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方朔畫像贊

鎖定
《東方朔畫像贊》為晉夏侯湛撰文,傳為王羲之書寫,有拓本傳世。唐代顏真卿亦有同名書法作品
中文名
東方朔畫像贊
屬    性
夏侯湛撰文
書    寫
王羲之
朝    代
晉代
作    者
夏侯湛

東方朔畫像贊文學作品

東方朔畫像贊全文

《東方朔畫贊(並序)》晉·夏侯湛
大夫諱朔,字曼倩,平原厭次人也。魏建安中,分厭次以為樂陵郡,故又為郡人焉。事漢武帝漢書具載其事。
先生瑰瑋博達,思周變通,以為濁世不可以富樂也,故薄遊以取位;苟出不可以直道也,故頡抗(即頡頏xié háng,倔強,傲慢)以傲世。傲世不可以垂訓,故正諫以明節。明節不可以久安也,故談諧以取容。潔其道而穢其跡,清其質而濁其文。馳張而不為邪,進退而不離羣。若乃遠心曠度,贍智宏材。倜儻博物,觸類多能。合變以明筭(算),幽贊以知來。自三墳、五典八索、九丘,陰陽圖緯之學,百家眾流之論,周給敏捷之辨,枝離覆逆之數,經脈藥石之藝,射御書計之術,乃研精而究其理,不習而盡其巧,經目而諷於口,過耳而暗於心。夫其明濟開豁,苞含弘大,陵轢卿相,嘲唅(嘲笑)豪桀,(籠罩靡前,跆籍貴勢,出不休顯,賤不憂戚),戲萬乘若寮友,視儔列如草芥。雄節邁倫,高氣蓋世可謂拔乎其萃,遊方之外者也。
談者又以先生噓吸沖和,吐故納新;蟬蜕龍變,棄俗登仙;神交造化,靈為星辰。此又奇怪恍惚,不可備論者也。
大人來守此國,僕自京都言歸定省,睹先生之縣邑,想先生之高風;徘徊路寢,見先生之遺像;逍遙城郭,觀先生之祠宇。慨然有懷,乃作頌曰。其辭曰:
矯矯先生,肥遁居貞。退弗終否,進亦避榮。臨世濯足,希古振纓。涅而無滓,既濁能清。無滓伊何,高明克柔。能清伊何,視污若浮。樂在必行,處儉岡憂。跨世淩時,遠蹈獨遊。瞻望往代,爰想遐蹤。邈邈先生,其道猶龍。染跡朝隱,和而不同。棲遲下位,聊以從容。我來自東,言適茲邑。敬問墟墳,企佇原隰。墟墓徒存,精靈永戢。民思其軌,祠宇斯立。徘徊寺寢,遺像在圖。周遊祠宇,庭序荒蕪。榱棟傾落,草萊弗除。肅肅先生,豈焉是居。是居弗刑,悠悠我情。昔在有德,岡不遺靈。天秩有禮,神監孔明。彷彿風塵,用垂頌聲。 [1] 

東方朔畫像贊作者

夏侯湛為《東方朔畫像贊》作者。
夏侯湛西晉人。《文選》卷四七注引臧榮緒晉書》曰:“夏侯湛,字孝若。譙國人也,美容儀,才華富盛,早有名譽。與潘岳友善,時人謂之‘連壁’” [2] 

東方朔畫像贊王羲之書法

東方朔畫像贊概要

東方朔畫像贊王羲之作品(傳)
東方朔畫像贊王羲之作品(傳)(4張)
簡稱《畫贊》或《像贊》。無款,末署“永和十二年五月十三日書與王敬仁”,傳為王羲之書,三十三行。唐褚遂良右軍書目》 將此帖列為第三,位排《樂毅論》《黃庭經》之後。 [1] 
梁朝陶宏景在《論書啓》中曾提及此作。唐褚遂良《右軍書目》著錄王羲之書跡,將此帖列為正書第三卷。徐浩《古蹟記》載:玄宗開元五年(717)十一月五日,收綴大小二王真跡,得百五十八卷。其中有大王正書三卷,為“《黃庭經》第一,《畫贊》第二,《告誓》第三。”不過,徐浩以為“《畫贊》是偽跡,不近真。”天寶年間(742-755),王羲之正書尤為寶貴,《畫贊》與《樂毅》、《黃庭》、《太師箴》、《累表》、《告誓》等,但得成篇,即為國寶。宋朝宣和年間(111-125),內府曾藏此書跡,《宣和書譜》卷第十五有著錄。所能見到的帖本,臨本唐臨本,亦有刻本,然文字皆脱漏缺損。流傳有緒的成篇足本,已很難覓得。此書跡末行有“永和十二年五月十三日書與王敬仁”15字。 [2] 

東方朔畫像贊王敬仁其人

張懷瓘書斷》(下)載:“王修,字敬仁,濛之子也。著作郎。善隸,求右軍書,乃寫《東方朔畫贊》與之。昇平元年卒,年二十四。”永和十二年為公元356年,昇平元年為公元三五七年。關於王修的最早記載,見《世説新語》文學第四注引《文字志》,曰:“修字敬仁,太原晉陽人。父濛,司徒左長史。修明秀有美稱,善隸行書,號口‘流奕清舉’。起家著作郎,琅邪王文學,轉中軍司馬,未拜而卒,時年二十四。” [2] 

東方朔畫像贊歷代臨本

唐人臨本絹本。縱26.7釐米,橫53.28釐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傳為唐人臨本,共31行,有多處缺字、脱字。帖後有“此唐人臨右軍書芾”八字,似為米芾所題,然用筆不如米書峻利跳宕。孫過庭書譜》曰:“《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太師箴》、《蘭亭集序》、《告誓文》,斯並代俗所傳,真行絕致者也。”孫過庭還推斷,王羲之“寫《樂毅》則情多怫鬱,書《畫贊》則意涉瑰奇,《黃庭經》則怡懌虛無,《太師箴》又縱橫爭折。”此臨本書法風格沖淡雍容,類似虞世南《夫子廟堂碑》。越州石氏本拓本。日本束京國立博物館藏本。30行。文字多處有脱漏,特別是第一行至第四行的上端,對照《文選》原文,第一行缺“大夫諱朔字”五字,第二行缺“為東陵郡故”五字,第三行缺“其事先生瓌”五字,第四行缺“貴也故薄遊以取”7字。刻本筆畫比臨本瘦勁,結字無臨本平正遒整,欹側之態顯而易見。 [2] 

東方朔畫像贊顏真卿書法

東方朔畫像贊概況

顏真卿書《東方朔畫像贊》,36行,30字,在山東陵縣碑額篆書“漢太中大夫東方先生畫贊並序”。天寶十三年(754)十二月立於德州,。晉夏侯湛撰文。碑陽贊12行,陰記17行,行楷30字。 [1] 
時年顏真卿四十六歲,正值壯年,神明煥發,意氣幹雲,頗為後世珍重。清勁雄壯,峭拔開張,為顏真卿早年的代表作之一。蘇東坡曾盛讚之,認為此碑:字間“不失清遠,其後見逸少本,乃知魯公字字臨此書,雖大小相懸,而氣韻良是。非自得於書,未易為言此也”。明人有云:“書法峭拔奮張,固是魯公得意筆也。” [3] 

東方朔畫像贊顏真卿

多寶塔碑 多寶塔碑
顏真卿(709-784,一説709-785),字清臣,漢族,唐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祖籍唐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中國唐代書法家。
顏真卿為琅琊氏後裔,家學淵博,六世祖顏之推北齊著名學者,著有《顏氏家訓》。顏真卿少時家貧缺紙筆,用筆醮黃土水在牆上練字。
初學褚遂良,後師從張旭得筆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點,兼收篆隸和北魏筆意,完成了雄健、寬博的顏體楷書的創作,樹立了唐代的楷書典範。
他的楷書一反初唐書風,行以篆籀之筆,化瘦硬為豐腴雄渾,結體寬博而氣勢恢宏,骨力遒勁而氣概凜然,這種風格也體現了大唐帝國繁盛的風度,並與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書法美與人格美完美結合的典例。
他的書體被稱為“顏體”,與柳公權並稱“顏柳”,有“顏筋柳骨”之譽。唐代中期傑出書法家。他創立的“顏體”楷書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並稱“楷書四大家”。和柳公權並稱:“顏筋柳骨”。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