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引海戰

鎖定
1965年東引海戰發生在1965年5月1日,又叫“五一東引海戰”,為國民黨軍與解放軍的海上衝突。
名    稱
東引海戰
發生時間
1965年5月1日
參戰方
國民黨軍,解放軍
主要指揮官
孫文全
別    名
五一東引海戰
戰役分類
海戰
東引海戰,又名“五一東引海戰”,是1965年5月1日解放軍和國民黨軍隊在海上發生的一次小規模衝突。1965年5月1日午夜零時40分,台灣當局海軍北區巡邏支隊支隊長孫文全少將率“東江”號巡邏艦(PC-119,原美軍二戰時期驅潛艦)在馬祖列島東引東北海面執行之巡弋任務時,誤入大陸控制海域,大陸方面隨即派出東海艦隊四艘62型快艇包圍“東江”號,東江艦在無準備的情況下接敵,受到較大損失,最後逃回台灣島。
“東江”迷航
東引海戰最直接的起因,是國民黨軍一條江字號炮艦“東江”號擅闖大陸控制的海域而引起的。那麼,“東江”號為什麼會擅闖中國大陸控制的海域呢?一是雷達故障,二是職更人員失職。
江字號炮艦,原是美製PC-461級驅潛艦,1957年7月美在西雅圖將5艘該級驅潛艦交給國民黨軍使用。
1965年4月30日午後,東江艦接收到國民黨海軍司令部的命令,連夜直航開往台灣海峽國民黨軍隊控制的最北島嶼東引,加入停泊在那裏的北支艦隊,和已經在北支執勤幾個月的“資江”艦換防。整個航程預計11個小時,距離160海里。
東江艦按照命令前往指定海域。按照航線,東江艦應該是沿着海峽北上,找到東引南面的馬祖或者東西白犬島,再修正航向直奔東引的南澳軍港。值得一提的是,東引島實際上由兩個島組成,稱為大東引(又名東引)和小東引(又名西引),南澳軍港就在大東引上。雙島,是閩浙沿海島嶼一個有趣的共相,比如大陸一方控制的一江山,麂山,大陳,四霜,台灣一方控制的金門,馬祖,東引,白犬,無一不是由兩個島組成,地形、外觀都十分相似。
對於國民黨海軍來説,這種短距離的航行是家常便飯,再加上近些年來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大規模的水上衝突,所以國民黨海軍都比較鬆懈。東江艦航行的前半程比較順利,入夜後,海峽中始終沒有出現其他船隻,東江艦無法校正自己的方位。而東江艦上的SPS-1A雷達雖然探測性能良好,但探測距離只有15海里。為了能夠更好地掌握航向,東江艦艦長何德崇少校下令東江艦靠近海岸行駛。
深夜後,東江艦的雷達上出現了兩個表示島嶼的亮點。根據經驗,執勤的副艦長姚震方判斷這有燈塔的是白犬島的東島,沒有燈塔的,是西島,於是,東江艦直奔雷達中顯示的“東引島”而去。
其實,東江艦航行錯了方向,被東江艦當作校正目標的“白犬島”,實際正是他們的目的地“東引島”!而東江艦上的執勤人員錯把台山當了東引,直奔解放軍控制的台山而去。於是,東江艦竟然把國民黨軍在台海的控制線向北推了一百多公里。
而這時,作為監控東江艦航行任務的國民黨北支艦隊由於人員的疏忽,沒有發現這一現象。
雙方反應
國民黨軍隊發現東江艦時,東江艦已經越過國民黨軍和解放軍約定俗成的海域分界線,華沙警戒線。如果太倉艦不查、解放軍不管的話,再過一小時,東江艦估計就會開進解放軍的三沙灣軍港。
發現這種情況後,太倉艦的官兵,立即將情況彙報給了國民黨軍北支艦隊司令孫文全少將。孫文全聽到報告後,第一反應是東江艦要投降。於是,他下達了三條命:第一,通知東江艦馬上轉向,開向基隆待命;第二,通知基隆的太昭艦立即起錨,出港迎接東江艦;第三,太倉艦立刻起錨備航,出港接應。
孫文全司令的命令乾脆利落,大有深意,給東江艦的命令如果對方不執行,那麼其便是投降無疑,他立刻就會讓兩條大艦“太倉”號和“太昭”號衝過去把東江艦堵回來,料想即便解放軍有接應,留一艘太字號也能鎮住場,另一艘將東江艦截回來,要是東江艦聽話拐彎的話,東江艦右轉開向基隆,太倉艦的位置就處在它的右後方,可以攔截前往攻擊東江艦的解放軍軍艦。
反觀解放軍這邊,也早早注意到了東江艦的蹤跡,進行了相關分析和戰鬥部署。
東海艦隊司令員陶勇在發現東江艦擅闖解放軍控制海域時,先是懷疑該艦是國民黨軍派來進行襲擾的。但隨後陶勇司令員發覺東江艦的航速只有12節,速度太慢,而且沒有隱蔽,不像是來襲擾的。隨後,陶勇司令員又猜測東江艦可能是一個誘餌,國民黨軍的大部隊就埋伏在後面。
雖然搞不清楚東江艦來此的目的,但陶勇司令員還是下令迎敵。陶勇下令:“100噸高速護衞艇高速出擊,於北偏方位100度,領海線附近攔擊敵艦,南昌艦和沙埕巡防區75噸護衞艇2艘向台山以南接敵。”這裏的100噸高速護衞艇,指的是福建基地第二十九護衞艇大隊第五中隊的4艘62型炮艇,編號分別574、575、576和577。這種炮艇是我國自主生產的,裝備雙聯裝57炮、37炮各一座,雙聯25毫米炮兩座,火力兇猛,最高速度可達28節,性能十分先進。這次行動,陶勇司令打算用它們打主攻。
而南昌艦和沙埕巡防區0102(55甲)型汕頭級75噸護衞艇兩艘軍艦並未直接攻擊東江艦,而是放在後面,進行壓軸,主要是為防東江艦隻是一個誘餌,後面有國民黨軍的埋伏。但陶勇司令員準備的後手,完全沒有用上。只有兩艘100噸級高速護衞艦和“東江”交了火。
戰鬥經過
解放軍和國民黨軍的暗中分析交鋒,東江艦自然不知道。當孫文全司令的命令傳達到東江艦上時,東江艦的艦長何德崇雖然不知道怎麼回事,但還是下令向基隆駛去。而他們也不知道,解放軍早就盯上了他們,並且有兩艘炮艇正在朝他們駛來。
解放軍一方前往攔截東江艦的原本有4艘炮艇,但由於576、578炮艇有機械故障,行駛速度較慢,無法跟上另外兩艘的速度,只能作為第二梯隊,所以真正前往攔截東江艦的只有575、577兩艘炮艇。等東江艦接到命令時,575、577兩艘炮艇距離東江艦隻有1200多米。
但當時,由於海上霧氣瀰漫,並下着小雨,雷達上雖然能發現東江艦的蹤跡,但海上卻找不到,所以兩艘炮艇無法發動攻擊。而這時,東江艦艦長何德崇在雷達上也發現瞭解放軍兩艘炮艇的蹤跡,但艦務官稱是馬祖漁民的漁船。為避免相撞,何德崇下令打開航行燈。這時,他們還以為自己在馬祖島門口呢。
575、577兩艘炮艇正愁看不見東江艦,這時,忽然出現東江艦的信號燈,於是立即鎖定東江艦,發動攻擊。第一次攻擊,便擊傷了東江艦上毫無準備的何德崇等人。隨後,東江艦瘋狂逃竄,解放軍兩艘炮艇則繼續攻擊,擊斃、擊傷東江艦官兵五十多人,並擊毀了東江艦的主機,使其航速大降。
但575、577兩艘炮艇噸位較低,上面配備的火力相對有限,雖然發動了數次攻擊,但始終無法真正擊沉作為中型艦艇的東江艦。而且兩艘炮艇在追擊東江艦的過程中,東江艦主機損壞,突然減速,577艇為了避免撞上東江艦,匆忙左轉,暗夜中卻不意撞上了575,撕開一個1×0.5米的大口子,575艇四台主機全部停轉,只好中止戰鬥。
另外,國民黨軍前來馳援的太倉艦、太昭艦等已在路上,雖然距離較遠,無法真正參加海戰,但孫文全司令卻命令炮手向戰區盲目射擊,解放軍誤以為國民黨軍真的在玩“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把戲,遂下令兩艘炮艇返回。
其實,陶勇司令員還有另一個打算,他也想學國民黨軍,讓兩艘炮艇當誘餌,引誘國民黨軍銜尾追擊,那麼埋伏在後的南昌艦便能給國民黨軍以迎頭痛擊,但可惜,這真的只是一次意外,解放軍並沒有等到國民黨軍的追擊。謹慎起見,陶勇司令員沒有貿然讓我艦船再次前往先前的交戰區域。這便給了東江艦逃脱的機會。
隨後,奉命趕來馳援的國民黨軍艦,趁着解放軍猶豫間隙,拖帶着東江艦撤回了東引島。這場意外引起的海戰,只持續於一個多小時,便草草結束。
結語
據資料顯示,“五一東引海戰”,解放軍取得了巨大勝利,東江艦副長姚震方上尉以下7人陣亡,艦長何德崇以下19人重傷,24人輕傷,人員傷亡率高達62.5%。但由於這次海戰打的糊里糊塗,規模太小,而且解放軍又沒有什麼損失,沒有人員傷亡,於是關於“東引海戰”,便沒有太多的描述和宣揚。
反觀國民黨方面,為了鼓舞士氣,反而宣稱國民黨軍“東引海戰大捷”,東江艦在巡邏途中,忽遭解放軍8艘戰艦伏擊圍攻,東江艦奮起反抗,擊沉解放軍軍艦4艘,另有“大型艦艇兩艘起火逃竄”;三天後訪問東江艦軍士長的採訪中,又加上了“何德崇艦長裹創喋血”的橋段,賺足了噱頭。可惜,在幾個月後的國共“八六海戰”中,國民黨軍大敗,讓世界各國見識到了解放軍海軍的強大,其這次“大捷宣傳”,亦不攻自破。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