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方斑䳭

鎖定
東方斑䳭(學名:Oenanthe picata)是鶲科、䳭屬小型鳥類,體長17-18釐米。雄鳥呈黑白二色。通體除腰、腹、尾上和尾下覆羽為白色外,其餘全為黑色,中央尾羽黑色,基部白色,外側尾羽白色具黑色端斑。特徵極明顯,容易識別。特別是通過它黑色的頭、背,胸、腹等下體亦全為黑色,明顯與其他鵬不同,野外不難識別。 [1] 
東方斑䳭主要棲息於海拔2500米以下的低山裸岩、荒漠和半荒漠地區,尤其喜歡棲息在有稀疏植物生長的多岩石荒山、峽谷以及河谷懸巖和岩石灌叢問,冬季也到平原、荒地和礫石荒灘,有時也進到人類居住地附近。單獨或成對活動,地棲性,常棲息於地上、大的石頭或建築物上。很少棲息在樹上6多在地上覓食,也常常守候在固定的棲息物上,發現昆蟲時才飛去捕食,有時也在空中捕食飛行昆蟲。分佈於中亞、伊朗東北部、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和印度西北部,越冬於巴基斯坦、伊朗南部和印度北部。De Shauensee(1984)在《中國鳥類》(The BiId of China)一書中報告該鳥分佈於中國新疆西部喀什地區,但中國截至2018年還未有記錄。 [1-2] 
(概述圖參考來源: [3] 
中文名
東方斑䳭
拉丁學名
Oenanthe picata
外文名
Variable Wheatear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雀形目
鶲科
䳭屬
東方斑䳭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鳴禽亞目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科
鶇亞科
䳭族
亞    種
[4] 
命名者及年代
Blyth,1847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2] 

東方斑䳭形態特徵

東方斑䳭
東方斑䳭(14張)
東方斑䳭有3種不同的色型,其中最常見的一種色型是整個頭、頸、背、肩包括兩翅在內等上體黑色,腰、尾上覆羽白色,中央一對尾羽黑色,基部白色,其餘尾羽白色具寬闊的黑色端斑。下體頦、喉、胸、腋羽和翼下覆羽黑色,腹至尾下覆羽白色。第二種是較為少見的色型,通體全為黑色,僅尾上和尾下覆羽白色,尾與上,色型相同。第三種色型是頭頂至枕夏季淺灰色,冬季白色,其餘體羽同第一種色型相似,該種色型比較少見。雌鳥上體褐色,腰和尾上覆羽白色,尾與雄鳥相似,但黑色部分被褐色取代,兩翅褐色具寬闊的棕色羽緣。下體第一種色型雌鳥頦、喉、胸暗褐色到腹為淡;第二種色型雌鳥下體從頦到上腹為灰褐色,腹以下較淡;第三種色型雌鳥下體從喉至胸皮黃色,到腹以後變為淡皮黃色。 [1] 
虹膜褐色。嘴、腳黑色。 [1] 
大小度量
體重
體長
嘴峯
跗蹠
21-25克
165-175毫米
14-18毫米
85-99毫米
60-74毫米
21毫米 [1] 

東方斑䳭近種區別

東方斑䳭有時亦出現頭頂為白色型,這與白頂䳭Oenanthe pleschanka)很相似,但白頂䳭體型稍小,頭頂白色一直到後頸;東方斑䳭體型較大,頭頂白色僅到枕部,上體黑色範圍較大。區別亦很明顯,野外不難識別。 [1] 
白頂䳭 白頂䳭
東方斑䳭 東方斑䳭

東方斑䳭棲息環境

東方斑䳭主要棲息於海拔2500米以下的低山裸岩、荒漠半荒漠地區,尤其喜歡棲息在有稀疏植物生長的多岩石荒山、峽谷以及河谷懸巖和岩石灌叢間,冬季也到平原、荒地和礫石荒灘,有時也進到人類居住地附近。 [1] 

東方斑䳭生活習性

行為:單獨或成對活動,地棲性,常棲息於地上、大的石頭或建築物上。很少棲息在樹上6多在地上覓食,也常常守候在固定的棲息物上,發現昆蟲時才飛去捕食,有時也在空中捕食飛行昆蟲。 [1]  炫耀鳴唱時兩翼振動,尾扇開而下垂。於棲處或齊足跳而衝向昆蟲獵物。有時似鶲于飛行中捕捉昆蟲。領域性極強以至於與其他䳭及歌鴝打鬥。 [5] 
叫聲:時斷時續的甜美鳴聲,唧唧叫及模仿其他鳥叫,於棲處或飛行時鳴唱。 [5]  叫聲單調、響亮,聲似“chek-chek”。 [1] 
食性:主要以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其中尤以直翅目、雙翅目、鞘翅目昆蟲佔優勢。 [1] 
遷徙:夏候鳥留鳥 [1] 

東方斑䳭分佈範圍

存在(居住地):印度、伊朗、巴基斯坦、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2] 
存在(繁殖地):阿富汗、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 [2] 
存在(非繁殖地):阿曼。 [2] 
遊蕩:埃及、以色列、尼泊爾。 [2] 
注:De Shauensee(1984)在《中國鳥類》(The BiId of China)一書中報告該鳥分佈於中國新疆西部喀什地區,但中國截至2018年還未有記錄。考慮該種在巴基斯坦鄰近中國邊疆地區和中亞地區都有分佈,因而亦很可能分佈在中國。 [1-2] 
東方斑䳭分佈圖 東方斑䳭分佈圖

東方斑䳭繁殖方式

在巴基斯坦西北部低海拔地區繁殖期最早在3月末即開始營巢(JBNHs 1928),在俄羅斯中亞地區多在4月或5月初開始營巢(Dement’ev and Gladkov 1954)。在中國的繁殖期或許亦在5-7月間。通常營巢於河岸陡岸洞穴或岩石縫隙中,也有報告在石頭下、動物廢棄洞穴和樹洞中營巢的。巢呈杯狀,主要由枯草莖、草葉、草根等材料構成,內墊有細草莖、纖維等細軟材料,有時還墊有獸毛。營巢主要由雌鳥承擔,每窩產卵4-7枚。卵淡藍色、被有紅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18-21.5毫米×14-16.4毫米,平均20.0毫米×15.6毫米(Baker 1924)。 [1] 

東方斑䳭亞種分化

東方斑䳭的3種色型最初是由Blyth(1847)、Stricldand(1849)和Gould(1865)分別以Saxicola picata(第一種色型)、Saxicola opistholeuca(第二種色型)、Saxicola capistrata(第三種色型)3個種發表的,並得到了多數學者的認同。Baker(1924)也分別作為Oenanthe picata(Pied chat)、Oenanthe opistholeuca(Strick land's chat)和Oenanthe capistrata(White-headed chat)3個獨立種,但後來多數者從地理分佈考慮,認為它們是同一種的不同色型(Dement’ev and Ghdkov 1954;Vaurie 1959;Waiters 1980;De Shauemee 1984;Howard and Moore 1980,1991)。 [1] 

東方斑䳭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8年 ver 3.1)——無危(LC)。 [2]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