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方蝙蝠

鎖定
東方蝙蝠(學名:Vespertilio sinensis Peters),別名為伏翼天鼠飛鼠仙鼠夜燕。東方蝙蝠體型中等大小,耳短而寬略呈三角形,通體毛基均黑褐色。
東方蝙蝠多數獨居或兩三隻成小羣,有時大批聚居在一起,春末產仔,6~7月間為哺育時期,每胎產2仔,一般棲息在開闊的草原或山麓河谷,多選擇各類建築物為隱蔽所中。
東方蝙蝠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概述圖來源: [1] 
別    名
伏翼,天鼠,飛鼠,仙鼠,夜燕
中文學名
東方蝙蝠
拉丁學名
Vespertilio sinensi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翼手目
蝙蝠科
蝙蝠屬
東方蝙蝠
分佈區域
俄羅斯、蒙古、朝鮮、日本、中國
命名人及年代
Peters,1880
同義學名
Vespertilio superans

東方蝙蝠形態特徵

東方蝙蝠外形

東方蝙蝠 東方蝙蝠
東方蝙蝠體型中等大小,前臂長46~56mm。鼻部正常,無鼻葉或其他衍生物。耳短而寬略呈三角形,前緣與口裂幾乎垂直,上緣向後先平再向後斜。耳孔前方具一耳屏,耳屏短而尖端圓鈍。尾較發達,向後一直延伸到股間膜的後緣。突出股間膜不超過3mm。翼膜由趾基稍靠掌端起,有很狹的距緣膜。股問膜上的毛由軀體後部分佈至兩脛骨前1/3段的聯接線處。第2指具一掌骨及一根很短的指骨,第3指具三節指骨,第1指節軟骨化。後足長等於脛長之半。齶褶8~9行,乳頭1對。 [2] 

東方蝙蝠毛色

東方蝙蝠通體毛基均黑褐色,軀體背面毛尖灰白色,故使背面毛呈灰棕色,並具有花白的細紋形成具有銀色光澤的波紋。腹面的毛近尖端一段為白色,與黑褐色毛基相混,故使整個腹面呈淺棕白色;但腹後半部、軀體近翼膜處的毛,除鼠蹊部外,由毛基至毛尖均為純白色。 [2] 

東方蝙蝠頭骨

東方蝙蝠無眶後突,只有前頜骨的上支。吻部在鼻孔與淚骨間有明顯的凹陷;前頜骨前端中間有明顯的凹陷,向後深深陷入,在背面達眼眶間部的一半處為止,頜部凹入向兩邊伸展,其寬甚大於深。腦顱的高度,連聽泡在內,甚小於門齒至顴弓的後基部之長。枕部高,大於顱全長的1/3,無矢狀嵴,人字嵴發達。 [2] 

東方蝙蝠牙齒

東方蝙蝠的齒型為典型的食蟲型,具尖鋭的齒尖。齒式=32。上頜內門齒較大,具3個尖,前尖較長,外側尖較小,後側尖較低;外門齒甚小,位於內門齒之外邊,與犬齒之間有一空隙相隔。第1前臼齒缺失。下頜第1前臼齒較小,小於第2前臼齒之半。第2前臼齒與臼齒齒尖幾相等。 [2] 

東方蝙蝠生活習性

東方蝙蝠 東方蝙蝠
東方蝙蝠多數獨居或兩三隻成小羣,有時大批聚居在一起。拂曉前及黃昏時兩次出來覓食,以昆蟲為食,在昆蟲多的日子捕食的時間較短。在日落後才飛出來覓食,晝夜活動中對光照條件的要求較水鼠耳蝠更為嚴格。出動覓食時,先爬到縫隙口,用後肢將身體掛起,然後放鬆後肢,身體下落,同時展翅撲色。在曠野、樹冠問覓食雙翅目昆蟲。飛行呈波狀,頗為迅速,可突然變換方向而不減低飛行的速度,甚至可急轉360。追捕昆蟲,1分鐘可捕食14只昆蟲。午夜返回隱蔽所,歸巢時借第1指鈎住實物,而後再以後肢掛起,然後匍匐爬入內休息,或即伏着停息。次日黎明,清晨3時半活動。每日晨昏各活動1次。 [3-4] 

東方蝙蝠繁殖方式

東方蝙蝠 東方蝙蝠
春末產仔,6~7月間為哺育時期,每胎產2仔。小蝙蝠緊咬住母體胸部的乳頭,以背部靠近母體腹部,兩足倒掛起來,或匍匐在母體腹下。 [5] 
繁殖期間,雄雌分別棲息,雌獸集成50~70的個體羣,幼獸獨立生活後雌雄混合組成小羣。幼崽受到驚嚇時,以背靠近母體,兩足抓住母體倒掛起來,或匍匐於母體體腹下;受驚時母獸也會帶着幼獸飛去。 [6] 

東方蝙蝠棲息環境

東方蝙蝠棲居於開闊的草原或山麓河谷,多選擇各類建築物為隱蔽所,如高大的木製水樓、糧庫、鐵皮房蓋的樓房頂架,屋舍的天棚、門窗框後等。 [7] 

東方蝙蝠分佈範圍

東方蝙蝠分佈較廣,自俄羅斯沿海邊區到蒙古、朝鮮、日本均有分佈。中國分佈在北京、東北、內蒙古、河北、甘肅、山西、四川、福建、湖南、湖北等地均有分佈。 [7] 
分佈範圍 分佈範圍

東方蝙蝠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8] 

東方蝙蝠種羣現狀

種羣分佈不零散。在蒙古已經觀察到有棲息地的存在,但沒有種羣數量信息,俄羅斯的某些棲息地有幾十或者上百隻雌性東方蝙蝠,在中國則比較常見。該物種的種羣數量趨勢未知。 [7]  [9] 

東方蝙蝠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9] 
參考資料
  • 1.    Vespertilio sinensis  .planet-mammiferes[引用日期2015-12-25]
  • 2.    陳衞 高武 傅必謙編著,北京獸類志,北京出版社,2002年02月第1版,第65頁
  • 3.    郭豫斌主編,小博士文庫 哺乳動物 上卷,黃山書社,2010.06,第52頁
  • 4.    鄭生武,宋世英主編,秦嶺獸類志,中國林業出版社,2010.06,第145頁
  • 5.    陳衞 高武 傅必謙編著,北京獸類志,北京出版社,2002年02月第1版,第68頁
  • 6.    李軍德,黃璐琦,曲曉波主編,中國藥用動物志 下 第2版,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06,第1387頁
  • 7.    潘清華,王應祥,巖昆主編,中國哺乳動物彩色圖鑑,中國林業出版社,2007.11,第62頁
  • 8.    Vespertilio sinensis Peters, 1880  .biolib[引用日期2015-12-25]
  • 9.    Vespertilio sinensis   .iucnredlist[引用日期2015-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