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浦絲絃鑼鼓

鎖定
東浦絲絃鑼鼓,江蘇省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音樂類項目。
中文名
東浦絲絃鑼鼓
遺產類別
市級

東浦絲絃鑼鼓歷史淵源

清嘉慶年間,今金壇指前東浦人呂氏祚德入朝榮任武造司郎中,被御封“奉直大户”,便在村上建造呂氏宗祠及附屬廳堂和雕花大廳,用作接待朝廷官員和賓客同僚。其時,呂元清、虞萬秀等呂氏之後及村中藝人,則以歌頌王昭君出塞為題材,吸納宮廷音樂和江南絲竹之長處,自編十六首曲調用樂器演奏,為“奉直大户”迎來送往。此後,逐步流為村人的自娛自樂形式,在逢年過節、廟會祭祀和豐收登場等喜慶盛事時進行表演,從而得以代代流傳,至今已有200多年曆史。因絃樂器上的弦為絲線,故稱“絲絃鑼鼓”。

東浦絲絃鑼鼓主要特徵

東浦絲絃鑼鼓的器樂由彈拔、吹奏和打擊三大部分組合。其音樂主要有十六個曲調和十六番鑼鼓徑組成,十六個曲調分別為頭調、二調、三調、進花園、出花園、新不只、中不只、後不只、大官丁、小官丁、前照君、中照君、後照君、中細板、後細板、三百隻等(現工尺譜上有58種調)。其曲調短小精悍,藴含農耕稻作風味和水鄉秀麗景色風韻,傳遞田園勞作和歡樂氣息,演奏時絲竹之音和鑼鼓之經循環往復,起伏跌宕,悦耳動聽,明顯區別於與其他音樂。

東浦絲絃鑼鼓傳承保護

1956年春,金壇縣文化館曾派專業人員前往東浦村進行整理、挖掘,將琵弦鑼鼓的1 6個曲調從口傳“工尺譜”翻成簡譜,其“鑼鼓經”一併記錄,油印成冊。1959年國慶節,為慶祝新中國成立十週年,金壇召開縣鄉村三級幹部大會,東浦絲絃鑼鼓隊應金壇縣政府所邀進城表演。1966年後,東浦絲絃鑼鼓隊因歷史原因而沉寂。
2011年,東浦村村民呂小龍家發現祖傳的絲絃鑼鼓原工尺譜手抄本,經80多歲老藝人呂敖洪、呂田法口傳,將原工尺譜翻成了簡譜。在相關單位支助下,東浦絲絃鑼鼓添置了一批民族樂器,要村裏闢出排練場所,動員吸納了近40名男女村民加入到絲絃鑼鼓隊,同時請專業的音樂老師作輔導。近年來,東浦絲絃鑼鼓隊已多次在區域內外的大中型活動中進行了展示和表演。目前該村有固定的排練場所,在老藝人呂餘斌、呂懷成、呂金國、呂敖洪等人的召集下,堅持進行常態化排練,以不斷提升技藝,完整恢復其傳統演奏水平。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