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巴

(神職人員、東巴文化的主要傳承者)

鎖定
東巴納西族對傳統宗教神職人員的稱呼,意譯為智者,是納西族最高級的知識分子,他們多數集歌、舞、經、書、史、畫、醫為一身,是東巴文化的主要傳承者。
東巴文化是一種宗教文化,是由東巴世代傳承下來的納西族古文化。東巴文化包括東巴象形文字,包括東巴經還有東巴畫東巴舞東巴音樂、醫學、歷史、天文學、哲學,還有東巴的各種道場就是祭祀活動,這部分也包含有民族心理素質的很多內涵在裏頭,所謂東巴文化就是指的一個龐大而完整的文化體系。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的祖先勞動、生息、繁衍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共同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生活在我國雲南省麗江地區的納西族就是一個有着深厚文化底藴的民族,他們不僅善於吸收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而且還創造了自身獨特的民族文化—東巴文化。
2021年4月19日至21日,為慶祝2021年聯合國中文日,聯合國中國書會以“聚焦象形文字”為主題,在紐約總部舉辦三場在線活動,分別介紹良渚文化刻畫符號、東巴文和甲骨文三種象形文字。第二場活動“語言課/講座:神秘的東巴象形文”,納西族東巴(傳統宗教神職人員)使用的東巴文是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活動邀請了東巴文化傳承人和麗軍·阿恆東塔和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助理教授、納西學研究者鄧彧(Duncan Poupard)授課東巴文,通過講解東巴典籍中的詞彙讓觀眾瞭解故事內容,並通過模擬情景對話讓觀眾學習遊覽麗江時可能用到的常用語。 [1-2] 
中文名
東巴
外文名
Dongba
國    籍
中國
民    族
納西族
信    仰
東巴教
文    化
宗教文化
地    區
雲南省麗江地區

東巴文字

東巴象形文字

東巴文字 東巴文字
象形文字書寫的東巴經書典籍,被統稱為納西古代社會的百科全書。它涉及納西族的歷史政治天文地理文學藝術宗教醫藥人類學,還有生產生活方面的許許多多知識等方方面面,當然也有很多神話故事。據不完全統計,東巴象形文字共有一千七百多個,它集書畫於一體,線條流暢,筆法簡練,色彩鮮豔,而且很多東巴仍然在使用這些文字。

東巴東巴文

東巴文  董術戰爭 東巴文 董術戰爭
東巴文,一種原始的圖畫象形文字。從文字形態發展的角度來看,它比甲骨文更原始,屬於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態,最早是寫、畫在木頭和石頭上的符號圖像,後來有了紙,才把這些符號圖象寫在紙上。由於只有東巴才掌握這種文字,故稱為東巴文。東巴文是世界上唯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是人類社會文字起源和發展的“活化石”。
由於人類造字尊重意識,或者叫做仿造,基本上都是大同小異的,文字無非就是記錄語言的一種工具。人在觀察事物的時候,把它記錄下來了,開始的時候就是有圖畫。東巴文裏面有很多的圖畫字,一幅圖畫就是一個故事,也是一個約定俗成固定的一個內容,大家一看這個畫就知道它是指什麼事情。
東巴文納西族所處的環境是有關係的,所以他在造字的時候看到什麼就畫下了什麼,逐步用圖畫從繁到簡,就把它減少了,形成約定俗成的一種筆畫,固定的形式,它屬於這樣造字的範圍,所以東巴文它是通過圖畫到文字發展起來的。比如,納西族生活在山區裏頭,一出門就是大山,所以納西人造字的時候,就是隻有一個“山”;納西族只有一個門,造字的時候看到的只有一個門。

東巴格八文

隨着納西族社會的發展和民族文化的相互影響,在明末清初,麗江的一些東巴,又創造了格巴文。格巴是弟子的意思,格巴文的意思是東巴什羅後代弟子創造的文字,格巴文是對東巴文的改造和發展。
麗江東巴文化學者蘭偉:“象形文字從它的造字以及整個發展的情況來看,它是從圖畫逐步發展演變成東巴文字,所以東巴文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每一個東巴文字都是很美的一幅畫。”

東巴宗教

東巴教 東巴教
東巴教是在納西族古老原始信仰基礎上吸納借鑑藏族本教、漢族道教的一些宗教內容及儀軌而形成的納西族的宗教。東巴教經典以象形文字記錄。東巴經典《聖祖丁巴什羅傳》載:丁巴什羅的故鄉是有白天白地,白山白海的地方。這個傳説無疑指今中甸三壩鄉白地村白水台的風景特徵。據考證,納西族是氐羌人支系犛牛羌南遷演變而形成的。東巴文是南遷到中甸白地一帶後才產生並在“白地發揚而光大”,因此各地學者一致認為白地是東巴教發祥地。白地還是東巴教聖地 ,東巴經師遵守這樣一個規則 :“沒有到過白地的東巴,不算真東巴”。因此,在迄今為止二百五十年內不斷有周邊各地的東巴教徒前來朝聖、學經、練藝。各地教徒到白地更主要是為朝聖。
東巴經所載東巴教第一聖祖丁巴什羅到白地後創造東巴經文(即東巴象形文字)及東巴教。另外被譽為另一個東巴教聖祖的阿明什羅是土生土長的白地人,其後人尚居住白地。在白地,有關東巴教門生故舊發源地的有三處。

東巴舞蹈

東巴內容簡介

東巴舞蹈 東巴舞蹈
納西族素以能歌善舞著稱。舞蹈是納西族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有很多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民間舞蹈。東巴舞就是納西族的古典舞蹈,是東巴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唐代和元代的志書就有“男女皆披羊皮,俗好飲酒歌舞”,及“男女動數百,各執其手,團旋歌舞以為樂”的記載。廣泛在民間流傳和新發掘整理的舞蹈,有原始舞蹈、東巴古典舞蹈、組舞和新歌舞等幾類。
東巴舞蹈素材的來源主要從民間,因為從民間舞蹈裏面把它吸收過來了以後,用在它祭祠的時候來跳,又加上有東巴教神韻的一些風格後,就變為東巴的舞蹈,它又有非常濃郁的民間性,本來東巴也是在民間,因為它沒有脱離他家庭,生產、生活一切跟民間的勞動者是一樣的,所以有很濃的民間性。
在用象形文字寫的兩本有關舞蹈的典籍《蹉模》中記錄了幾乎失傳的六十個舞蹈的幾百種跳法。《蹉模》中的舞蹈可以分為動物舞、刀弓舞和大神舞等幾種類型。其中刀弓舞又包括刀舞、弓箭舞和赤腳舞。

東巴原始舞

麥達蹉、熱熱蹉等原始舞蹈,詩、歌、舞三者合一。其特點是邊唱邊舞,以唱促舞,以舞助唱,唱完舞止;沒有樂器伴奏,人數、地點和場合不受限制,男女皆可參加。舞步簡單,一般是以右手搭左肩或手挽手,從右行進,漸成圓圈。

東巴古典舞

是東巴祭司根據不同儀式,按照道場規則所跳的一種宗教舞蹈。東巴舞從形式上,似乎多是跳神驅鬼之類的動作,大部分內容表現古代納西人同大自然的抗爭。 它的舞蹈根據祭天、祭風、送葬等祭祀的內容有區別。

東巴刀弓舞

據傳是鎮邪的,所以他往天上打的時候就射惡神,往地下就是打惡鬼,所以他的方向就是朝天和朝地,他是這樣往上、往下,它就是這麼兩個動作,另外就是朝四個方向,四個方向、方位的惡鬼,鬼還要分好鬼和惡鬼,神也有好神和惡神。

東巴動物舞

在東巴舞中,有很多舞蹈都是模仿動物的動作而形成的。據《東巴舞譜》記載,納西最古老的舞蹈源於金色青蛙的跳躍。如今在麗江西北部山區仍然保留着一種古老舞蹈《勒巴舞》。據《呂氏春秋》記載:“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歌以歌八厥”。而《勒巴舞》最顯著的特點也是拿着牛尾巴跳的,它分別模仿大象、鷹、猴、蛙及虎,並使之形成了一套連貫的舞蹈動作。《犛牛戲老虎》是根據納西民間的一個典故改編而成的動物舞,舞蹈分為頌經、犛牛戲老虎等幾個部分。主要講述了兩隻猴,分別代表人類最早的兩個家族,一族崇拜老虎、一族崇拜犛牛,兩家族為此發生爭執的故事。

東巴民族

納西族,自稱“納”,“納西”,“納汝”。晉、唐史籍稱“摩沙”或“摩些”。分佈在雲南麗江、中甸維西、寧蒗及四川鹽源、鹽邊、木裏等地。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納西族主要聚居地雲南省麗江市古城區和玉龍納西族自治縣,玉龍縣為國內惟一的納西族自治縣。這裏的自然景觀以及與自然環境和諧統一的麗江古城,吸引着日益增多的國內外遊客,獨特而豐富的納西族東巴文化更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

東巴古蹟

東巴白水台

坐落於白地峽谷西端的華泉台地。是一個由地下水和碳酸鈣發生光合作用形成的露天喀斯特地貌。該台地在青山之中顯得十分潔白。台地周圍林木葱翠,玉根銀丘層層疊疊,天造地設的梯田中碧水漣漣泛微波,納西族先民將此台地和此景緻視為神示,於每年陰曆二月初八江到此地燒香求福。傳説中的東巴教第一聖祖西巴什羅從西藏學經回來,途經白水台,被其景色迷住,便留下來設壇傳教。

東巴摩巖

位於白水台西北角半坡上的灌木叢中。相傳這裏就是當年聖祖丁巴什羅的修行處。

東巴阿明靈洞

位於白地峽谷北側“許韋”(柏峯)山腰,為一喀斯特溶洞。傳説聖祖阿明什羅曾在此修行著書,因此成為聖祖遺蹟,被後人所敬仰。
納西族人民歷來全族信奉東巴教, 仍有絕大多數人信仰它。 東巴教源於原始巫教,屬於原始多神教。東巴教的基本特徵是以祖先崇拜、鬼神崇拜、自然崇拜為基本內容;以祭天、喪葬儀式、驅鬼、禳災和卜封等活動作為其主要表現形式。白地地區的東巴教認為上天有十分層,住着普、閃、嘎、吾、俄、恆等十三位天神,主宰着人類的壽夭、禍福、興衰;人間由丁巴什羅支配一切,他有三百六十位門徒,分管東、西、南、北、中五方,為人類安魂、求福、求壽、鎮妖和禳解災難;地下有十九層,由陰府楚史那布鬼王佔據,人死後或昇天或下地獄,要看生時善惡來定。東巴教還認為世上的萬物都有靈性,好的會助人,壞的會害人。凡山川、河流、泉溪、樹木、 畜獸等無不有着靈魂, 因此凡節、凡事、凡病、凡災都要分別祭攘,使人類繁衍生息,富足安康。東巴教十分重視人死後能靈魂歸鄉,即回到遷徙前的故鄉北方,因此有專門的“魂路圖”,指引死魂之路。
東巴教最重要的儀式是祭天,時至當代,納西族祭天大法事只有白地東壩一帶還舉行。納西族東巴教法事十分繁雜,全年幾乎每月都有法事需東巴主持,法事可分為祭祖、喪葬、禳災、卜封、賜名五大類。如果説東巴經是活着的象形文字,那麼白地是真正的東巴教大法場。因此要對東巴教有認識,你就應該到三壩來,只有這裏才是古東巴王國。在藏族聚居區的附近,發展起一個新的教派並且紅紅火火,香格里拉文化的共存共榮現象及特徵不是十分明晰了嗎!從藏文化的興旺,從東西方宗教的對撞,再從東巴教的興盛,我們就可以真正理解和體味香格里拉社會中人與社會的和諧的旋律,文化與文化之間協調發展的規則。

東巴東巴宮

東巴宮 東巴宮
大研古城名列世界文化遺產,是對外展示東巴音樂、舞蹈的一個窗口。來到麗江的人們除了欣賞美麗的自然風光以外,聽一聽納西古樂、看一看東巴舞蹈、瞭解一下東巴文化也成了他們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其東巴宮作為東巴文化的主要部分,無論是文字、音樂還是舞蹈,它們的傳承和發展都離不開東巴,為現代人提供了一個瞭解東巴文化的窗口。(東巴宮已經沒有東巴音樂及舞蹈的表演,被改為了酒吧)
地理位置
東巴宮坐落在麗江古城東大街,它的門樓上裝飾的是東巴的“五幅冠”,大門兩旁懸掛着東巴的木牌畫,東巴宮內別具一格的裝飾和文化活動讓人感受到東巴文化的魅力。
建築特色
東巴宮的佈局富有納西族特點。主要是通過像東巴的經卷、文物、東巴的繪畫、祭祠用品、東巴的壁畫、浮雕等等這幾個方面來相對完整地介紹納西族的東巴文化的音樂、舞蹈這一塊,人們能相對直觀的瞭解納西族的音樂、舞蹈文化。  整個東巴宮就是一座小而全的民族文化藝術博物館,通過它可以欣賞到舉世無雙的東巴文化藝術,領略到真正的納西古樂以及民間歌舞神韻。
文化底藴
一個民族的文化消亡了,這個民族也就不存在了。為了挖掘、整理、保護、弘揚東巴文化,東巴宮集中了納西族的一大批民間舞蹈家、歌唱家、演奏家,還有老東巴和一些身懷絕技的民間藝人,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基礎上,以東巴文化藝術為主,挖掘整理了一批最富鄉土氣息和最有民族特色的精彩節目,節目新鮮神奇、雍容優雅、深沉浩遠、氣勢豪壯,深受國內外觀眾的歡迎。人們在這裏向他們學習,通過學習進行有效傳播。

東巴藝術

東巴畫 東巴畫
東巴畫東巴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它包括木牌畫、紙牌畫、布卷畫和經文畫幾大類,反映了古代納西族社會的各種世俗生活,東巴哈還有由著名畫家張春和、和品正的創造的現代藝術類東巴畫。 傳統東巴畫主要是東巴在做法事時製作和使用的,有布軸的神佛像畫、經書畫、木牌畫上的神、鬼、鳥、獸畫,以及大型布卷畫,民間還有反映生產和生活的裝飾畫,這些畫筆調粗獷、色彩濃豔、形象樸實生動。
東巴文化裏面的所有內容,包括經書,包括木牌畫、紙牌畫、神軸畫,我們所看到的一切,全是以繪畫的形式保留下來的、記載下來的,因為它本身洋洋萬卷的經書,它本身就是洋洋萬卷的繪畫,因為它的繪畫的形式是圖畫象形文字。傳統的東巴繪畫它大部分畫在什麼地方呢?可以説在巖壁上、樹皮上,特別是東巴繪畫裏面,象形文字,洋洋萬卷的象形文字,其實也是非常單純、抽象的東巴繪畫。從我作為畫家的角度來説,我認為這就是繪畫。他們這個繪畫是畫在什麼地方的,書寫在什麼地方呢?書寫到自己製作的紙上,非常粗糙,但是我認為質地也好,保留期又非常長久,這裏面非常有特點的神軸畫,包括《神路圖》,《神路圖》在國際上是非常有名的,傳統的《神路圖》寬有45公分左右,長可以到20米,在國際上被譽為直幅長卷畫之最,它又是畫在什麼地方呢?它又是用一種什麼顏料製作呢?它是用納西族農民自己手工織的布,把布織出來以後用石頭一點一點軋,表面軋的非常光滑,那麼再把那個蟲膠,農民用的那個膠,蟲膠又打上去,然後再這麼製作了以後,在這個地方用傳統的竹筆或者是一種自制的毛筆、勾線,所以説傳統的東巴繪畫呢,你看包括它的文字,是寫在他自己做的紙上,木牌畫呢,非常有特色的木牌畫,是畫在咱們把那個樹一砍幾瓣,然後用咱們自己礦物質顏料,傳統的東巴繪畫的這些顏色特別好,都是自己製作的一些顏料。
傳統東巴畫的內容主要表現了古代納西族信仰的神靈鬼怪和各種理想世界。東巴畫中的布卷畫《神路圖》它一般長達14米多,寬26釐米左右,主要用於喪葬時超度死者亡靈儀式中,描述了死者亡靈要經過的地獄、人間、自然界、天堂等各階段的具體場面,有較高的文化和藝術研究價值。雖然傳統東巴畫也受到周邊民族文化,特別是漢藏文化的影響,但它仍然比較系統地保持了自己整體的風格和特點。
納西的東巴文化,確實受藏傳佛教的影響相當之大,所以在納西的所有的東巴文化的那個繪畫部分,包括其它的儀式部分等等,人家都自覺不自覺地一看就知道受藏文化、藏傳佛教的影響特別大,包括繪畫,但它整個過程、整個那個賦彩、用線,非常、非常怎麼説呢?不是那麼求華麗,它是求樸實、畫完一張畫以後,它外觀的包裝,它是不加以裝飾的,怎麼樣就怎麼樣,然後呢上下一般的是用兩塊黑布,然後中間呢就像我們裱軸畫一樣,國畫裏面裱軸一樣,穿上兩根木頭,它整個過程已經完成。
東巴神譜則是納西人的圖騰,在神譜裏有神保佑他們,“青蛙、飛螺、大鵬鳥修曲、戰神優麻、吉祥雙魚”等等數不勝數。一個民族想要強大,首先它必須能適應各種惡劣的環境,能夠很快地繁衍後代。據説納西人遷徙到生息的土地,看到青蛙的繁殖能力是最強的,就把青蛙選作他們的繁殖之神,飛螺是一隻長着翅膀的海螺,它是海神,亦是一種東巴用的法器,大鵬鳥修曲、戰神優麻、雙魚則分別是保護、勇氣和吉祥的象徵,許多木雕藝術反映的正是這些神的傳説,這些神譜木刻構思縝密,線條流暢優美,圖案栩栩如生。久久凝視,彷彿就回到了遙遠的年代。

東巴服飾

納西族不僅有自己的獨特文化,而且他們的服飾也是多姿多彩、個性鮮明的,這主要體現在納西族婦女的服飾上。
納西族居住的川滇交界地區,羣山聳峙,平均海拔約2700多米,玉龍雪山哈巴雪山宛若晶瑩的玉屏,矗立在麗江的北部和中甸的東南部。納西族共有約30萬人,分佈於雲南省的西北部和四川省的西南部,麗江縣約有17萬人,是納西族主要的聚居區。
披星戴月的納西婦女是麗江古城的一道亮麗的人文風景。她們健壯爽朗、熱情質樸,以勤勞能幹著稱,就像她們所穿的羊皮披肩上那七個刺繡圓盤所象徵的一樣,肩擔日月,揹負星星,俗稱“披星戴月”,象徵着納西族婦女的勤勞。她們日夜操勞,幾乎擔負了所有的家務勞動。
古代的納西族人民為了適應高原地區的農牧生產,一般以自織的麻布或粗棉布做衣料,男穿短衣、長褲,女着短衣、長裙。無論男女,大都不穿鞋襪,束花布腰帶,外披一塊羊皮或毛氈。納西族婦女身背的羊皮披肩,既有裝飾作用,也有實用價值,她們運送重物主要靠肩背,這時披肩可以起到保護背部的作用。由於受漢族的影響,男子服飾與漢族的基本相同。婦女服裝,除個別地方仍保持穿裙的習俗外已改穿長褲,但整個服飾,仍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她們身穿大褂,外加坎肩,着長褲,腰繫多褶圍裙,在勞動或出門時再披上羊皮披肩。披肩製作的非常精巧,在肩部綴有兩個大圓布圈,背上並排釘着七個小圓布圈,較為通常的説法是代表“七顆星星”。
據説圓布圈上用絲線所繡的是精美的星圖,垂穗表示星星的光芒。傳説上古一位勤勞能幹、聰明美麗的納西姑娘英古與旱魔搏鬥,奮戰了九天,最後累倒身亡,白沙三多神為了表彰英古姑娘的勇敢行為,把雪精龍制服旱魔吞下的七個冷太陽捏成七個圓星星,鑲在英古的頂衫上,以後納西姑娘模仿英古,將七星圖案釘在披肩上,象徵披星戴月,勤勞勇敢。還有一種説法認為納西族自古將青蛙視為智慧之神,能解人危難,因此那些圓形圖案代表青蛙的眼睛,是一種青蛙圖騰崇拜的歷史遺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