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李樓

鎖定
東李樓隸屬於山東省東平縣彭集鎮,位於魯西南,西鄰東平湖,大清河以南。
中文名
東李樓
別    名
李樓
行政區劃代碼
370923003244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山東 東平
地理位置
位於彭集西南約4.5公里處
面    積
1.5 km²
電話區號
0538
郵政編碼
271509
氣候條件
温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1279人
車牌代碼
魯J
户    數
320户

東李樓建制沿革

元朝末年,連年戰禍,瘟疫流行,東平境內人口大減。明朝初年,彭集鎮範圍內僅存幾十户人家,不到200口人。 洪武年間,由山西洪洞縣遷往此地的新户逐漸增多。 [3] 
據《史氏族譜》載,明朝洪武年間(1368-1398年),史姓在此建村,並在村內設立集市,故得名史家集。根據《李氏族譜》中世系考證,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李氏先祖由山西洪洞縣遷至東平縣州城東南蘇家堤(袁莊西北一華里)後又在明朝天啓年間(1621-1627年)遷入史家集,改名史李村。後史姓遷出,李姓又在村中建一樓房,故改名李樓。為區別重名村,1980年更名東李樓。 [1] 
明清兩代相繼為兗州府泰安府所轄。1912年至1928年,屬濟西道(聊城) ,1928年至1935年,直屬山東省政府,1935年至1939年,屬第一實驗區行政長官公署第二行政督察區。 在上述東平隸屬變動中,始終為東平所轄。 [2] 

東李樓地理環境

東李樓位於東平縣彭集西南約4.5公里處, 小清河北岸,東李樓村民委員會駐地。東與程村搭界,西隔村西南北大道與常莊為鄰,東南部隔小清河與何圈相望、南部同曹廟接壤,北部為東梁村和趙樓。東距105國道5公里,北距326省道2.5公里,處於彭集、州城、沙河站三鎮結合處。

東李樓祠廟文化

清朝至民國初年村內祠廟多座,香火鼎盛,尤以關帝廟最著。 [7] 

東李樓著名人物

歷史人物相傳主要有鼎公之子明南京兵馬副指揮李應選及其子武津縣通判李如桂等。

東李樓姓氏構成

村內姓氏構成主要以李姓為主,另有王、張、郭、程、鄭、田等姓.據村內《李氏族譜》及祖塋家譜碑碑文所記李氏家族世系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成化年間(1465年).祖輩兄弟四人,長齊祖、次鼎祖、三英祖、四彥祖.該世祖為第四代山西移民,四大支均以此世作為支系始祖.由蘇家堤遷到史家集後祖輩兄弟四人的後裔按順序由西到東分佈居住,齊祖後裔在村西居住,鼎祖後裔在村中居住,英祖後裔在村東居住,彥祖後裔後遷徙到範縣。 [1] 
李氏族譜

東李樓李氏祖塋

李氏祖塋位於常莊西北角200米許,明朝初年先輩在此安塋墓地十餘畝,如今的四大支就是從此塋分開的.祖上曾立過家族碑,碑前並列四座碑即四支之始塋,林門前有兩個丈餘高(約3.5米)的望天吼.傳為清代李興海任東平知縣時所立,並計劃修石門架子,後因遷職未立. [1] 

東李樓革命英烈

烈士英名錄
姓名
籍貫
入伍時間
所在單位
職務
犧牲時間
犧牲地點
安葬地點
李長同 [5] 
東李樓
1938.7
八路軍山東支隊10支隊
戰士
1938.10
韓山頭
東李樓
王允膽 [5] 
東李樓
1938
華東野戰軍
排長
1948
濟南戰役
濟南

東李樓抗戰老兵

張振新,男,漢族, 1917年9月出生,1938年7月入黨,彭集街道李樓村人。1938年7月20日,在彭集街道龍崮村,由朱華光、強子正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入黨後,主要負責送情報、做地下工作。1938年10月,與劉仲羽在朝陽莊開辦黨員培訓班。當月與動委會員朱華光及本村黨員李道環、李廣冊、鄭守文、李懷義6人,連續幾次割斷鬼子從葦子河到宗神廟之間的電線,把電線藏到本村大水坑裏,阻斷敵人通訊聯絡。11、12月份,積極開展減租減息運動。1940年,在地下聯絡點趙樓村,與陳雲明、萬丹如、萬里一起開會,研究怎樣對付日本鬼子,秘密發展黨員,壯大革命隊伍。1949年解放後,任王圈鄉副鄉長兼會計。1950年調任財税局税契股幹事。1953年調至老城抗美援朝徵兵處任事務長。新兵走後,調至孫範村整黨組任組員。1954年在牌子村開展統購統銷工作,同年5月調至蒼丘開展同樣工作。1955年先後調至後屯鄉、孫崗、沙河站、展營開展整黨工作,同年調至王台區黨委任宣傳委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任宣傳部部長。因當年大鍊鋼鐵9天9夜沒睡覺,身患重病。1959年調至水河公社黨委任部長。患病期間,一直堅持工作。1962年8月,因病重不能堅持工作,由縣人事局辦理病退手續,之後一直在家養病。 [6] 

東李樓曾經的特色產業

李樓村擁有土地93.3公頃,其中低產、薄地36.7公頃,高產田56.7公頃。1990年5名村幹部合夥,投入8萬元,建水泥預製件廠,當年完成產值100萬元,利税22萬元。1992年始,全鎮進行小城鎮開發和新村規劃,水泥製件供不應求。村委會支持村民創辦水泥預製件廠,新建廠的所有手續、證照,由村委出資辦理,3年內村裏只收取每畝80元的佔地費。村委劃出550畝圍村低產田,作為水泥預製件專業區,投資20萬元,在專業區內安裝5台100千伏變電室,打井5眼,修了水泥路。向上級爭取扶持資金28萬元,週轉金13萬元,低息貸款20萬元,扶持個別困難户上項目。村裏出資聘請技術員,進行現場指導,提高水泥製件質量。全村水泥預製件實行網上營銷,與彭集建安公司等12個建築企業建立合作關係。至2003年,全村共有水泥製件廠20家,進料銷售、生產車輛61輛,從業人員870人,佔全村總人口的70%;僅水泥製件一項,年人均收入2800多元。村民全部住上新房,村內修築1000米水泥路,並安裝路燈,栽植國槐。 [4] 

東李樓榮譽稱號

東李樓村1992年被省政府授予“村鎮建設明星村”。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