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方紅2號

鎖定
於1984年4月8日首次發射成功。由“長征”3號運載火箭發射。共研製和發射3顆東方紅二號衞星,從1970年開始研製到第三顆星發射,經歷了近16年。
中文名
東方紅二號衞星
所屬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研製單位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
首    發
1984年4月8日

東方紅2號相關概況

1984年4月8日,“東方紅二號”試驗通信衞星在西昌衞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運載火箭發射升空,這是我國第一顆靜止軌道同步通信衞星,是用於國內遠距離電視傳輸的主要衞星。它的成功發射翻開了我國利用本國通信衞星進行衞星通信的歷史,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5個獨立研製和發射靜止軌道衞星的國家。 [1] 
1986年2月1日,長征三號火箭在西昌衞星發射中心將“東方紅二號”實用通信廣播衞星送入預定軌道,東方紅二號實用通信廣播衞星由航天科技抓總研製,我國從此告別了只能租用外國衞星看電視、聽廣播的歷史,開始了獨立自主研製、發射通信衞星的時代。 [2]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製,其設計壽命為3年,是中國二十世紀末用於遠距電視傳輸的衞星。該衞星採用地球同步軌道,其中第一顆定點於東經125°赤道上空。 [3] 

東方紅2號發射意義

東方紅2號衞星 東方紅2號衞星
“東方紅二號”的發射成功,開始了用中國自己的通信衞星進行衞星通信的歷史。標誌着中國已全面掌握運載火箭技術,衞星通信進入了實用階段。 [2] 

東方紅2號衞星結構

東方紅二號衞星的主體為圓柱形,高為3.6米,直徑為2.1米,重441公斤。衞星上裝有4個C波段轉發器,等效全向輻射功率為36分貝瓦。衞星採用自旋穩定,其軌道保持精度為:南北±1°,東西±0.5°。
東方紅二號A衞星則採用拋物面通信天線,置於星體上部;採取機械消旋裝置,以保持通信衞星天線始終定向地球;表面貼有近2萬片太陽能電池片以提供衞星工作的電源。

東方紅2號科學數據

如果人造衞星繞地球的週期和地球的自轉同步則稱為同步衞星(Geostationary Satellite),它的優點是使用者只要對準人造衞星就可進行溝通而不必再追蹤衞星的軌跡。同步衞星的高度可透過喀卜勒(J. Kepler)第三定律H + E = R = AP2/3來計算,其中週期P = 0.99727,比例常數A = 42241,地球半徑Er = 6378公里,故可算出同步衞星的高度為H = 35,786公里。同步衞星的缺點是空間有高度的限制、因距離太遠造成電波傳遞時間的遲延,例如同步衞星約需要250ms(= 2*3.5*104/3*105)的傳遞時間及因距離太遠造成電波傳遞的功率比較大。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