表演,可品嚐到獨具特色的客家婚宴,還可看到古代各種生產、生活、婚嫁等用具的展覽及操作演示,使遊客領略到多姿多彩的獨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風采。
東湖坪尋寶歇語:月影山崖半,金光射夢台。兩江夾一河,江江十八蘿。左一丈,右一丈,前一丈,後一丈跳一跳,讓一讓,一腳踢出元寶缸。 [2] 

東湖坪民俗文化村村莊景點

東湖坪民俗文化村曾氏宗祠

曾氏宗祠 曾氏宗祠
曾氏宗祠位於景區正門入口東側,建於清朝乾隆年間,距今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
整體佈局為一口池塘,一塊大門坪和前、中、後三進及左右各帶跨院的四合院式建築,南北面闊26.2米,東西進深79.3米,佔地面積2133.33平方米,門前池塘意在以水聚財,實為防火之用,是宗祠安全的重要保障。

東湖坪民俗文化村九棟十八廳

所謂九棟十八廳,即縱向排列共9棟,每棟兩廳,共18廳。這九棟十八棟的龐大建築物,佔地面積2萬平方米,整個建築佈局按不同方向分南面日常生活區、北面生活防禦區、東面文化教育區、西面牲畜飼養區。整個建築羣共有大小房間450多間,據説歷時40餘年才建成這樣一個規模。
該建築設計考慮周全,建造獨特,做工精細,裝飾考究,講求質量。

東湖坪民俗文化村三面紅旗

三面紅旗”當代史跡 三面紅旗”當代史跡
這一史蹟保留在東湖坪大躍進、人民公社年代特有的農村公共食堂舊址內的四周牆壁上,那是1958年大躍進年代的真實反映。四周牆壁上是當年所畫的各種圖表和漫畫,具體內容包括:生產進度表、農業生產管理“三包表”、“一年早知道,奮鬥有目標”工作計劃表、社員評比台、五類分子監督台、集體食堂現金收支表、食堂實物收支表、食堂糧食分配表,還有當年為吃飯不要錢所設的領飯菜的窗口等等。現已歷經40多年,目睹這些遺蹟,令當年的過來人憶及當時的“躍進”意氣和帶有浮誇的風氣,感觸不已,慨嘆萬千。而年輕一代看了則接受了一場生動的當代史教育。
這一史蹟,歷經40多年風風雨雨,仍能完好保存,這在全國並不多見。它是一個歷史見證現場,為人們研究中國當代史、黨史提供了很好的場所,具有一定的保存價值和參觀研究價值。

東湖坪民俗文化村永成堂圍樓

永成堂圍樓 永成堂圍樓 [1]
因清朝湖廣總督張之洞為此圍樓題寫“永成保障”石匾,故把圍樓稱為“永成堂”。該圍樓建於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整棟建築物磚、石、木結構,長方形,四角為炮樓,是碉堡與民宅的結合形式,四層樓都有統一的迴廊過道,上下四通八達。
圍樓現已開放給遊客參觀瀏覽並專闢“客家民俗文物展覽館”,該館內容十分豐富,包括婚育風情、農耕習俗、服飾藝術、生活小物品等四大類。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