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山魁夷

鎖定
東山魁夷(1908~1999)(ひがしやま かいい Kaii Higashiyama) 日本風景畫家、散文家。1908年7月生於橫濱。原名新吉,畫號魁夷。1931年畢業於東京美術學校。1933年留學德國,在柏林大學哲學系攻讀美術史。其早年繪畫作品《冬日三樂章》《光昏》分別獲得1939年第一回日本畫院展一等獎和1956年日本藝術院獎。1969年獲文化勳章和每日藝術大獎。1999年5月6日逝世。
中文名
東山魁夷
外文名
ひがしやま かいい
別    名
新吉
國    籍
日本
出生日期
1908.7.8(明治41年)
逝世日期
1999.5.6(平成11年)
畢業院校
東京美術學校
柏林洪堡大學
職    業
散文家、畫家
主要成就
文化勳章
每日藝術大獎
日本藝術院獎
日本畫院展一等獎
出生地
橫濱
代表作品
《聽泉》
《一片樹葉》
《唐招提寺壁畫》

東山魁夷人物簡介

東山魁夷 東山魁夷
日本風景畫家、散文家。曾留學德國,旅行北歐多次訪問中國時。其風景畫以西方寫實的眼光捕捉日本情調之美。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聽泉》《和風景的對話》《探求日本的美》等。著有《東山魁夷》11卷。《一片樹葉》(節選)被選入蘇教版初中教材。
代表作有《春曉》(由日本政府贈送給毛澤東)、《京洛四季組畫》《唐招提寺壁畫》等。另有文集11卷出版。
東山魁夷的畫
東山魁夷的畫(20張)
他的散文《一片樹葉》成為2002年高考北京卷的現代文閲讀題,分值18分;散文《我們的風景》收錄在人教版9年級上冊、鄂教版9年級上冊的教科書中。隨筆《聽泉》收錄在長春版9年級下語文教科書中。

東山魁夷人物生平

東山魁夷的祖籍是瀨户內海的一個小島。祖父在明治維新前的風急雲湧年代來到江户謀生,父親後來在橫濱作了淦具商。1908年,東山生於橫濱,於神户度過少年。當時隨明治初期的門户開放政策,橫濱和神户已由小漁村暴發為日本最大的兩個海港。雲集的外輪、滿街的洋人、盛開夾竹桃花的歐式白柵庭園……異國之美充滿少年東山的身邊。古街上則瀰漫着濃厚的鄉土氣息,每逢佳節,家家户户張帷幕,掛燈籠,敷毛氈、立屏風,親切的民族情耳濡目染。血統和民族的遺傳、環境和風土的感化,對東山的成長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
中學——最富於幻想的時代來到了。東山愛好本民族的文學,在美術上卻對西方的更感興趣,對於音樂則完全傾倒於西方。中國的美術青年也都有相類似的經歷——對於東方藝術的理解,修養重於直覺。東山偶而也對奈良古佛、障屏繪持有好奇,但激動這個中學生的,還是西方美術。東方畫人傳不能誘惑年輕人,只有像米開朗基羅、羅丹、梵高高更、畢加索等人的傳奇性經歷才是震撼人心的。
東山的家庭環境及社會關係均與藝術無緣,當他成為畫家時,翹首於油畫是理所當然的,對西方的傾倒終生伴隨着他。1926年,他考入東京美術學校時,命運卻將他安排在日本畫系。塞翁失馬,安知非福?當時的日本畫系主要受結城素明和松岡映秋兩教授的影響。結城剛從國外留學歸來,滿腔熱情地大聲疾呼從國際視野引導日本畫的新發發展,松岡則精神百倍地鼓吹從新古典主義立場推進傳統大和繪的技法。東山從這兩位觀念相反的指導者那裏接受到同樣熱誠的教育,心中則另有磁針。
學生時代的東山魁夷 學生時代的東山魁夷
1931年,東山一畢業就打算實現宿願——去歐洲,不是作一般的美術旅行,而是生活幾年。從新古典主義到後印象主義,世界美術的中心在法國,但東山更崇拜意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英雄主義。不過,東山首先選擇的卻是德國,出於對音樂和歌劇的熱愛,他傾心歌德、席勒巴赫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瓦格納、施特勞斯的魅力,更由於那裏是哲學的理性王國,康德、黑格爾,在他也是心儀已久。有人勸説:作為一個日本畫的學生,接觸西方文化,體驗西方生活,不利於自身的發展。在矢代幸雄、結城素明等名教授的堅決支持下,東山賴以成行,從“日出之國”來到日落之地。
歐羅巴大陸上正風靡着形形色色的現代主義流派,東山卻一頭扎進柏林大學哲學系,間或巡遊於各國博物館尋覓西方的古董。西方古典哲學古典美術的薰陶,孕育了他以後創作中的深刻哲理和穩健方法。
戰後,歐美文化再次傾入日本。馬蒂斯、畢加索、布拉克、康定斯基現代派大師的展覽接二連三在東京舉行。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受到西方文化的第二次衝擊。日本藝術家又面臨着一次抉擇,是否再次脱亞入歐?現代文明的發展,使地球變小了,人變大了,人們可以從世界的高度鳥瞰本國藝術的特點。大量引進西方藝術卻產生出乎意料的結果——藝術家的視線重新轉向日本美的傳統。如何趕上世界潮流,使日本畫現代化?這一課題被時代推出。
西方文化對東山的深刻薰陶,使他對戰後的西方潮流並不感到突然。他一次又一次去歐洲,或寫生,或考察,接受古典的、現代的各種流派的洗禮。對於激進的、全新的藝術觀,他不是馬上做出反應,而是通過自己的內心世界、環境和歷史來檢驗。時間飛逝、新陳代謝、新鮮者為何物?對東山來説,更有興趣、更切實的是藝術家本身應如何。深究之,歸結為:日本的美是什麼?為了更全面、更深刻地認識本民族的藝術,或須欲揚先抑,否則欲速而不達。暫時拋開它,專注於研究西方藝術,驀然回首,會驚奇地發現本民族藝術之美,令人銷魂的美。“人目短於自見,故借鏡以觀形。”

東山魁夷人物詳解

東山魁夷 東山魁夷
年少時期在神户度過,是一座靠山的美麗城市。東山魁夷自己覺得在這樣的環境裏生活,就會對大自然產生一種親切感。他與大自然之間,更有一種勝於親切的切身感覺。他生來羸弱,而且從小就看見應該是業報的生活狀態。
他喜歡到神户、須磨的山地裏去。獨自在林木蓊鬱、樹林倒映的地方寫生。但是初中三年級的時候,第一學期剛上一半,他就不得不休學療養,在淡路島的志築小鎮盡頭一件冷清的屋子裏寂寞的度過了兩個多月,一直到暑假。中學時代的這種體驗,對於他的一生都很重要。
到中學高年級,決定今後人生道路的時候,他決心當一名畫家,其原因不僅僅是因為喜歡繪畫,更是這種經歷以後的歸結。魁夷的父親起先堅決反對他當畫家,後來覺得“這孩子體弱多病,算了,就當沒這個兒子似的,由他去吧”。
只憑想像,總以為東山魁夷身材魁梧,體力無窮,不然難以接二連三地駕馭大作巨構。登門謁見之後,才弄清“廬山真面目”,原來是一位身材不過一米六,且是瘦骨伶仃的老人。
誠然,當時的東山魁夷已是耄耋之年,且兩腿行動欠佳,已不可能像青壯年時那樣,經常到深山、海灘、湖區和北海道的森林。但是,他仍然在設法不脱離大自然,特地請園工,把北海道森林中的白樺樹移植到自己住宅的庭園裏。那天,我們見到他畫室外的庭園裏,一片白樺林,鬱鬱葱葱,還有小鳥在林中啼唱。我想,東山魁夷先生面對畫室外的白樺林,是在喚起他以往沐浴在大自然中的豐富生活的感受積累,重新匯合成創作激情。
那天,他正畫着一幅接近完成的《雪景》,清澈的溪流畔,松林覆蓋着白雪,溪邊的近景,是一片帶有銀光閃閃蘆花的蘆葦,正隨風搖曳,彷彿可以聽到蘆葦在風中彼此摩擦的沙沙聲,在寧靜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動的生命,委實是一首優美的彩繪抒情詩。
東山魁夷説:“畫了一輩子的畫,才感到剛剛邁進藝術之門。”我想,東山魁夷先生作為藝術上爐火純青,已有很高聲譽的藝術家,説這樣一句自謙的話,是包容着深刻的內涵的。

東山魁夷藝術風格

東山魁夷畫作 東山魁夷畫作
風景畫以西方寫實的眼光捕捉日本情調之美,善於表現未經現代文明污染的純潔的大自然。他的作品在保持平面性的同時增強空間感,在裝飾性中抒情寓意,格調高雅藴藉,充滿詩情哲理,透着淡淡的傷感。他對藝術理論、音樂有一定造詣,擅長散文。 作為日本的一位著名畫家,東山魁夷的名字對中國的讀者並不陌生。但對東山的文字,中國的讀者卻很少接觸,其實,他的文字成就也是令人矚目的。他的散文集在日本就很受歡迎,據説其散文在日本與川端康成並稱“雙璧”。十四卷本的“東山魁夷的世界”,是他的詩文全集,並根據文字、裝飾的需要配以適當的繪畫作品,你會感到驚詫,一個畫家的藝術品格通過文字即能傳達得惟妙惟肖,真正達到了“詩為心聲、畫為心境”的審美境界,其文字魅力躍然紙上。

東山魁夷中國情緣

東山魁夷曾3次到過中國,撫觸到中國民族精神的美。他到過風景優美的黃山、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和古代東西方文明交流的要道———絲綢之路。這3次中國之行,使他走進了中國水墨畫的世界。他的以中國風景為對象所作的畫,幾乎都是採用水墨。看來他對中國是有很深的情誼的,中國民族審美傳統深深地浸潤了他的心。因此,他雖是作家中的業餘畫家,卻是一個正宗的日本繪畫大師。他的畫自成一格,獨特的創作之路,創造了他繪畫的輝煌。

東山魁夷東山魁夷的話

我的活着,與野草一樣,也與路旁的小石一樣。(注:東山魁夷:《風景開光》)
準確地説,我,與其説是生存,不如説是被生存,被作為日本畫家,被作為風景畫家。這種外力應稱什麼呢?我也不知道……(注:東山魁夷:《風景開光》)
有對人的感動,也就不會有對自然的感動。(注:東山魁夷:《願作為自然的遊子而活着》)
我是為人的靈魂而作畫。(注:東山魁夷:《願作為自然的遊子而活着》)
温潤的島國環境,培育了日本人親近自然、愛戀人生的温柔細膩的情感。在感覺的洗練方面,別國無可倫比。(注:東山魁夷:《東方和西方》)
我作品中的單純化、形式感,既與傳統性、又與現代感相通。像我這種對時代潮流不敏感的人,就因生活在現代,也自然會受到現代感覺的影響。(注:《東山魁夷·鈴木進對話錄》)

東山魁夷主要成就

東山魁夷歷任日本畫院展審查員、常務理事長、顧問等職。他大膽探索,用西畫技巧和表現手法改進日本畫,使日本畫在保持平面性的同時增強了畫面的空間感。他的風景畫中不出現人物形象,卻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對人生的強烈情感。代表作有《春曉》(由日本政府贈送給毛澤東)《京洛四季組畫》(1968年作)《唐招提寺壁畫》(1975-1981年作)等。另有文集11卷出版。

東山魁夷主要作品

有散文集《聽泉》《和風景的對話》《探求日本的美》等。著有《東山魁夷》11卷。《一片樹葉》(節選)被選入蘇教版初中教材,《聽泉》被選入長春版初中教材。國內出版的東山魁夷散文作品有花山文藝出版社2001年《東山魁夷の世界》系列14本散文集,包括《與風景對話》《聽泉》《我的窗》《探索日本之美》《京洛四季——美之旅》《通往唐招提寺之路》《六隻彩筆》《中國紀行——水墨畫的世界》《德國紀行——馬車啊,慢些走》《奧地利紀行》《北歐紀行》《美與遊歷》《我的留學時代》《旅之環——自傳抄》等。

東山魁夷主要散文

《一片樹葉》《森林·白馬》《冬華》《夕照》《黎明潮湧》《綠色迴音》《永恆的海》《路》《與風景對話》《我遊歷的山河》《美的情愫》《東山魁夷的世界》《聽泉》《中國紀行》《德國紀行》《我的窗》《我的留學時代》《美與遊歷》《六支彩筆》《通往唐招提寺之路》《奧地利紀行》《北歐紀行》《旅之環》等。

東山魁夷作品品讀

《花 月 我》(《一片樹葉》)
東山魁夷 淙流譯 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在京都的圓山公園,我想描繪枝葉低垂的櫻花樹盛開的姿態與春宵的滿月相互呼應、融合的情景。
作畫時,我試着到圓山公園看了看,幸好櫻花開得正盛,春日明媚的陽光預示着今宵將會朗月高照。我在晚飯前的這段時間裏,拜訪了洛北的寂光院三千院,看看時間差不多了,我便回到了京都的街上。
《花 月 我》(《一片樹葉》) 《花 月 我》(《一片樹葉》)
大概在下鴨附近,透過車窗,偶然地朝外一望,在東方的天空上,一輪又圓又大的明月飄浮着出現了。我驚呆了。我本想在圓山的櫻樹前觀賞剛從東山映出的月顏,如果月亮在高空中升起,那就毫無意味了。對於在大原度過的時光,我不由得感到了後悔。
我心情急迫地趕往圓山公園,不敢有絲毫的懈怠。因為這裏離山間已經不遠了,幸運的是還沒有見到月亮的身姿。暮色籠罩下,紺青色的東山成為背景,這一株枝葉低垂的櫻花樹,全身披着淡紅色華麗的盛裝,京都的春天便盡現於此了,並且地上不見一片落花。不久,山頂變得明亮了,月亮露出了容顏,在紫色的夜空中開始靜靜地浮升。此刻花仰望着月,月俯視着花。在這一瞬間,在我的眼中,紙罩蠟燈的燈光、篝火的火焰、人間的紛雜都消失了,只有月和花構成的那一片清麗的天地。
這是一個例子。無論是在什麼場合,能夠與風景偶然相遇,哪怕只有一次,也是值得慶幸的。因為自然和我們共同生存,常常會發生種種變化。以描述生成和衰滅的輪迴這種宿命論的觀點來看,自然和人類是由相同的根聯繫着的。如果花永久地開放,滿月每晚都升入空中,而我也永遠地在大地上生存,那麼,在這些偶然的相遇裏,就不會有如此的感動吧。當我們在大地上短暫地居留之時,如果在心靈深處認為花是美麗的,憐惜彼此的生命,那就一定會感受到偶然相遇的喜悦。把這種偶然相遇視為重要之事的緣由,就是把人生看作一個旅程。不是時光的流逝,而是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東西的流逝。
在所謂無常的宿命論中,產生了我們的一切,現在的我們不就會產生一種與自然共同生存的連帶感嗎?這時,人與自然的溝通就一定能產生愛和美。
《一條路》(節選)
一條道路,在我的心中。
那是夏天早晨的野道。
在觀看青森縣種差海岸的牧場寫生時,我的腦海中浮現出這條道路。
那是在正面的山丘上能看到燈塔的牧場寫生。
我想去掉那柵欄、放牧的馬、燈塔,僅僅只畫道路。從那時起,一條道路的形象就沒有離開我的心。
我曾有過不安:是否畫僅僅為道路的構圖?然而,除了道路之外,我依然再也沒有畫入任何東西。
我不想畫有道路的現實風景,而是畫象徵世界的道路。
因而,並不是畫特定地方的道路,但考慮到各種條件,我想還是依然用種差牧場的道路作為原型來構成最為妥當。
在那個牧場進行寫生還是戰前的事,距今有十幾年了。
但是,那條道路現在還是以原來的樣子存在嗎?
我心裏忐忑不安。也許去了大失所望,也曾想過不拘泥於那條道路。1950年旅行的狀況不太良好,但我的擔心
並不是這件事。
《一條路》 《一條路》
我擔心成為最初原型的現實風景加入完全改變了,那麼在心中好不容易形成的道路形象,不就黯淡了嗎?
即使如此,我無論如何也要去看一下。當時,東北幹線因水害中斷,所以我從奧羽鐵路線迂迴青森到達八户
一到種差海岸的牧場,我發現那條道路已經荒廢,但還像以前那樣通過牧場腹地,平緩地伸向有燈塔的山丘。
“還是來一趟好啊!”我自言自語地站在現場。
在向海傾斜的草地中,這條道路兩側被雜草覆蓋,筆直地緩緩向上,在稍微彎向右邊逐漸從視野消失。
於是,遠方的山丘被作為它延續的一條橫線切斷。
但是,我通過十幾年前寫生在心中喚起的道路,與這條現實的道路仍有相當的距離。
雖然在大的構圖上,山丘和道路的組合恰如其分,但眼前的這條道路由於夏日的蒸烤,土和草都烤焦了。
道路泥土具有的穩重情感、兩側野草和道路界線的微妙趣味,至此喪失殆盡。
對面山丘的地平線原來是舒暢的線條,現在在其頂上露出岩石,大約是十幾年風雨洗刷的結果吧?
我想:戰爭的荒廢痕跡,在這個邊遠地區的牧場道路上也反映出來了。
我喜歡描繪濡露濕潤的牧場。在回憶中,我前往牧場住宿,早晨太陽還沒有出來,就對着這條道路寫生。
回到市川后,我每天早晨到附近河堤道路上散步,注意參考被露水濡濕後草叢和土的色彩。
於是,我正式投入《路》的創作。
道路有兩種情況,有時是回望走來的方向,有時是面對前進的方向。我想描繪由此向前的道路。
面對平緩的上坡時,我們頓時有由此走向彼處的感覺。相反,在看到下坡時又容易產生回望走過的道路的感覺。
在表現這條道路時,我想象為由此前進的道路,但時而又作為走過的道路來看,這一交織着絕望和希望的道路,
既是旅歷的結果,也是重新起步的征途。
它既是通往未來的憧憬之路,也是誘發懷舊的鄉愁之路。然而,從遠方山丘上的天空稍微明亮,遠方的道路再
稍許向右上消失於畫面之外,由此起步的道路感覺便會更加強烈。
將人生比喻為道路是平凡的。松尾芭蕉有一篇不朽的遊記散文《深奧的小路》。在文字,有“深奧的小路的山際”
的文字,它是現實道路的名稱,也意味着奧州地方的小路,但它作為題名,又代表着穿越邊鄙地方小路的旅行者
形象,象徵着芭蕉的人生觀、芭蕉的藝術觀。
我也經常旅行,將旅行感悟成人生、藝術。作為旅行象徵的道路,成為相當鮮明的映像,深深銘刻心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