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峨鎮

鎖定
東峨鎮位於雲南省玉溪市元江縣西北部,南北長約30千米,東西寬約25千米,總土地面積204.71平方千米。北緯23度36分至46分,東經101度41分至56分之間,地處東峨壩和曼來壩兩個小山谷盆地內,及其邊沿坡上的高山向西直插三面被新平縣地界環繞的大松山山區,地圖平面形似昂首睡卧的海豹。東連澧江鎮,西與新平縣建興鄉接壤,北與漠沙鎮毗連,南面背靠石老爺和老窩底兩山,緊臨羊岔街鄉,面朝青龍鎮的脊背山,以元江(江)為界。 [1] 
中文名
東峨鎮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雲南省
地理位置
河谷地區
面    積
204.71 km²
人口數量
15186人(2006年末)

東峨鎮基本概況

東峨鎮全區地形複雜,氣候差異大,為典型的立體氣候,山上部為高寒山區,最高居民點海拔2135米,年平均氣温12℃,1月平均氣温5℃,7月平均氣温16℃,年降水量1,600毫米,霜期多在11月至翌年2月份之間,長達70天以上,氣候寒冷。但土地濕潤,適於種植小麥、蕎子、蘿蔔等耐寒作物。有寬廣的草場,適於飼養山羊、綿羊和蜜蜂。氣温在0℃左右時,常出現凍死牛羊的現象,並影響農作物成長。
河谷地區,海拔驟然減至417至900米。平均氣温23℃,1月平均氣温 15℃,7月平均氣温28℃,最高氣温41℃。除個別年成外,屬終年無霜。年降水量750至900毫米,5-10月份為雨季。氣候炎熱,地勢低凹,農田依賴山頭水流灌溉,適於種植雙季稻,甘蔗和冬早蔬菜等熱帶作物,成長快,產量高,收入大,本區80%以上的經濟收入即來自這一類地區。一般山區的情況,界於高寒山區與河谷區之間,其經濟特點主要是山地作物多,稻穀種植為單季稻,河谷區和山區(包括高寒山區)的總土地面積各佔一半。居民點和耕地多集中在河谷區,次為山區,再次為高寒山區。境內最高的山是石老爺山,海拔2238公尺,位於區公所駐地的西南部。其它尚有大松山,那哈山等,海拔僅次於石老爺山。最長的河是磨房河,發源於北石巖山老箐一帶,長55公里,經銀盤山和新光鄉進入新平縣曼線壩,匯入元江(江),屬長年河。其它還有板橋河,養馬河均流入元江(江)。南溪河自羊岔街區流經本區進入大水平區匯入元江(江),為受益最大的河流。森林均分佈在山區的大松山和石老爺山一帶,有針葉林23平方公里,硬闊葉林19平方公里,混交林1.5平方公里。全鎮總耕地面積25888畝(其中田3266畝,地22622畝),人均耕地面積1.7畝;複種指數120%。鎮政府所在地石頭寨,距縣城27千米。全鎮共轄東峨、曼萊、農場田、大田房、新光、紅旗6個村委會、81個村民小組、73個自然村。2006年末,全鎮總人口15186人,其中男7765人,女7421人;農業人口14424人,非農業人口762人;少數民族(傣族、彝族、哈尼族為主)人口8150人,佔總人口的53.67%;農村勞動力9083人,其中從事第二、三產業的652人,佔總勞動力的7.2%。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5‰;人口密度為71人/平方千米。

東峨鎮歷史沿革

東峨鎮解放前屬武山鎮,解放初期屬第二區,1961年劃出曼線鄉歸新平縣,1958年將武山、魚塘、東峨、曼來等鄉劃歸紅光農場代管,1962年從農場劃出武山、魚塘兩鄉並謂整為武山、板橋、紅旗三個小公社,仍歸第二區轄,東峨、曼來繼續由農場代管。1978年至1980年先後將上述原來四個鄉的範圍從羊岔街公社和紅光農場劃出,進一步調整為東峨、曼來、農場田、大田房、新光、紅旗等六個大隊成立東峨公社,1983年恢復區,1999年11月撤鄉建鎮。

東峨鎮基礎建設

東峨鎮 東峨鎮
全鎮農田主要靠河流灌溉,水利設施有和平子水庫,蓄水240萬立方米,磨房河水庫,蓄水1,400萬立方米,街子河水庫,蓄水量1194萬立方米。全鎮水力資源比較豐富,現有小水電站11座,裝機容量209瓩,還有較大的潛在力可以利用。為了加快基礎設施建設,2006年,投資704萬元,完成灌溉溝渠60.9千米,機耕路6.45公里的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組織實施工作;全鎮共有溝渠112條,水利化程度78%。完成了黃豆地、舊衙門、上卡塔、峨嘎等9個整村推進扶貧項目工程,改善了羣眾生產生活條件;完成了大地田和板橋等13個村民小組人畜飲水建設;全鎮新建“三位一體”沼氣池3463口,極大的方便了羣眾生活和畜牧業發展;實施6個村委會31個村民小組西部農村電網改造項目。修復和新修了6個村委會9條蔗區、煙區公路;東峨客運站竣工驗收。繼續加大小集鎮建設和管理綠化、美化、淨化、亮化等配套工程建設,為全鎮人民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移動電話信號覆蓋率進一步提高,農户固定電話數量達1527部,有線電視覆蓋率35%,電視信號覆蓋率100%。全鎮共有2840户農户擁有電視機,有56個村民小組能收看到8套以上電視節目,極大的豐富了羣眾的文化生活。

東峨鎮農村建設

東峨鎮 東峨鎮
農場田村委會紅星林村民小組市、縣、鎮的新農村示範點,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鎮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建設要求,立足實際,解放思想,大膽創新,勇於實踐,依靠自身優勢,做大做強林果業,走出了一條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林果產業,強化科技措施,提高經濟效益,推動新農村建設的新路子。
結合實際調結構。紅星林位於元江縣城北部,距縣城22公里。全村共有46户178人,耕地面積920畝,處在山壩結合處,幹部在認真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結合紅星林農田水利條件差,95%耕地是坡地,具有豐富的熱區資源優勢的實際,提出了“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林果產業”的發展思路。1985年,紅星林抓住縣委、縣政府大力扶持林果業的機遇,開始在山地上試種芒果,邁出了林果種植第一步。芒果種植獲得成功後,1993年,紅星林充分發揮當地氣候資源優勢,大膽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先後從紅光農場以每棵12元的高價購進優質荔枝苗以及山華李等熱帶水果試種。由於市場緊俏,上市後的荔枝和山華李價格可觀,紅星林依靠水果收入走上了致富路,成為遠近聞名的水果村。2006年,紅星林林果面積達870畝,佔總耕地面積的95%,佔全村土地面積的85.3%,其中:荔枝250畝,三華李240畝,芒果210畝,其他水果面積270畝,年產水果750噸,户均水果收入2.6萬元,昔日的荒山變成了果園,紅星林發展林果經濟初見成效。
東峨鎮 東峨鎮
狠抓科技提效益。2000年以來,紅星林先後實施了縣級科技示範村、雲南省科技生態經濟示範村和元江縣科普富民示範村等示範項目,共舉辦各類實用技術培訓14期共860人次,有32個村民拿到了“綠色證書”和“農函大”畢業證,全村80%以上的勞動力都能熟練掌握果樹的病蟲害防治和嫁接技術,提高羣眾科技素質。果農把科技運用到生產中,對原有400畝老品種芒果園進行高頭換種改造,換接“水英達”、“紅象牙”240畝,調優了品種;採取間套種等多種栽培方法,引進早熟優質荔枝品種“三月紅”種植250畝;引進優質“山華李”種植260畝;種植市場緊缺的早熟龍眼及其他林果170畝,科技為紅星林林果業的提質增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水果的優質品種比重從29.8%提高到70.2%,水果的質量提高了,水果的價格比其它村的水果價格要高10%左右,果農品嚐科技帶來的甜頭。
做好服務促發展。紅星林把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做好銷售服務工作當做是林果產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前提。一是加強環境治理。針對人無廁、畜無廄,豬、雞、牛、羊放養的陳規陋習,投資3.04萬元建蓋了“三位一體”沼氣池38口,實現了全村沼氣化;投資3萬元建蓋了一間鋼混結構的公廁,進一步改善了衞生條件。二是完善道路建設。投資8萬元鋪設了從村莊到公路主幹道1.5公里水泥路面,解決了紅星林長期以來交通不便造成農產品滯銷、物流不暢的問題;投資5萬元建設了溝路配套的1190米的連户巷道,對亂佔公共場所、影響正常生產和生活秩序的行為作了清理整治,在巷道兩側砌了花台,進行了美化、綠化,綠化面積達595平方米;投資5萬元建成長980米、寬1.2米的村莊果園道路,方便了果農和遊客。三是逐步改善水利設施。投資15萬元建設了2040米3英寸倒虹吸管和130立方米的蓄水池,解決了紅星林人畜飲水和果園灌溉的問題。四是做好銷售服務工作。新成立的熱帶水果專業合作社積極與四川、昆明的客商聯繫,加強與他們的銷售信息溝通,在水果還未成熟時,3户外地客商與果農簽定了600噸三華李的銷售定單,並籌集資金5萬元解決水果收購客商的食宿和收購場地的問題,全面做好水果銷售的服務工作,水果銷售難的問題得到了解決。
2006年,紅星林實現經濟總收入177.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864元。有41户農户建蓋了鋼混樓房,佔全村總户數的89%;全村共安裝座機電話31部,有移動電話15部;有20户購置了摩托車;冰箱、彩電、電扇等日用電器普及全村;適齡兒童入學率、在校學生鞏固率、青壯年非文盲率分別達100%。先後被省、市、縣授予“文明村”、先進黨支部、全省100個“巾幗科技致富示範村”等稱號,紅星林已經成為一個果園式的新農村。

東峨鎮經濟狀況

東峨鎮 東峨鎮
2006年,全鎮農村社會總產值(現價)12020萬元;工農業總產值(現價)10140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740萬元,農業總產值9407萬元;地方財政收入229萬元,財政支出288萬元;社會商品零售總額2500萬元;集貿市場成交額2100萬元;年末各類存款餘額7200萬元,人均存款4700元;農民人均佔有糧食234千克,農村經濟總收入985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847元。主要農產品及農副產品產量:糧食365萬千克,甘蔗120000噸,烤煙67.25噸,甘蔗120000噸,蔬菜1840噸,油料10.3噸,水果4261.9噸,水產品24.6噸。大牲畜存欄2296頭,出欄菜牛1465頭,牛肉產量160.9噸,生豬存欄11834頭,出欄肥豬11853頭,豬肉產量959.4噸;山(綿)羊存欄2768只,出欄菜羊1885只,羊肉產量46.1噸;禽肉產量699.86噸,禽蛋產量493.93噸。全鎮共有鄉鎮企業820個,其中:私營3個,個體817個;從業人員1630人;營業總收入3600萬元;實現利税總額530萬元。主要工業產品及產量:紅磚850萬塊、礦泉水2200噸。

東峨鎮文化教育

現在,東峨鎮小學有167名教職工,6個村完小、8個教學點,78個教學班共計1944名學生,入學率達100%,鞏固率100%。全鎮小學校舍建築面積16221平方米,全部為鋼混結構。中學現有教職工81人,18個教學班共計938名學生,入學率達100%。全鎮有文化站一所,藏書3500冊,其中年內投入2000餘元新增圖書100冊。年內總流量達1500人次。全年開展羣眾文化活動25場次共計5200人次。全年參加體育活動人次達10000人次。

東峨鎮招商引資

東峨鎮具有豐富的甘蔗葉、玉米等飼料資源,具有發展畜牧業的優勢。同時,東峨鎮有水果種植面積近萬畝,且水、電、路方便,具有發展水果加工業的條件。全鎮水力資源比較豐富,還有較大的潛在力可以利用。

東峨鎮發展目標

東峨鎮 東峨鎮
東峨鎮重點發展種植業。一是鞏固提升甘蔗產業。繼續實施“兩推廣兩提高一完善”措施,強化對蔗農的科技培訓,提高科技措施到位率和管理水平。同時要遵循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正確處理好發展甘蔗生產與保護生態環境的關係,嚴格執行糖料甘蔗生產規劃,優化區域佈局,使甘蔗種植逐步向適宜區集中。力爭到2010年總產量突破20萬噸,爭取東峨糖廠開榨。二是做優做特做大林果產業。發展立體果業。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且商品率高的東峨水果品牌,以點帶面,推動全鎮林果產業的發展。到2010年,力爭林果產值達500萬元。三是穩固山區烤煙生產。在保持現有700畝面積的基礎上,強化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突出病蟲害防治、平衡施肥、成熟採烤和科學烘烤等重點環節,確保按合同完成縣下達的任務。四是繼續重視糧食生產,構建“糧食作物——經濟作物”二元種植結構。引導農民提高輪作意識,挖掘山區、半山區和熱區資源,注重秋冬、春冬閒置田地利用,引進水稻、玉米等優良品種,提高複種指數、單產和總產,促進糧食生產由數量低質型向優質效益型轉變。五是培植蔬菜產業。在曼萊、東峨、大田房研究和發展生態型蔬菜,重點推廣菜豌豆、菜辣、苦瓜等種植,提高複種指數,增加農民收入,力爭2010年初步形成我鎮蔬菜品牌和繼續發展蔬菜產業的良好氛圍。
做強做活畜牧產業。狠抓品種改良、疫病防治、飼養技術培訓等工作,以生豬飼養為重點,認真研究和引進甘蔗葉梢的綜合利用,發展肉牛養殖和氨化養殖;創新生產經營方式,鼓勵和扶持規模化養殖,走大户帶羣體、連千家的路子。提高畜禽出欄率和商品率,年遞增產值5%,力爭到2010年畜牧業產值達2400萬元,人均畜牧業純收入700元以上。培植加工業。除金珂糖業公司外,沒有加工業強力支撐,是我鎮經濟不發達的主要原因。要加快鎮域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核心在加工業,潛力在加工業,出路也在加工業。因此,今後五年,我們必須把發展加工業作為加快東峨經濟發展的一件頭等大事來抓。在糖蔗加工業上,重點是通過提高甘蔗產量爭取東峨糖廠開榨;在礦業加工、水電開發上,重點是與縣有關部門配合,探測可開發資源,藉助外力實施開發;要依託東峨鎮熱區自然資源優勢,通過招商引資,積極發展林果、蔬菜等加工,促進加工業的新發展。探索發展旅遊業。利用鎮內山壩氣候結合、地形多變、民族文化資源多的特點,逐步把旅遊業培育成新的產業。着力抓好紅星林科技生態經濟示範村、曼烈民族團結示範村、曼旦野生稻植物園、彩色石膏林等旅遊景點的基礎設施建設,開發休閒旅遊和生態農業觀光。積極動員和鼓勵少數民族羣眾在重大節日慶典活動中穿少數民族服裝,充分展示東峨鎮民族文化、民族特色。爭取到2010年該鎮的旅遊業有新的發展。

東峨鎮民風民俗

世代居住在元江河谷平壩地區的傣族,是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民族,據出土文物及歷史文獻記載,傣族的先民是最早栽培稻穀,種植棉花和使用耕牛的民族之一。高寨的黑傣一直保持着傳統的紡織工藝,織綿工藝,用以制用精美的服飾和給自己的傢俱披上精美的盛裝。
紡織工藝經過祖輩的相傳,一直傳到了今天仍保持着原有的風俗。其中的工藝流程是有,加工棉花|,紡線,加固。把棉花紡成線圈、織布、染布,把織好的布放進水中加入染料,再加點牛皮膠,然後攪拌,用沸水蒸煮,取出後,用木板拍打一,把牛皮膠和染料滲透進入,加固、使以後不易掉色,然後清洗,曬乾,就可以用以製作精美的服飾和傢俱盛裝了。
高寨的黑傣不但是個勤勞的民族,同時也是一個心靈手巧的民族,她們還是織錦的能手,傣錦的圖案紋飾分象生性圖案和幾何形圖案兩類,所表現的內容象生圖案有動物、植物和人物、建築等;凡何形圖案是通過直線、曲線、波折線的交叉、重合、疏密組成。這兩種圖案多數為並用,在構圖上也講究主次疏密得當,並充分利用點、線、面多變手法使圖案具有韻律節奏美。傣錦的色彩多以紅黑、紅金、棕黑、紅綠、黃藍等色相配合。具有南國傣鄉特有的熱烈淳厚的藝術格件。高寨的黑傣是勤勞善良和心靈手巧的民族,是一個愛美的民族,她們自己親手製作的民族服飾把她們愛美的心靈表露無遺,黑傣的傳統服飾多是自制的土布、絲線紡織,以浸染的藍色、黑色面料來縫製,面料上多織有方塊、八角、龍、鳳、花、鳥、蛇紋圖案的暗花以及豔麗的織錦。縫製時用豔麗的緞面料各種顏色來搭配,在用細光泡,叮噹作響的芝麻鈴,串綴的五彩繽紛的纓穗來裝飾,做出的服飾鮮豔奪目,高貴華麗.服飾主要有:包頭:包頭又分為兩種,未婚包頭和已婚包頭,未婚包頭包頭上有銀泡,兩邊有兩片耳片,耳片上繡有精美的刺繡。衣服:分為內衣和外衣,內衣一般不刺繡。成旗袍結構,外衣較內衣更為華麗和大方,衣服的每個邊都有花邊,背後一般為全黑色,裙子:邊上都刺有精美的刺繡,一般要做得比較得體和大方。綁腿:成梯形狀,朝外的一面刺有刺繡,邊上有花邊條紋,在四個角上分別連一條線用來系綁腿。傣族服飾有老人、少女、小孩穿着上的區別,如老年人,中年人穿着上很樸素,不配戴叮噹作響的首飾;如衣服、頭型沒有五顏六色的綵帶;耳條不釘有銀光泡。少女服飾比較亮麗,穿着時配戴銀耳環、銀手鐲、鏤花銀戒指,十指全部戴,銀腰花,銀裝飾條,臀圍巾,花秧籮。打扮得越美越好,銀飾品戴的越多代表很富有。小孩穿着一般不戴銀飾,不戴大包頭,頭型簡單包起而已。老、中、少、幼看穿戴的服飾就能區分知曉。黑傣女子喜戴、銀手鐲和銀戒指。黑傣民族服飾的文化內涵豐富以及款式和色彩的個性,使其在眾多的傣族支系中佔有顯著地位,逐漸為世人知曉。
高寨黑傣是民族風情較為厚重的民族,具有濃厚的民族文化傳統,高寨的黑傣以糯米和大米為主食。大米和糯米都用甑子蒸熟,高寨的黑傣有許多自制的糕點及風味食品,都是米制品。麻脆耙耙,麻脆耙耙是傣族特有食品,主要原料是糯米,麻脆藥、食糖。食法主要有兩種,很簡便的一種是把麻脆耙把放在文火上烤,使其發泡變黃即可食用;另一種是放在油鍋中文火慢慢炸泡,炸至金黃,撈起瀝油,趁熱撒少些精鹽(也有的不撒鹽),即可食用。傣家的麻脆耙耙,香脆可口,被視為幸福吉祥的珍品,除自用外,多用於饋贈親朋和賓客。米花也是傣家是一種色、香、味俱佳的美食品。米花的味道十分香酥,油而不膩,甜味適中。米花的加工程序大致是:選擇上好齊扎的糯米,切忌飯米混雜,用清水浸泡數小時,然後蒸熟加少量食糖(不可多放),拌勻,趁熱用勺、筷輕輕地把糖糯米飯舀至答箕中,攤成圓形薄片,曬乾備用。食用時一把乾透的米花餅放入油鍋中文火慢慢炸泡、炸黃,撈起瀝油便可食用。油炸耙耙也是高寨傣族的重要食品,它既是點心,又是餐飲的主要食品之一。油炸耙耙可分甜味和鹹味兩種,主要是餡料的不同。甜餡主要料是砂糖,有的也加一點香芝麻,鹹類主料是鮮豬肉、火腿、臘肉、姜、葱、鹽等。油炸把把的製作,首先是把糯米洗淨浸水泡透,碾磨成麪粉備用,製作時,用清水把麪粉合成麪糰,水份要適度,為了使把耙炸得香脆,有的還在裏面加一些麻脆藥,近年來也有的加適量發粉,揉排成耙耙,填入餡子,再包揉成團,擀成塊狀,放入油鍋中煎炸,油温要求適中,火力宜過猛,也不宜太低,務使粑粑在鍋中滾得起來為妙,同時,還要經常地翻動粑粑,使之上下兩面煎炸均勻,炸至金黃色撈出瀝油即可食用,這種油炸粑粑吃起來,香甜可口,鹹味的更是香味四溢,是一種上好的風味食品,多用於招待賓客,也用作饋贈親朋。
竜粑是傣族人民獨創的一種美食品,以其獨特的製作工藝和風味而鶴立雞羣。傣族製作“竜粑”,選擇上好的香糯米,用清水淘洗乾淨,浸泡三小時左右,濾幹水份,或水磨,或碓舂,經羅篩篩過,以保證竜粑細膩,分別拌以花生、豆類、製鹽,即可做成鹹味竜粑;糯米粉拌入食糖,便可做成甜味竜粑。從果園中採回香蕉葉,清水洗淨,揩乾水份,擦上熟豬油(防止粘葉),把拌好佐料的糯米粉舀在蕉葉上,包成一個個長方塊,用棕葉繩拴好,放到鍋裏蒸熟,便可食用。這樣加工製成的竜粑,細嫩柔軟,香甜可口。漢民族把這種竜粑稱讚為傣族的年糕。就其味道,還比漢族的年糕細膩,品種更加豐富,口感更好。
高寨傣族的菜譜豐富多彩,別有風味,其中綠色食品也成為主要菜餚如;攀枝花、棠梨花、白樹花、染黃飯花、金雀花、盤藤花、中筋花,還有芭蕉花、水蕨菜、甜蕨菜、彎根等。用水煮一煮,放適量油、鹽、辣椒等即可炒食。這些山花野菜色鮮味美,食法多樣,許多品種已變成商品進入城鎮,倍受喜愛,成為賓館飯店的美味佳餚,供不應求。傣家獨特食品還有幹黃鱔,油炸泡皮,酸筍煮雞、粉蒸鵝等,數不勝數。
傣家男女是平等的。青年男女的戀愛方式完全自由,無包辦婚姻,即使有媒人提親也必須是本人同意方能結婚。傳統的家庭婚姻,從妻居和從夫居兩種並存。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觀念的轉變,現在已基本沒有從妻居這一形式。實行的是一夫一妻制,婚後家庭經濟共同管理,有的是婦女掌管。
黑傣婚前戀愛自由,歷經:“串寨”擇偶;照電筒約會;情歌對唱定情;託媒提親;雙方父母“聯萬勞”交換酒杯喝酒議婚,方能結婚。婚宴通常分作兩天進行。第一天,婚宴設在女方家。當天,男方家的人挑着剖洗乾淨的豬、雞、鴨各一對,蔬菜、米酒各兩挑,連同新娘使用的衣服和銀飾,偕伴郎、伴娘若干人,由男、女媒人引路,前往女方家送禮,並參加婚宴。至女家,男家的人須協助女家做飯菜。婚宴開始,男女雙方親屬相互認親。此時,新娘和伴娘不露面,躲藏起來,故意讓媒人和接親的伴娘尋找,藉以此拖延時間,以示對村寨及父母的眷念之情。與此同時,伴郎們期間為新娘家挑水,水缸不滿,新娘不能接走,伴郎挑水並非易事,沿途常遇村中小夥子們逗趣,他們往水桶內丟土塊或樹葉,故意弄髒清水。因此任憑伴郎們反覆挑水,終難使清水挑進新娘家門。最後,伴郎們只好脱下潔淨的衣服矇住水桶,經過百般努力,才把新娘家的水缸挑滿。此時,新娘家方肯搬出嫁妝,為新娘送行。
新娘行至新郎家門,長者要用刺把在新娘身邊揮舞幾下,以示跟隨身後的鬼魂己被趕走。接着,用紅、綠線製成線圈讓新郎、新娘套三次,以示夫妻婚後的生活恩愛美滿。後面舉行的“澆水”和吃“連心飯”等儀式,新娘進入洞房,由伴娘相伴過夜。第二天,婚宴設在男家,新郎偕伴郎迎接岳父母及雙方的親戚來男家認親。新娘在夫家只住三、五日即回孃家長住,僅在年節和生產季節由夫家接回,直至第一個孩子出生後才改住夫家。
高寨的傣族信仰原始的宗教崇拜,相信萬物有靈,他們信鬼神,崇拜的對象主要有天神、地神、龍樹神和祖先神靈。天旱無雨,他們就獻祭天神,求天神降雨;莊稼多災,他們就獻祭龍樹神,求龍樹神消災免難,讓村寨康泰吉祥;逢年過節獻祭祖先,求祖先保佑家人和睦相親,多福多祿。這些宗教活動主要由村中寨主來主持。
黑傣相信人間有各種鬼神,相信天地人間都由神靈主宰着,給人類降下吉凶禍福。為了取悦於有超自然力量的神靈,祈求保護和賜給人們幸福安康,一年四季要舉行眾多的祭祀儀式。如農耕稻作祭祀等。他們驅鬼的辦法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殺雞宰鴨獻祭,求鬼寬恕,不要再纏人害人;有的在門頭上掛楊柳枝、扁金剛刺嚇鬼,讓鬼不敢進家;有的用五指蘸石灰水按在門上嚇鬼等等。
高寨黑傣的傳統民居建築主要是傣家的土掌房,土掌房可分為正房、耳房、大門等主要結構,正房共兩層,土木結構,頂用泥土密封,土箕牆。第一層,根據不同地點,分不同的間數。一般常見的三至四間,左邊第一間又分兩間,一間是卧室,另一間上二樓的木製樓梯。正堂正上方靠牆處設一供卓,在左邊古時放着已故老人的木製牌位,現在由相片替代,除此之外其它空間為客廳和餐廳。正房一層一般進深6米,寬4米,高3米,正方的卧室一般由土箕或木板相隔。正房的第二層的高度一般低於第一層,約為2. 5米,二層樓梯口,左側第一間是卧室,中間兩間是用於存儲糧食,以及堆放各種生活生產用品,第四間是織布刺繡的工藝間。上下兩層都有窗户。耳房的結構於正房相似,耳房有二層,耳房的地基低於正房的一層,耳房的第二層和正房的一層相平行。耳房一層主要用於牛圈、豬圈和堆柴等雜物。耳房二層左側第一間廚房,右邊第一間設有一張牀,客人來時接待用。四周牆上都放窗户。黑傣的房屋大門一般朝東方向,有的在正房的右側,有的安在耳房的右側,沒有明確規定。傣家要建新房一般要先準備好建築要用的土箕、木材、石頭等主要建築用材,一般在冬季與春季之間備料,俗稱十冬臘月備料。傣族建蓋房子一般在冬季,首先要擇向,選擇地基,以後背靠山為佳,確定房屋的基本方位後,選擇吉日,一般在屬(羊、雞、兔、豬、蛇、牛)為吉利日子,就請建築房屋的工匠開始破土動工。第一天挖基溝,第二天下石腳,第三天安大門。安大門要選日子,一般屬龍、兔、牛、蛇、羊為吉利日,但家中男主人的生日不能和吉利日相沖,不吉利的日子還有臘月屬豬,“天火”、“地火”日也不利安大門。安大門的這天要殺一隻公雞一隻母雞,祭獻給上地神,把好的請進去,不好的趕出去,最後把馬掌丁在門頭上,意思是這裏從此以後就是我家了,一家人象馬一樣,勤奮耕作,和睦相處。新房建好後,傣家人入住新房,會選擇一個吉利的日子,邀請村裏年紀大的長者和親朋好友,一切到家中來作客。親朋好友則帶雞、錢、大米等前來賀新房。
高寨的黑傣保留了很多傳統的民間風俗習慣,祭龍就是其中最為隆重的,現在成為村子裏的重要集體活動,這項活動裏由村裏的寨主主持,在那一天村民們制定村規民約,祈求神靈保護村子平安,五穀豐登,獲得豐收,並同時也是村民選舉村子裏的寨主的日子。
高寨的祭龍每三年輪迴一次,分小祭,中祭,大祭。小祭,是第一年的祭龍,祭龍樹,在農曆二月,在這一天村子裏所有的人不準外出,不準做農活,男男女女穿上漂亮的民族服飾,未開始祭龍前也不準到龍神樹旁邊,在自家吃過早飯後,各家的男子在中午以後主動到村頭集中,每家出一隻豬腳和一些食物,然後派人去請寨主主持祭龍儀式,在寨主的主持下,村子裏的所有男性共同祭拜龍樹,祈求神靈保佑村子平安,祈求來年五穀豐登,獲得豐收,然後在龍樹下吃下午飯。中祭,是第二年祭土地老爺,在農曆二月屬牛舉行,在寨主的主持安排下,殺一隻雞,共同祭土地老爺,祈求保佑村子平安,
大祭,在第三年的農曆四月第一個屬虎的日子,祭兩天,祭土地老爺,在寨主的主持安排下,殺一隻雞,共同祭土地老爺,祈求保佑村子平安,在第一天村子裏所有的人不準外出,不準做農活,男男女女穿上漂亮的民族服飾,未開始祭龍前也不準到龍神樹旁邊,在自家吃過早飯後,各家的男子在主動到村頭集中,然後派人去請寨主主持祭龍儀式,在寨主的主持下由他的四個肋手做準備,大祭龍樹,需殺一頭花牛,一隻雞,還要一匹馬用來請神,到村口抬着戰旗,敲起鋩鼓,放着鞭炮去接龍神,把龍神接回來後,在龍樹下祭拜龍樹,祈求神靈,保佑村子平安,來年豐收,並選舉下一任寨主,制定村規民約。傳説在村子的大門口,打幾個木樁,並埋一把剪刀在那裏可以避邪,防止妖魔怪邪進入村子,危害村裏的人和牲畜。在祭大龍時,到村口去祭龍神時如果龍神到了則去接龍神的馬的毛會大案要案抖起來,如果龍神不高興則馬會出汗。
黑傣雙聲部民歌曲調單純質樸,結構較為自由靈活。在聲部的橫向流動與縱向結合以及節拍、節奏、調式、曲式、襯詞、伴奏等方面,都仍有一些鮮明的特色。黑傣雙聲部民歌是一種由男女兩個大致相同的聲部以錯位疊唱或重唱的方式組合而成的多聲部民歌,男女兩個聲部的旋律基本是一致的,曲調與唱詞間結合得十分密切,正詞和襯詞所採用的音調各具特點。黑傣雙聲部民歌在聲部的結合上有一些獨特而有趣的現象。其一:男聲部一般居於“開路引向”的主導地位。女聲部則處於“順藤摸瓜”的從屬地位。其二:男女兩個聲部沒有同時同步演唱同一唱詞的情況。黑傣雙聲部民歌的結構較為靈活、自由、曲調的長短取決於唱詞。黑傣雙聲部民歌主要以三絃彈唱為伴奏,在黑傣雙聲部民歌的傳播演變,其中所包含的內容主要與婚姻情愛的有重要關係。就其歌詞而言,可大體分為兩類:一類為傳統調子,一類為即興調子。傳統調子係指那些從古流傳至今,具有相對固定的唱詞的調子;即興調子係指歌手在演唱過程中因時、因地、因人或觸景生情即興編唱的調子。
在即興演唱的內容中,男女雙方所唱的一般是讚美對方,如:村寨如何美,家中如何富,人才如何美等。反過來又唱一些自謙之辭,比如:“我們村不好,日子不好過;我人長得醜,嘴巴生得笨;來到你們村,再也不走了”。然而對唱中往往還會轉入譏諷對方,甚至互相挖苦或者唱挑逗和調情的“崇活”。與此同時,另一方在一旦聽到這種唱詞,當即予以回擊,這樣,對唱成了一種激烈的對抗。這時,非要唱得對方“理窮詞盡”認輸為止。有時,由於兩方勢均力敵,對唱會持續
黑傣雙聲部民歌是一種由男女二人同時演唱的一種情歌類型,它是我國目前所發現的傣族的多聲部民歌。與其它民族的同類現象比較,無論是其內容,還是從演唱方式及其相關的習俗來看,都具有自己的風格。
黑傣雙聲部民歌主要集中在春節、六月二十四(小年)、五月端午等幾個主要節日演唱。野外演唱則是男女歌手在趕集,串親戚或外出勞動時路遇;有時是兩人情篤,雙方選擇到僻靜的樹叢中進行對唱,聽唱內容不為外人知道。
黑傣雙聲部民歌的演唱有有一些禁忌。一般説來,親戚、上下輩之間不能搭擋對唱;喪葬時不能唱;有長輩在場多半隻能唱傳統內容或嚴肅的內容,不能唱那些互相逃逗的“崇話”,內容也不能太出格,對唱前後,不能隨便打聽對方情況,如姓名、婚配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