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泥河

鎖定
東泥河村位於原平市南,北鄰朔黃公司原平南站,東鄰大運線,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共有298户,常住人口達1001人,這裏土地平坦,地下水資源豐富,依據本村地理優勢走以玉米種植為主導農業,綠色蔬菜種植為龍頭,規模養雞為輔的發展致富的道路。取得顯著成效。
中文名
東泥河
地理位置
山西省原平市王家莊鄉
郵政編碼
034100
經濟產業
玉米,雞
作為土生土長的東泥河人,我們都親切地稱自己的村莊為“東泥河”。
區號:0350 電話號碼:共7位,均以數字“8”開始
針對羣眾熱點問題,完善深井配套,確保農田灌溉,建造全民健康工程,解決羣眾飲水困難;大力建造標準化校舍,打造一流小學品牌等諸多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績。2007年全村經濟總收入達600萬,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000餘元。
東泥河村[1]村名來歷:明永樂二年,由本地人民在此建村,因該村有一條寬大的泥河溝,且村民均居於河西邊偏北,故因此得名。東泥河村民風淳樸,社會安寧,人文素質好,曾獲得市級“黨建先進集體”和“安全文明村”稱號和省農村信用社授予“省級信用村”稱號。
東泥河村有2100多畝耕地緊繫民生。當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開東泥河村的觀念之窗後,立即爆發出一股泉湧般的力量。就在這塊祖先們留下來的"刮金板"上,2005年秋冬之交在廣大黨員、村民民主選舉中誕生的黨支部、村委會"一班人",扛起了帶領大家建設新農村、大步奔小康的歷史重任。黨支部書記張福卯、村委主任王元青團結戰鬥,支村委梁愛萍、張會星、張光柱同心協力。他們邁開了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致富水平、改善居民條件、構建和諧村風的步伐。曾經參軍六年,接受過人民解放軍這座軍事政治文明大學教育培養的黨支部書記張福卯,興致勃勃地引導我們參觀了頗具規模養殖場,新建小學校,沼氣工程工地和村容村貌,使筆者零距離地感受到新農村建設為老百姓帶來的經濟利益、生活福祉與創業精神。細細品味,東泥河村凝心聚力,描繪新農村藍圖,主要是圍繞"六字"方針奏響了建設小康生活的壯美樂章。
一是"路"--硬化街道譜新篇。2004年秋天首開硬化街道戰役在校前路打響,奮戰3個多月,投資1.4萬多元,拿下了長300米、寬3.5米的硬化工程;2005年夏秋之際,又在4條主街道上擺開戰場,投入8萬多元,奮戰2個多月,完成2公里街道的優質硬化工程。
二是"農"--科技興農使新招。大力推廣管灌技術,2005年鋪設800米管道,2006年再續300米。10眼舊井維修"保健",又投資6萬元在韓堰窪新打深井一眼,加上千餘米地下"長龍",使水利命脈大顯威力。高產穩產得以實現。村集體每年投入十多萬元,為村民2000多畝土地免費秋耕春旋,秸稈還田,進一步激勵了村民的種田積極性。全村糧食總產可突破140萬公斤。此外,他們還發揮"蔬菜名村"的優勢,發展蔬菜種植120多畝,白菜、蘿蔔也賣上了好價錢。
三是"養"--壯大養殖搭新台。村集體在村北鐵路旁闢出20多畝土地建設養殖基地,現有10户建棚養雞2.5萬多隻,1户養豬20餘頭,2户種大棚蔬菜,年收入可達45萬餘元。
四是"教"--重教育才建新校。積極籌集建校資金27萬餘元。今年一開春就動工建設新校舍。施工3個多月,一排360平米包括6個教室與2個辦公室拔地而起,可容納200多學生就讀。
五是"工"--工業興經邁新步。發揮靠近大運公路的交通優勢,通過招商引資,在公路旁先後落户維達機械製造、欣榮機械、恆昌機械等6個企業。既搭起剩餘勞力就業平台,又增加了集體收入,走出一條農工"雙輪"推進,全面建設新農村的路子。
六是"沼"--節能清潔登新程。村集體投資10萬多元,大力引導村民發展可持續、可再生能源事業,加大推廣沼氣的力度。全村已建成60多户,有20多户正在緊鑼密鼓地施工建設。三個工隊作業,採用混凝土結構等新技術,確保質量,建一處,成一處,節能省錢又清潔,村民過上舒心日子。
此外,村裏還建起大水塔,圖書室,硬化籃球場,集體出資為村民辦理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100%。使村民飲用衞生水和看病保健有了保障,文化體育活動也豐富起來。一個令人刮目相看,美景迭現的新東泥河,成為改革開放三十年農村鉅變的一個生動寫照。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