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平陵故城

鎖定
東平陵故城遺址位於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龍山街道東北,西南與城子崖遺址相距近2公里。是漢代濟南國、濟南郡、平陵縣治所遺址,建城於年(前204-815)。
遺址總面積約360萬平方米。分為冶鐵遺址區和一號建築基址。南面和西面的城牆保存較完好。城牆全部由土夯築而成,內置木骨,城內有宮殿和手工業作坊,其中宮殿遺址位於東北,西北一帶則是製陶和冶鐵手工業區,南部和東南部未作詳細發掘,推測應該是市民住宅區。 [1]  20世紀70年代以來進行了數次勘探和發掘。出土文物除戰國錢幣、錢範,陶、銅、石等製品,就是大量的當時社會所需的各種鐵製品。
該遺址的發掘對地方城市史的研究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而西漢時期大面積冶鐵工場的發現,對於古代冶金史提供了極具價值的新資料,顯示了東平陵城做為漢代北方工業重鎮的重要地位。” [2] 
2006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21年11月11日上午,濟南章丘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寶燕主持召開東平陵故城等文物保護單位土地調整調度專題會,研究土地規劃調整工作。 [9] 
中文名
東平陵故城遺址
所屬地區
山東省濟南市
地理位置
濟南市章丘區龍山街道東北
時    代
級別批次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國務院
批准文號
國發〔2006〕19號
編    號
122Ⅰ-122
面    積
約 3600000 m²

東平陵故城故城歷史

故城挖掘現場 故城挖掘現場 [2]
東平陵城原來是春秋時期齊國的平陵邑,到西漢昭帝時期因為在咸陽設置了平陵縣而更名為東平陵。平陵二字最早見於西漢劉向的《説苑.貴德》:“桓公之平陵,見家人有年老而自養者”。戰國時期,平陵邑晉升為平陵縣,成為齊國在濟南地區的政治、經濟中心。兩漢時期,東平陵曾三次被確立為郡國的國都。第一次是西漢初年,平陵被封為呂國,時間是公元前187年。公元前164年,又分封齊王劉肥的兒子劉闢光被為濟南王,濟南國由此確立。
隨着東漢王朝的覆滅,東平陵城的郡國地位逐漸下降,由諸侯國改為為州、縣行政辦事處,到唐朝元和十年(815),併入歷城縣後,東平陵城的行政管理職能被取消,城內居民也隨之流散他處。1977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5日被國務院公佈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3-5] 

東平陵故城發掘成果

東平陵故城出土遺蹟

從地面殘存城牆可以看出,東平陵城平面呈正方形,邊長約1900米。最高處6米,城牆牆基寬40米,牆體厚24米,城牆全部由土夯築而成。城牆之外有深4米、寬43米的壕溝。
經考古調查,早期的城牆是採用木棍夯打,夯窩呈圓形平底,牆體內使用了大量的木骨,還有固定木骨的木樁、繩索等。1975年發現了4座城門遺蹟,在北門處地下發現大片磚石鋪地,估計與原城門有關。城內地貌南高北低,遺址中部西側300-400米的範圍內殘留大量殘渣、礦石、木炭、耐火材料和燒土,為當時的冶鐵遺址,説明當時的手工業是非常發達的。另外,在羣眾稱之為“殿基地”的城東北方向出土大面積的夯土和鋪地磚及房基,證明這一帶為東平陵宮殿區。由此斷定東平陵城是漢代政治、經濟、手工業高度發達的重要城池。 [3-4] 
  • 冶鐵遺址區
2009年,考古隊在城內西側偏南的冶鐵遺址區發掘了20個探方,後來又進行了擴方,實際發掘面積508平方米。冶鐵遺址區發掘期間,又在城內中部偏北的宮殿或官署建築遺址區開挖探方31個,後來也進行了擴方,實際發掘面積705平方米,兩處總計發掘面積1213平方米。
冶鐵遺址區發現的主要遺蹟為西漢中晚期的冶鐵工場,主要遺蹟可分為三個時期:一是屬於西漢中期的,有熔鐵爐、殘房基、藏鐵坑、石灰坑等;二是西漢晚期的,有烘範窯、儲泥池、水井及含多件“大四”鐵器鑄範的灰坑等;三是王莽至東漢時期的,有豎穴土坑水井及多個灰坑、灰溝等。出土的文物中漢代的殘鐵器量很大,其他還有不少鐵塊、鐵板材、鐵條、爐壁殘塊、磚塊、瓦片、陶片等。考古研究發現,西漢中期的冶鐵工場建造在大面積的夯土地基之上,夯土地基內包含有一定數量的殘碎瓦片和少量的陶片,表明該夯土地基並非全用生土夯築。此外,夯土地基的夯窩為金屬小圓平頭夯,其流行年代大致為戰國至西漢早中期。
綜合分析,該夯土地基以及建造在上面的熔鐵爐等遺蹟大致為西漢中期,即漢武帝實行鹽鐵官營並在東平陵城設置鐵官之後的不長時間內。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間點。西漢晚期遺蹟主要有烘範窯、儲泥池及含多件“大四”鐵器鑄範的灰坑等,這些遺蹟建造在西漢中期冶鐵工場廢棄後的堆積之上。 [6] 
2009—2010年,魏家莊片區發現了168座漢代到元代的古墓葬,漢代墓葬就有122座,濟南市考古研究所對多座墓葬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後,出土了500多件各代文物,其中包括38件漢代鐵器。足以説明章丘冶鐵歷史悠久,西晉年間,濟南城曾從現位於章丘龍山的東平陵城搬遷到如今的位置。李銘稱,濟南城當時經濟比較發達,從出土的鐵器中也能看出當時鐵器製作的完備和技術的先進,“濟南可以稱得上是冶鐵之都。” [7] 
  • 一號建築基址
宮殿或官署建築遺址區 宮殿或官署建築遺址區 [2]
2009年,考古隊發現了大型夯土建築基址一處,編號為一號建築基址。基址位於東平陵城內正中偏北處,經鑽探,一號建築夯土基址向西延伸約25米。從發掘及鑽探情況看,該建築基址東西總長約50米,南北寬30米,這還不包括室外散水部分。夯土台基外圍散水保存較好,與散水連接的地面廊道還殘存着部分鋪地磚。從發現的大量的瓦片堆積,以及瓦當、錢紋空心磚等分析,一號建築基址基本可認定始建於大約西漢中晚期,一直到東漢時期仍沿用。 [6] 

東平陵故城出土文物

東平陵故城遺址出土了眾多戰國錢幣、錢範。大量陶、鐵、銅、石等文物,其中又以出土鐵器數量最多,種類最豐富。在城址西部一個被稱為"鐵十里鋪"的地方,是面積達4萬平方米的冶鐵遺址,地上地下時時可見零星的鐵屑和鍊鐵爐渣。1975年的調查勘探表明,在出土的漢代文物之中,僅鐵器一項就達300多件。這裏既有犁、鏵、鏟、鍤、钁、鋤等農具,有斧、鋸、鑿、刀、錘、鑽、鉗等工具及其鑄造這些鐵工具的鐵範,有釜、鼎、燈、勺等日常用品,還有大量鐵兵器,如戟、矛、劍、刀、箭簇等等,可以説舉凡當時社會所需的各種鐵製品,在這裏都能夠找到相同的樣式。 [4] 

東平陵故城考古研究

考古所見眾多戰國錢幣、錢範等文物表明,東平陵故城遺址曾經是齊國的一處商業和手工業中心。
根據對出土鐵製品的金相分析,這裏的鐵器既有一般的鑄鐵和可鍛鑄鐵,也有強韌性鑄鐵、碳鋼和高碳工具鋼。種類眾多和高質量鋼鐵製品的出土表明,兩千年前東平陵城的冶鐵製造業已經十分成熟和發達,其技術水平堪居全國榜首。因此,《後漢書·郡國志》在描述濟南國時稱“東平陵,有鐵”,濟南國所轄的“歷城,有鐵”。鐵成了濟南國的標誌。 [4] 

東平陵故城發掘意義

趙化成教授説道:“在中國城市發展史上,以往對中央都城所做工作較多, 而對地方城市重視不夠,東平陵故城考古工作的全面展開,將對地方城市史的研究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而西漢時期大面積冶鐵工場的發現,對於古代冶金史提供了極具價值的新資料,顯示了東平陵城做為漢代北方工業重鎮的重要地位。” [2] 

東平陵故城榮譽

2021年10月,該項目入選由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山東省文物局)主辦,山東省考古學會承辦的“山東百年百項重要考古發現”。 [8] 
2021年10月12日,入選國家文物局《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十四五”時期大遺址”名單。 [10]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