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海村

(山西省臨汾市曲沃縣史村鎮東海村)

鎖定
東海村:古名陽城,又名東陽城。原屬翼城縣,宋嘉祐四年因温泉水爭改屬曲沃,因位於星海温泉之東,故名。與西海,縣人統稱“海頭”。
“星海温泉”,舊名“龍廟蓮潭”,古曲沃十景之一,在曲沃縣城東北三十里之海頭村。《新唐書》載“新絳渠“即此。《新唐書·地理志》載:曲沃,望,東北三十五里有“新絳渠”,永徽元年,令崔翳引古堆水溉田百餘頃。《宋史》載,温泉一帶本屬翼城縣,嘉佑三年,曲、翼爭水,絳州比部員外郎李覆上奏朝廷,經大臣富弼、韓琦、曾公亮議定,兩縣易田分水,以息其事。民間也流傳着“出唐定宋”的説法。
元代初年,在星海温泉畔建有龍王廟,元明清歷代均有修葺。
中文名
東海村
別    名
海頭·陽城·東陽城
面    積
1691畝
人口數量
840
方    言
中原官話·晉南方言
著名景點
星海温泉
綿嶺

東海村村情簡介

東海村地處綿嶺腳下,温泉水畔,綿嶺西麓,地勢東高西低,位於史村鎮東部。居民180户,840人,均系漢族,以李姓、王姓居多。總面積1691畝,耕地1300畝,其中1000多畝屬於丘陵旱地。古名陽城,又名東陽城,原屬翼城。宋嘉祐四年因温泉水爭劃歸曲沃,因位於星海温泉之東,故名。
村中原有娘娘廟一座,村人俗稱“大廟”。1991年《曲沃縣志》載:“娘娘廟,位於西常鄉東海村,佔地150平方米。元末建築,保存完好。”可惜後來被拆除建學校。除娘娘廟外,還有玉皇廟、關帝廟(老爺廟)、土地廟、觀音堂(菩薩廟)、李家家廟、王家祠堂等幾座廟宇,均被拆除。龍王廟碑文載,龍王廟東廟門三間為東陽城(東海)修建。村裏舊時流傳有秧歌(幹板秧歌)小戲,藝人久已歿,現已失傳。
模範:
王進祥,1932年生,曲沃縣史村鎮東海村人,中共黨員,初中文化,原曲沃縣石油公司副經理。
1952年入侯馬煤建公司任保管員,1955年初在全省煤炭脱銷,市場告急的情況下,努力鑽研煉焦技術並獲得成功,僅三個月時間與職工一起煉出優質焦炭1200餘噸,比購進價降低成本30%,大大提高了經濟效益,滿足了市場需求;全年義務接、卸、搬運煤炭3萬餘噸,節約費用近萬元;加強煤場管理,使煤炭損耗降低0.2%。1956年4月獲“山西省先進工作者”稱號;195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4年山西省人民政府為其頒發山西省勞動模範紀念章,1986年退休返鄉。

東海村經濟發展

新一屆鎮黨委、政府成立後,加大了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提出了“嶺上十里養殖帶,河槽萬畝大棚菜”的發展思路,出台了一系列優惠政策。東海村正是藉着這一有利時機,積極進行產業調整,逐步形成兩大主導產業---大棚和養雞。東海大棚在史村鎮起步最早,發展迅速,已形成一定的規模,年產各類蔬菜達400餘萬斤,成為村民致富的主導產業之一。東海雙百萬高新科技養雞園區,始建於2006年,規劃佔地600畝,養雞規模200萬隻,計劃用5年時間完成。2007年啓動並完成了一期工程,即佔地200畝,發展養殖户50餘户,養殖蛋雞規模達到60萬隻。08年園區內實現三通,即通電、通水、通路。
東海村這種“種養巧結合,每户一個棚(蔬菜大棚、養雞棚),家家有產業,户户能增收,富裕又和諧,齊建新農村”的發展模式,得到各級領導的高度評價,目前已大力向全縣各村推廣。

東海村黨政建設

東海村在搞好產業調整的同時,緊抓農村黨風廉政建設工作,提出了“廉潔促發展”的思路,特別是以開展“三務公開”工作為突破口,圍繞羣眾關心的的熱點、難點和重點問題,從“抓教育引導、抓機制保障、抓監督制約”三方面入手,拓展了公開內容,創新了公開形式,有力地推動了全村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