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方戰線

鎖定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蘇聯在歐洲東部擴大領土,侵略東歐諸國。
1939年9月1日德國法西斯入侵波蘭後,蘇聯發表聲明,稱波蘭已不復存在和要保護波蘭境內的烏克蘭人白俄羅斯人,佔領波蘭東部。通過蘇芬戰爭,蘇聯取得芬蘭部分領土,獲得漢科半島租借權。 [1] 
1940年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拉脱維亞愛沙尼亞加入蘇聯。同年6月,蘇聯照會羅馬尼亞政府,要求把比薩拉比亞“歸還”蘇聯,把北布科維納移交蘇聯。羅馬尼亞政府被迫接受蘇聯要求,蘇軍佔領上述地區。東方戰線的建立使蘇聯共增加領土46萬多平方公里,人口2200多萬,西部邊界向西推進約300—400公里。 [2] 
中文名
東方戰線
人口數量
2200多萬
建立時間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
所在國家
蘇聯

東方戰線事件背景

劃定“寇松線”的英國外交大臣寇松 劃定“寇松線”的英國外交大臣寇松
波蘇戰爭之後,新生的蘇俄被迫屈辱地與西方協約國集團簽訂《里加和約》等一系列“和平條約”以結束戰爭狀態。這些條約使蘇俄喪失了寇松線以西的西烏克蘭、西白俄羅斯、波羅的海西部沿岸及芬蘭以東的大片土地的主權。同時,波蘭政府在仇恨蘇聯政權的情況下大力扶植蘇聯國內的分裂勢力使得蘇波關係越來越差。波蘭對於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的同化政策的失敗還激起了波蘭國內的民族矛盾的愈演愈烈。
而蘇聯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到第二個五年計劃完成時,已經成為了歐洲大陸最強大的國家之一。蘇聯政府認定是時候洗刷屈辱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蘇聯被龐大的戰爭陰雲籠罩着。為了在歐洲東部擴大邊界建立防禦德國侵略的防線,並且收復在之前因為蘇俄的一系列“和平條約”而喪失的土地。特別是到30年代後期,在德國法西斯對歐洲的侵略的態勢越來越明朗的情況下,蘇聯力圖改善西部邊界的防禦地位,為了用恢復寇松線來使蘇聯的防禦效果加強,並回應國內對於收復失土的呼聲,蘇聯政府開始作出一系列軍事外交行動。
斯大林向西方提出共同對抗納粹的野心的時候,西方國家冷冷的拒絕了蘇聯的要求,並對德國實行綏靖政策以希望讓德國將侵略目標轉向東方。希特勒認為入侵蘇聯的機會沒有成熟,而蘇聯也對西方的各種背叛行徑無比憤怒,特別是當捷克斯洛伐克慕尼黑陰謀中被出賣而葬送掉1937形成的蘇聯~法國~捷克斯洛伐克軍事聯盟後,蘇聯不得放棄了與西方聯合扼制納粹的可能,於是寄希望於與德國保持表面上的友好關係,以爭取時間及空間來應對德國法西斯在日後可能進行的軍事行動避免首先捲入戰爭,於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德國法西斯與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東方戰線過程

東方戰線瓜分波蘭

瓜分波蘭
瓜分波蘭(4張)
德國入侵波蘭後的1939年9月17日,蘇聯發表聲明,稱波蘭國家已不復存在和要保護波蘭的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境內的烏克蘭人白俄羅斯人(烏克蘭人與白俄羅斯人是這些地區的主要居民,佔了這些地區人口的絕大部分),遂出兵波蘭東部寇松線以東地區。波蘭政府為戰前不顧蘇聯勸告的分化蘇聯兩個西部加盟國的政策付出了代價。
由於敵視蘇聯的波蘭戰前一直在扶植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地區的分裂勢力武裝並對已經佔有的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進行同化政策,在當地不得人心的波蘭軍隊迅速被蘇軍圍殲,大部分投降。蘇聯收復波蘭以東的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地區並將其併入蘇聯。出於對波蘭政府一直以來敵視蘇聯和支持蘇聯的分裂勢力的報復,蘇聯政府決定處決一部分被俘的波蘭軍官和士兵,導致卡廷慘案的發生。

東方戰線打敗芬蘭

打敗芬蘭 打敗芬蘭
芬蘭在蘇俄內戰和蘇波戰爭中趁火打劫的奪取了寇松線西北部地區,之後也一直拒絕承認寇松線而且還大膽的對卡累利阿地區宣佈主權並不斷的挑起邊界衝突。蘇芬關係的惡化趨勢在《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後更加明顯:蘇聯政府決心收回寇松線西北部地區,而芬蘭政府則堅決宣稱蘇聯佔有卡累利阿地區是非法的。
1939年10月~1940年3月蘇芬戰爭不可避免的爆發,蘇聯在地面陷入苦戰的同時在外交上也陷入了難堪之中,不過芬蘭政府擔心戰爭長期化可能會給芬蘭帶來毀滅而向蘇聯妥協。蘇聯取得了原芬蘭控制的寇松線以東和以南的領土,並獲得漢科半島租借權。芬蘭對於這些結果非常不滿意使得這個國家在蘇德爆發戰爭後加入了德國法西斯對蘇聯的進攻。

東方戰線吞併波羅的海三國

吞併波羅的海三國 吞併波羅的海三國
1940年6月,蘇聯政府分別照會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拉脱維亞愛沙尼亞,蘇聯政府在照會中提出改組政府實行大選和讓蘇聯紅軍自由通行等求。當時這些國家的政府是在被德國法西斯的支持下上台的極右翼集團,他們實行的法西斯獨裁統治在當地已經失去了民心。波羅的海三國的法西斯政府在得不到德國的外交支持和國內人民的巨大壓力(大多是傾向支持蘇聯或者至少是要求現政府下台)的情況下只能同意這些條件。隨後波羅的海三國陷入政治動盪之中。 [3] 
7月,三國在蘇聯政府的的壓力下舉行選舉,各國法西斯政府在選舉中徹底失敗,在民眾的支持下,波羅的海三國先後成立了以該國共產黨為領導的蘇維埃政權。雖然票數差距微弱的蘇維埃政權並沒有立即完全控制國家。社會民主黨和共和黨等資產階級政黨在選舉中是以微弱差距落選的,他們不甘心失敗,在各個方面為新政府行使權力製造障礙。但這些國家的新政府還是分別要求成為蘇聯的加盟國以祈求保護不被資本主義政黨勢力復辟或者防止德國的趁虛而入,隨後被蘇聯依次接納並派兵進駐。

東方戰線佔領羅馬尼亞

1940年6月,蘇聯照會羅馬尼亞政府,以羅馬尼亞軍事獨裁統治集團的政策嚴重威脅蘇聯西南邊界的安全等理由,要求把比薩拉比亞地區歸還蘇聯(這個地區在以前蘇俄與協約國的和約中被劃出),把北布科維納(在這一地區摩爾多瓦人佔主體)“移交”給蘇聯的摩爾多瓦加盟國。 [4] 
羅馬尼亞軍政府強烈抵抗並照會德國大使,可是德國法西斯卻宣佈對於蘇聯對羅馬尼亞的要求沒有疑義。更糟糕的是羅馬尼亞立即就面臨不得不應付更加棘手的與匈牙利保加利亞關係的問題,最終羅馬尼亞軍政府只好接受了蘇聯的要求,蘇軍進駐上述地區。
1940年蘇聯強佔比薩拉比亞地區

東方戰線事件影響

東方戰線示意圖 東方戰線示意圖
東方戰線的建立使蘇聯共增加領土46萬多平方公里,人口2200多萬,西部邊界向西推進約300~400公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防禦空間,稍微改善了戰略地位,在蘇德戰爭中起到一定的作用。這些恢復寇松線的行動也讓國內的一些對屈辱的舊“和平條約”不滿的聲音得到了平息,進一步提高了斯大林在蘇聯國內的威望。並且由於當時極度仇視蘇聯並大力支持蘇聯西部分裂勢力的波蘭的覆滅,蘇聯國內的民族主義勢力被大大的削弱。各種粗暴的方式使蘇聯與西方特別是英國的關係進一步惡化,有損於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聲譽。
總之, 蘇聯建立“ 東方戰線”的目的是明確的, 即確保其西部領土的安全, 獲得更大的戰略縱深, 然而在獲得了這些地區後, 並未使蘇聯更加安全, 反而使其在心理上出現了一定的鬆動, 對德警惕不夠。“ 東方戰線”的建立, 一方面出於私利, 蘇極大地傷害了周邊國家的民族感情, 另一方面也加深了英法與蘇的芥蒂。以致後來丘吉爾上台, 改變了張伯倫的綏靖政策, 實行全力抗德政策, 而蘇未及時調整與英法關係, 從而推遲了建立反法西斯同盟的時間。當然, 蘇聯的行動也是由其對其所處的國內國際環境作出的一種判斷, 其消極影響大於積極影響。
而另一方面,波羅的海沿岸三國的很多人民支持蘇聯的要求的主要原因,是對於法西斯政權的厭惡;事實上,除了這些國家的工人和猶太人們(原當地的法西斯政權採取親納粹的仇猶政策)其它佔這些國家人口比例更大的市民和農民階層,對於蘇聯的一系列政策是非常不理解的,而他們也從來沒有把蘇聯人當做自己人。當德國法西斯入侵這些地區的時候,當地居民對於德軍十分的順從與配合,以至於蘇聯很快就丟失了原波羅的海三國地區,而其中有些居民甚至主動配合黨衞軍屠殺猶太人。他們的瘋狂讓德軍北方集團軍羣司令威廉·約瑟夫·弗朗茨·馮·勒布元帥都表現出無比驚訝。之後的統計數據顯示,在蘇德戰爭期間被佔領的蘇聯領土中,波羅的海三國地區的猶太人被消滅的是最徹底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