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江抗日根據地

鎖定
1938年10月,廣州和東江地區下游論陷區,中共廣東東南特委領導惠寶工委和東莞中心縣委,先後建立起惠寶人民抗日遊擊總隊和東寶惠邊人民抗日遊擊大隊兩支抗日武裝。1939年夏秋,又在淡水鎮建立了東江地區第一個抗日民主政權。1940年9月,在中共廣東省委常委東江特委書記尹林平主持下,將東江地區的人民抗日武裝合編為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到1941年秋,建立了大嶺山區和陽台山區兩個抗日遊擊根據地,合稱東江抗日根據地。
1942年春,廣東人民游擊隊改為廣東人民抗日遊擊總隊,總隊長梁鴻鈞,政治委員尹林平,下轄一個主力大隊和四個地方大隊。1943年12月2日,廣東人民抗日遊擊總隊的番號改為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下轄七個大隊。到抗戰勝利前,東江縱隊已控制了惠淡河、澳淡公路以西、西江下游以東、珠江口以北、東江下游兩岸以南的廣大地區,先後建立了東寶行政督導處、路東行政委員會、惠東行政督導隊、博羅縣人民政府、海豐縣民主政府以及北江東岸抗日動員委員會等抗口民主政權。根據地內也普遍建立了鄉村政權。東江抗日根據地和游擊區的總面積達到1.5萬平方公里,人口450萬以上。 [1] 
中文名
東江抗日根據地
外文名
東江抗日根據地
地 處
珠江江口廣州九龍鐵路兩側
優    勢
面向大海,背靠廣州

東江抗日根據地歷史背景

1938年8月,日本侵略軍佔領了上海、南京、武漢等地後,繼而向華南地區進攻。10月21日,廣州淪陷。爾後,日本侵略軍又佔領了虎門、中山、順德、佛山、三水及深圳等地。1939年6月,瓊崖、潮汕等沿海地區也相繼淪陷。由於國民黨當局執行片面抗戰路線,正面戰場不斷失利,大片國土淪喪,中共廣東省委貫徹中共中央指示精神,將工作重點從城市轉移到農村,在敵人後方開展抗日遊擊戰爭,並在東江、瓊崖、珠江、粵中、粵北等地建立抗日根據地,以根據地為依託,不斷地發展壯大自己,消滅和驅逐敵人。
廣東早在第一次國共合作和北伐戰爭初期,就是全國革命的根據地。大革命失敗後,廣東中共黨組織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條件下,仍堅持革命鬥爭。廣州、東江、瓊崖等地的革命鬥爭從未間斷過,其他地區的少數黨支部和分散黨員仍進行隱蔽活動。這些都是建立抗日根據地的重要基礎。
1939年1月,中共廣東省委在韶關召開第四次執委擴大會議,會議決定當前廣東黨的基本工作方針和任務是:長期積累力量,建設強大黨的基礎,大力開展敵後游擊戰爭,在東江、瓊崖建立長期抗日根據地,省內其他地區,也要逐步開闢敵後抗日根據地或抗日遊擊區。 [3] 

東江抗日根據地東江抗日根據地的歷史沿革

東江是華南抗日遊擊隊活動的主要地區之一。1939年2月,中共東江特別委員會成立,由省委委員尹林平任書記。東江特委領導連平、和平、五華、紫金、興寧、河源、博羅、增城、龍門、新豐、海豐、陸豐等縣的黨組織。5月,東江軍事委員會成立。9月,廣東省軍事訓練班在惠州舉辦,為敵後抗日遊擊戰爭的發展培養軍事幹部。
1939年底,由曾生、王作堯所率的兩支抗日武裝,已經發展到近700人,分別在惠陽縣的坪山和寶安縣的龍華、烏石巖建立了遊擊抗日基地。1940年3月,國民黨發動第一次反共高潮,曾、王兩部遭受嚴重挫折,被迫向東移至海陸豐及惠陽的高潭地區。
6月,曾、王兩部隊根據中共中央指示,返回東(莞)寶(安)惠(州)敵後前線,並將部隊整編為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第三大隊和第五大隊,曾生、王作堯分任大隊長,由中共東江特委書記尹林平兼任兩個大隊的政治委員,梁鴻均負責軍事指揮。
10月初,第三大隊挺進東莞大嶺山地區,開創大嶺山抗日根據地。在連平、大沙等8個縣鄉建立抗日民主政權,併成立連平聯鄉辦事處。第五大隊回到寶安敵後,開創以陽台山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到1941年5月,先後在龍華、布吉、烏石巖、望天湖等地建立鄉抗日民主政權,成立了龍華聯鄉辦事處。
1941年2月,東江特委組織小分隊挺進增城和廣州外圍地區,開展游擊戰爭。於4月初成立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增(城)從(化)番(禺)獨立大隊。全隊100多人,盧偉全為大隊長兼政委。獨立大隊以增城油麻山為基地,活動範圍在增城、永和、福和一帶,並伸展到廣州市郊的羅崗及從化太平場。經過幾次抗擊日軍,油麻山抗日遊擊區得到鞏固和發展。
1941年6月10日,日偽軍共6000多人襲擊東莞大嶺山根據地中心地區百花洞。第三大隊在抗日自衞隊和民眾協助下奮起反擊,激戰兩晝夜,斃傷敵首賴大隊長以下五六十人,粉碎了敵人的進攻。從6月中旬至8月中旬,日軍先後出動1000多人,多次“掃蕩”陽台山根據地。第五大隊連續作戰,斃傷日軍70餘人,取得反“掃蕩”鬥爭的勝利。大嶺山根據地和陽台山根據地得到鞏固,部隊發展到1500多人。
1943年12月,曾生、王作堯部隊成立了廣東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1945年初,東江縱隊派出第二、三、五支隊到博羅、增城、龍門地區,打擊敵偽頑軍,開闢羅浮山根據地。經過幾個月的艱苦鬥爭,終於在東江河北岸地區建立了以羅浮山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成立了博羅縣人民政府。1945年5月,中共廣東省臨委、東江軍政委員會以及東江縱隊司令部、政治部、後勤機關及軍政幹校等直屬機關先後進入羅浮山根據地。
至1945年,東江縱隊的兵力已發展到1萬多人,活動範圍從東江流域擴展到北江地區、廣州市郊共39個縣、市和香(港)九(龍)等地區。還先後開闢了廣九路東西兩側,惠(州)東(莞)寶(安)的路東、路西根據地;向東路,開闢了捻平島和海豐游擊區,在惠東、海豐建立了根據地;在北江東岸也建立了根據地。
抗日戰爭期間,東江地區的抗日民主根據地面積發展到6萬平方公里,人口達450萬人以上。1944年、1945年先後建立了6個縣級政權:東寶行政督導處、路東行政委員會、惠東行政督導處、博羅縣民主政府、北江東岸抗日動員委員會、海豐縣民主政府。 [3] 

東江抗日根據地陽台山抗日根據地的建立和發展

陽台山抗日根據地是東江抗日根據地的兩大組成部分之一。1939年1月國民黨制定“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針,消極抗日,積極反共。1940年3月初,國民黨廣東當局糾集3000餘兵力,發動對曾生、王作堯部隊(以下簡稱“曾、王兩部”)的圍攻。在突圍中,曾、王兩部在向海陸豐東移途中遭頑軍截擊,幾遭挫折。9月上旬,部隊才秘密重返抗日前線寶安布吉鄉,重整旗鼓。
1940年9月中旬,中共東江特委在寶安縣布吉鄉雞公頭山的上下坪村召開部隊幹部會議,傳達了中共中央的有關指示,總結了東江人民抗日武裝因國民黨頑軍圍攻而東移海陸豐遭受嚴重損失的教訓,決定貫徹執行中共廣東省委6月南雄會議確定的關於黨的工作重心放在戰區和敵後的方針,並根據獨立自主、不受國民黨當局限制的原則,確定放棄國民黨軍的番號,將曾、王兩部合編為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全隊下轄第三、第五大隊,以第三大隊向北活動於大嶺山地區,以第五大隊就地活動於陽台山地區和廣九鐵路兩側,開闢以大嶺山、陽台山為兩大依託的東江東寶惠抗日根據地。
9月下旬,王作堯、周伯明、蔡國樑率領僅有30多人組成的1支短槍隊和1支長槍隊的第五大隊進入陽台山地區,面對數量上佔絕對優勢的日偽頑軍,開始陽台山抗日根據地艱鉅的創建工作。當時,在陽台山周圍,駐有日偽軍約3000人、頑軍1000多人。
1940年10月,第五大隊進入白石龍建立立足點時,成立了中共寶安縣工委,由王作堯任書記,劉汝琛任副書記,工委決定當前的兩大任務是迅速發展中共組織和擴大抗日武裝,並組建了由劉宣任隊長的工委民運工作隊。
1941年1月,第五大隊短槍隊在上下坪雞公頭與來犯日軍打了一場麻雀戰,俘日軍1人,繳三八式步槍1支。此戰雖小,但影響頗大,羣眾奔走相告,抗日部隊回來了。
消息傳開後,驚動了國民黨頑固派,頑軍徐東來支隊集中1000多人,向龍華、望天湖、布吉撲來,企圖一舉消滅弱小的人民抗日武裝。第五大隊採取“敵進我進”的戰法,飛兵奔襲清溪苦草洞頑軍武器庫,全殲守軍,繳獲輕重機槍6挺、步槍數10支、子彈10箱。
在戰鬥勝利的鼓舞下,第五大隊民運隊配合寶安工委,大力恢復和發展各鄉村地方黨組織,發展一批農民先進分子入黨,保證了根據地建設順利進行。在各鄉村黨組織配合下,民運隊經過深入細緻的工作,普遍建立起抗日自衞隊等各種羣眾組織。到4月間,在全區組建了有600多人的8個抗日自衞中隊,成立抗日自衞總隊。同時,動員了100多名青年農民參加部隊,壯大第五大隊。
民運隊還在建立各種羣眾組織的基礎上,協助地方黨組織普遍建立鄉村兩級抗日民主政權,併成立龍華聯鄉辦事處(區級政權)。至此,陽台山抗日根據地日益鞏固。 [4] 

東江抗日根據地大嶺山抗日根據地的建立和發展

大嶺山抗日根據地是東江抗日根據地的兩大組成部分之一。1940年9月,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寶安上下坪召開會議成立了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尹林平兼任東江特委書記和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政委,曾生和王作堯部隊分別被編為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第三大隊和第五大隊。
10月初,曾生和鄔強率領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第三大隊來到大嶺山區的太公嶺,當時部隊只有70 餘人,但在地下黨員的支持下,根據地開闢工作進展順利。1941年秋,第三大隊發展到1500人,部隊控制了寶太線、廣九線以西的大片土地,使東莞和寶安根據地連成一片。
第三大隊的司令部設在大嶺山的大王嶺村,全面掌握黨政軍財權。
1、成立民主政權,在連平成立聯鄉辦事處,建立了連平、大沙、塘朗、同沙、治平、懷德、楊西、霄邊等8鄉抗日民主政權和聯防自衞隊。
2、在大王嶺村創辦了《大家團結報》,後改為《前進報》;設立電台,糧食加工場和交通聯絡站。
3、在甕窯村設立醫務所。
4、在牛牯嶺開辦抗日軍政幹部培訓班,培養軍政幹部。
5、在大片美村成立税站。
6、在太公嶺設立軍械修理所。
大嶺山革命根據地軍民與敵人的鬥爭最激烈的是1941年。這年的1月4日——14日,發生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國民黨發動了第二次反共高潮。處於華南敵後的大嶺山根據地也不平靜,這一年時間,除了日軍的侵擾之外,根據地還受到國民黨頑軍徐東來部黃文光大隊、劉光大隊、國民黨地方武裝陳祿大隊、劉發如大隊、保八團等反動武裝多次輪番進攻,劉德、李積倉等地主、惡霸也來反攻倒算。第三大隊和8鄉自衞隊英勇抗擊,保衞初建的大嶺山抗日根據地。相繼發生了大環伏擊戰、連平圩打頑軍、橋頭打陳冠偽軍、三打劉發如、大嶺山反擊戰、百花洞戰鬥、三打錦廈李文、鞋嶺伏擊戰、大王嶺保衞戰等戰事。游擊隊經常在山頭風餐露宿,更古樓、馬山廟這些地方就是游擊隊的秘密宿營地。
1941年10月5日,國民黨又集中保八團1個營、1個炮兵連、3個挺進大隊及東莞、寶安兩個縣各一個大隊,共約兵力 1300多人,撲向大嶺山。進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中共大嶺山區委被迫轉移到虎門外圍的樹林隱蔽,第三大隊主力轉移到外線,只留下翟信中隊堅持鬥爭。
11月下旬,鄔強、葉鋒率領第三大隊的第二、第三中隊和第五大隊的第 一、第二中隊回東莞恢復根據地。12月上旬,葉鋒第五大隊的兩個中隊撤回寶安;鄔強率領第三大隊第二、第三中隊在大嶺山抗日根據地堅持鬥爭。
1942年1月,根據南方局指示,第三大隊和第五大隊改稱為“廣東人民抗日遊擊總隊”,總隊長梁鴻鈞、副總隊長曾生、副總隊長兼參謀長王作堯、政治部主任楊康華、參謀處主任鄔強。下轄五個大隊。
6月25日,廣東人民抗日遊擊總部決定由梁鴻鈞、王作堯、楊康華、鄔強帶領主力大隊和惠陽大隊及1個重機槍連 共300多人,再次挺進大嶺山,當天到達大嶺山的大環。
第二天(1942年6月26日)盤據金桔嶺的頑軍徐東來部楊參化大隊200多人來犯,受到游擊隊狠狠打擊。27日,楊部退出金桔嶺向大朗方向逃竄,游擊隊繼續追擊,又打退頑軍增援部隊保八團的進攻。29日,又在客家三洞紅山打退頑軍進攻。主力部隊重回大嶺山後連續幾次打退頑軍進攻,殺傷大量敵人。對恢復根據地起到重要作用。
到1943年11月,廣東人民抗日遊擊總隊粉碎了日、偽軍9000多人的“萬人大掃蕩”,根據地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
1943年12月2日,成立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曾生領導的隊伍為東縱第三大隊,主要在大嶺山活動。
1944年8月,根據地中心區建立了大嶺山區抗日民主區政府——新二區區府。大嶺山的抗日根據地已擴展到大半個東莞。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反動派預謀發動內戰。為爭取和平,保存革命力量,黨中央作出決定,東縱於1946年6月30日北撤去解放區。 [5] 

東江抗日根據地東江縱隊

東江縱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支抗日遊擊隊,主要活動在東江下游惠陽、東莞、寶安一帶以及香港和廣州周邊地區。
1938年10月15日,中共東莞中心縣委組織成立東莞抗日模範壯丁隊;12月下旬,中共東南特委將東寶惠邊人民抗日遊擊第一大隊、東莞抗日模範壯丁隊等整編組成東寶惠邊人民抗日遊擊大隊,王作堯任大隊長。
1938年10月21日,日軍佔領廣州。中共中央南方局書記周恩來指示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主任廖承志在東江建立抗日武裝,開闢游擊區。中共香港海員工委書記曾生受命帶領香港一批海員、工人、學生回到深圳坪山建立抗日武裝,12月在惠陽淡水周田村成立惠寶人民抗日遊擊總隊,曾生任總隊長。
1939年4月,東寶惠邊人民抗日遊擊大隊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四戰區東江遊擊指揮所第四遊擊縱隊直轄第二大隊;5月,惠寶人民抗日遊擊總隊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四戰區東江遊擊指揮所第三遊擊縱隊新編大隊。
1940年9月,中共東江特委將兩個大隊整編成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第三大隊和第五大隊。10月,曾生率領第三大隊進入東莞縣大嶺山創建抗日根據地,王作堯率領第五大隊留在寶安縣陽台山創建抗日根據地。
1942年1月下旬,成立廣東人民抗日遊擊總隊,梁鴻鈞任總隊長、尹林平任政委。
1943年12月2日,根據中共中央指示,改為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下轄第二大隊、第三大隊、第五大隊、惠陽大隊、寶安大隊、港九大隊、護航大隊7個大隊,曾生任司令員,王作堯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尹林平任政治委員,楊康華任政治部主任
抗戰勝利前夕,部隊發展到11000多人,建立6個縣級以上抗日民主政權。1946年6月30日,北撤到山東。1947年3月,以東江縱隊為基礎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兩廣縱隊,曾生任司令員,雷經天任政委,編入華東野戰軍序列 [2] 

東江抗日根據地東江抗日根據地的擴大

1943年起,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發生了根本性的轉折。為進一步加強中國共產黨對華南敵後抗戰的領導,發展、壯大人民抗日武裝,不斷擴大抗日根據地,公開打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旗號就變得尤為重要。8月23日,新華社在延安《解放日報》發表《國共兩黨抗戰成績的比較》和《中國共產黨抗擊全部偽軍概況》,首次公開承認廣九鐵路地區活動的抗日遊擊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隨後,中共中央發出指示,要求廣東人民抗日遊擊總隊改編為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並發表成立宣言和領導人就職通電。
12月2日,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簡稱東江縱隊)在大鵬半島的土洋村正式宣佈成立,曾生任司令員,尹林平(林平)任政治委員,王作堯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楊康華任政治部主任,下轄7個大隊:獨立第2大隊,由增城、博羅地區部隊編成,阮海天任大隊長,李筱峯任政治委員;第3大隊,由東莞地區部隊編成,鄔強任大隊長,盧偉如任政治委員;第5大隊,由珠江隊擴編而成,彭沃任大隊長,盧偉良任政治委員;惠陽大隊,由惠寶邊地區一部編成,高健任大隊長,李東明任政治委員;寶安大隊,由寶安地區部隊編成,曾鴻文任大隊長,何鼎華任政治委員;護航大隊,由惠寶邊其餘部隊編成,劉培任大隊長,曾源任政治委員;港九大隊,由港九地區部隊編成,蔡國樑任大隊長,陳達明任政治委員。東江縱隊進一步加強和完善了司、政、後機關,設有司令部和政治部,司令部下設參謀處、軍需處、衞生處和聯絡處,其中參謀處下設作戰科、偵察科、訓練科、交通科、機要科和電台;政治部下設組織科、宣傳科、保衞科、統戰科、民運科、敵工科、報社和新聞台。全隊有3000餘人。
1944年2月,吸收部分脱產的抗日自衞隊及起義部隊,東莞地區部隊以東江縱隊第3大隊為基礎擴編為3個大隊:第3大隊,鄔強任大隊長,盧偉如任政治委員;東莞大隊,張英任大隊長,黃業任政治委員;鐵東大隊,謝陽光任大隊長,何清任政治委員。同月,寶安大隊獨立小隊擴編為獨立第3中隊,何通任中隊長,黃克任政治委員,有150餘人,隸屬東江縱隊領導。同年春,東江縱隊護航大隊擴編為5箇中隊,包括3個陸,上中隊和2個海上中隊,有500餘人。此外,東江縱隊的擴軍運動也由軍內擴展到地方黨組織。
中共惠東組織曾一次性動員30餘人加入惠陽大隊,惠陽縣淡水鎮崇雅中學師生一次性動員67人蔘軍,淡水鎮長安鄉則一次性動員100餘人人伍。經過擴軍競賽,至1944年夏,東江縱隊由7個大隊擴編至9個大隊和1個獨立中隊,人數也由成立初期的3000餘人增至5000餘人。
在惠陽、東莞、寶安地區,東江縱隊第3大隊、第5大隊、東莞大隊、鐵東大隊及獨立第3中隊沿廣(州)九(龍)鐵路中段兩側頻繁出擊日偽軍,展開破襲戰,致使廣九鐵路始終無法正常通車,同時還向莞(城)太(平)、莞(城)樟(木頭)、寶(安)太(平)公路沿線日偽軍出擊,斃傷日偽軍多人。
3月31日,東江縱隊第3大隊在黃猄坑擊退偽軍1000餘人的進犯,全殲偽軍2個連,俘偽軍100餘人。5月8日,駐樟木頭日軍500餘人遠道偷襲東江縱隊領導機關梅塘鄉龍見田村。東江縱隊第3大隊奮起反擊,取得梅塘反擊戰的勝利,斃傷日軍近100人。在江北地區,東江縱隊獨立第2大隊挺進增城、博羅一帶,主動襲擊日偽軍據點,連續打退日偽軍多次進攻,後於5月向西轉移至增(城)從(化)番(禺)地區並向,廣州外圍推進。隨後,東江縱隊派第3大隊一箇中隊到增(城)博(羅)邊區活動,又於7月派東江縱隊司令部警衞中隊和港九大隊一個小隊,進入羅浮山西南、增江河以東地區,與先前抵達的第3大隊一箇中隊會合,遂合編為東江縱隊獨立第3大隊,阮海天任大隊長,韓繼元任政治委員。肖光星繼任東江縱隊獨立第2大隊大隊長。在港九地區,東江縱隊港九大隊自1944年2月至5月粉碎日偽軍多次“掃蕩”,並開展了鋤奸活動,主動出擊日偽軍據點,擴大了游擊區。在大亞灣和大鵬灣沿海地區,東江縱隊護航大隊積極開展海上游擊戰,破壞日軍運輸線,並與日軍就大亞灣和大鵬灣海域的控制權展開了激烈的爭奪。在開展殺敵競賽,殲滅日偽軍的同時,東江縱隊還擊退了國民黨頑固派的進攻,並爭取到國民黨地方部隊肖德青率領的一個連,將其編入惠陽大隊。至1944年夏,東江縱隊進行較大的戰鬥有148次,攻克日偽軍據點10個,破壞公路188公里、鐵路35公里,橋樑11座,斃傷日軍440人、偽軍560餘人,俘日偽軍764人,偽軍反正144人,繳獲輕重機槍13挺、長短槍600餘支。
8月,中共廣東省臨委和東江軍政委員會召開土洋會議,確立了迅速發展、壯大部隊的方針。在軍事部署上,要求東江縱隊“首先應創立羅浮山以北、翁源以南、東江、北江之間的根據地。並向東江、韓江之間(潮汕在內)伸展。然後,準備向閩粵邊、粵湘贛邊、粵桂湘邊開展工作”。據此,大力發展武裝,組織部隊北進和東進,並配合粵中部隊西進,推動全省抗日遊擊戰爭勝利前進,便成為東江縱隊在戰略反攻階段的首要任務。
土洋會議後,中共廣東省臨委和軍政委員會即派出一批共產黨員和幹部到東江地區,組織和發展抗日武裝,配合東江縱隊北進、東進和西進,為東江縱隊的擴軍提供了兵源。鑑於部隊發展迅速的情況,根據土洋會議的指示,東江縱隊於9月進行整編,建立支隊編制:曾生任司令,尹林平(林平)任政治委員,王作堯任副司令兼參謀長,楊康華任政治部主任,司令部、政治部及直屬各單位共有8500人,駐路東(即廣九鐵路以東)、惠陽、寶安邊界;第1支隊,以東莞大隊、寶安大隊和第3大隊一部為基礎編成,盧偉良任支隊長(後由黃布繼任),陳達明任政治委員,有1500人,活動在廣九鐵路以西,東江河以南,珠江以東,南頭、深圳一線以北;第2支隊,由惠陽大隊、鐵東大隊和獨立第3中隊等部編成,蔡國樑任支隊長(後由葉鋒繼任),張持平任政治委員,有1200人,活動在廣九鐵路以東,東江河以南,惠(陽)淡(水)公路以西,大鵬灣以北地區;第3支隊,由第5大隊以及從路西(即廣九鐵路以西)調出的新兵大隊編成,彭沃任支隊長,陳志強任政治委員(後由陳一民繼任),有400人,活動在……
東江縱隊整編後,積極貫徹土洋會議北進、東進和西進的戰略決策,粉碎了日、偽、頑軍對東莞、寶安、惠陽的多次進攻,鞏固了惠東寶抗日根據地,並以一部挺進東莞和東江河南岸,打擊日偽軍,新建抗日民主政權,開闢了新的抗日根據地和游擊區。惠(陽)東(莞)寶(安)抗日根據地的鞏固,新的抗日根據地和游擊區的開闢以及東江縱隊的發展壯大,對東進、北進和西進戰略任務的順利進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