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林寺酬韋丹刺史

鎖定
《東林寺酬韋丹刺史》是唐代詩人靈澈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中一方面如實地介紹作者自己清淨修行,與世無爭的隱居生涯,另一方面也譏諷那些趨赴清高卻又戀棧官位的官僚們虛偽的行為。
作品名稱
東林寺酬韋丹刺史
作    者
靈澈
創作年代
唐朝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七言絕句

東林寺酬韋丹刺史作品原文

東林寺酬韋丹刺史
年老心閒無外事,麻衣草座亦容身
相逢盡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見一人 [1-2] 

東林寺酬韋丹刺史作品註釋

①外事:身外之事,世事。麻衣:麻織的衣,指粗布衣。草座:用蒲草編織的圓墊,俗稱蒲團,供僧人跪拜和打坐時使用。
②休官:辭官,退職。林下句:林下為幽靜偏僻處所,指退隱之地。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引(歐陽修)《集古錄》雲:“相逢盡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見一人!”俗相傳以為俚諺。慶曆中,許元為發運使,因修江岸,得斯石(靈澈此詩之刻石)於池陽江水中,始知為靈澈詩也。” [1] 

東林寺酬韋丹刺史作品簡析

韋丹,唐代名臣,出身杜陵(陝西省長安縣東北)望族。字文明,早孤。從外祖父顏真卿學。舉明經,歷任容州刺史、江南西道觀察史。唐範攄云溪友議》載:靈澈居洪州大悲寺和廬山東林寺時,韋丹時任江南西道觀察使兼洪州刺史,兩人結為忘形之交,時有詩歌唱和。一次,韋丹寄詩東林寺給靈澈,詩中頗含退官歸隱之意。靈澈閲後,深有感觸,便作此詩為答。這首詩中一方面如實地介紹了作者自己清淨修行,與世無爭的隱居生涯,另一方面也譏諷了那些趨赴清高卻又戀棧官位的官僚們虛偽的行為,其實也嘲笑了韋丹這位方外之友。詩寫得淺顯通俗,但卻很有內藴。 [1] 

東林寺酬韋丹刺史作者簡介

靈澈(746—816),字澄源,唐代浙江會稽雲門寺僧。俗姓湯,越州會稽(浙江省紹興市)人。少時曾從嚴維學詩。出家後先在會稽雲門山雲門寺講律,再至吳興抒山妙喜寺與詩僧皎然切磋。公元785—804中,由皎然推薦先後結識包佶、李紓等。因受忌遭謗貶至福建汀州,遇赦後客居安徽宣州,卒葬於宣州。他是唐代著名詩僧,與皎然齊名。著有《律宗引原》十卷、《酬唱集》十卷,存時十六首,編為一卷,收入《全唐詩》。 [1] 
參考資料
  • 1.    參考資料來源 
  • 2.    陳伯海主編;孫菊園,劉初棠副主編;陳伯海書系主編;朱易安,查清華副主編,唐詩匯評 增訂本 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11,第467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