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山古建築羣

鎖定
東山古建築羣,位於貴州省銅仁市城東隅,南臨錦江,佔地面積約3萬平方米,是明朝至清朝古建築遺存。 [3] 
銅仁東山古建築羣包括周逸羣烈士故居、東山古建築羣、川主宮等。周逸羣烈士故居位於中南門古城內,是中國紅色革命早期領導人周逸羣同志的居所。故居已被列為貴州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集紅色宣傳教學與紅色旅遊一體。東山古建築羣佔地面積約3萬平方米。大致分山頂、西側山坡、南側崖頂三組。川主宮位於銅仁市大江北路中段東側。又稱川主廟、川主祠,是銅仁市現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築。中南門古城區是東山古建築羣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南門古城區東、南、西三面環水,北面靠山,佔地面積約達3.6萬平方米。其遺存多為清代建築。東山古建築羣,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有較高的文化和審美價值。東山古建築羣是銅仁土司文化和紅色文化的見證,反映了銅仁數百年的歷史變遷,為了解南方邊遠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演變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2-3] 
2006年5月,東山古建築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東山古建築羣
地理位置
貴州省銅仁市城東隅
所處時代
明朝至清朝
佔地面積
約 30000 m²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6-730-3-433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東山古建築羣歷史沿革

川主宮
明洪武八年(1375年),始建川主宮,由當時銅仁長官司官員李淵建成。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四川同鄉會曾在川主宮建立“銅仁私立益州中學”。 [2] 
“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川主宮遭受破壞。 [2] 
1997年,川主宮完成修繕。 [2] 
2006年,因管理不善,川主宮遭遇一場大火,毀於一旦,此後幾經修葺,恢復如初。 [2] 
東山寺
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始建東山寺。當地的官員蔡湖在東山山巔上修建“澄江樓”和“川上亭”,並題字“舞雯遐思”。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復修了“雙峯閣”“兼隱庵”,增建了“大觀樓”。之後,當地郡人官紳又先後修建真武觀、文昌閣、奎星閣、武侯祠、大雄寶殿、護國樓、二吳亭等清代古代建築。經過明清兩代的增建擴容,形成現在的東山寺古建築羣。 [2] 
周逸羣烈士故居
清朝道光年間,始建周逸羣烈士故居。 [2] 
1984年、1996年,歷經兩次大規模的修繕周逸羣烈士故居。 [2] 
中南門古城區
明正德年間始建飛山宮。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知府陳以耀重修。清道光年間,毀。清康熙年間,副將賀國賢重建。 [2] 
2014年,銅仁市投入6000萬元保護性維修東山古建築羣。
2016年,東山古建築羣安裝防雷設施。 [4] 

東山古建築羣建築格局

東山古建築羣 東山古建築羣
東山古建築羣包括周逸羣烈士故居、東山古建築羣、川主宮。東山古建築羣位於貴州省銅仁市城東隅,南臨錦江。古建築羣佔地面積約3萬平方米。 [2-3] 

東山古建築羣主要建築

周逸羣烈士故居
周逸羣烈士故居 周逸羣烈士故居
周逸羣烈士故居位於中南門古城內,是中國紅色革命早期領導人周逸羣同志的居所。其祖父始建後院的兩棟樓,分別為住房和書房。左棟為住房,上下各有三間房,共六間平房。整個居室清雅別緻,錯落有致。建築座北朝南,整體呈四合院式白牆青瓦,院內房屋皆為懸山頂單檐式木房,房屋皆是以料石為基,木質穿排結構,雕窗門樓,青瓦翹脊,為典型的黔東民居樣式。大門上懸掛的“周逸羣故居”紅裱金子門匾是徐向前元帥親自題寫。現故居已被列為貴州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集紅色宣傳教學與紅色旅遊一體。故居內恢復以前的場景佈置,並以文、圖、表及實物的展陳形式,展現了周逸羣烈士的一生。 [2] 
東山寺古建築羣
東山寺 東山寺
東山寺古建築羣位於銅仁城東江邊有一平地而起的山峯,被稱為“東山”。山上有一寺廟稱“東山寺”。明清古建築羣有“澄江樓”“川上亭”“大觀樓”“奎星閣”,以及其他清代古建築崇真觀、崇仙宮、真武觀、文昌宮、大雄殿、武侯祠、魁星樓、護國樓、二吳亭等。大致分山頂、西側山坡、南側崖頂三組。山頂存雷神殿和真武殿,一前一後,面闊各三間、五間,山牆均為屏風牆。真武殿後還有大雄寶殿及吊腳樓形式的左右配殿。現闢為貴州銅仁文化博物館。館旁有建於民國元年(1912年)的光復紀念碑。東山廟宇建築分佈於山頂、山腰及山麓。明清以來,先後建過幾十座廟宇,現存川上亭、雷神殿、真武殿、大雄寶殿、東西廂房,此外還有觀音閣、鎮遠樓、雙峯閣、藏書室、洗墨池、雲彩江聲等古建築或遺蹟。建築依山就勢,由南而北,由西而東,逐漸升高,體現出傳統建築與山區地形的結合。川上亭建於東山臨江絕壁上,為兩重檐六角攢尖頂。大雄寶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穿鬥、抬梁混合結構,硬山青瓦頂。真武殿面闊五間,進深五間,穿鬥式硬山頂。雷神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穿鬥式硬山頂。飛山廟位於山麓,為清康熙年間續修邊牆、鎮壓“紅苗”的副將賀國賢建,現存戲樓、兩廂、正殿,建築面積1145.1平方米。 [2-3] 
川主宮
川主宮 川主宮
銅仁先後建有川主宮、萬壽宮、禹王宮、天后宮等會館建築。川主宮位於銅仁市大江北路中段東側。又稱川主廟、川主祠,是銅仁市現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築。供奉四川太守李冰父子。因為銅仁與四川地域相近,這裏成為巴蜀客商集會地。坐西北向東南,中軸對稱。自東南而西北依次為碼頭、牌樓大門、戲樓、正殿、兩廂、觀音殿等。現存牌樓大門、戲樓、正殿、兩廂等。建築羣背山面水,佔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200平方米。正殿面闊五間,通面闊21.7米,進深三間,通進深8.9米。前帶抱廈,面闊三間,通面闊13.5米,進深一間3.6米,穿鬥式封火山牆青瓦頂。樑架上用駝峯及象頭形穿插枋。脊瓜柱兩側用雲紋飾叉手支撐。格扇門窗。大梁題記隱約可見。左廂維護牆上嵌清咸豐、同治年間記事及告示碑5通。戲樓的14根柱子,木雕和彩繪精美,雕刻的是三國演義故事。 [2-3] 
中南門古城區
中南門街
中南門街(2張)
中南門古城區位於銅仁市中心地帶的中南門古城區,是東山古建築羣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南門古城區東、南、西三面環水,北面靠山,佔地面積約達3.6萬平方米。其遺存多為清代建築,可分為東西兩個部分。東部多為廟宇、城牆、碼頭和民居,古民居建築總面積約有2.5萬平方米,是銅仁可以反映銅仁古城風貌的原生歷史街區。街區內有保存完好的四合大院35個,古巷街道11條,木結構或磚木結構建築200餘棟。中南門古城區曾是銅仁最繁華的商業區,在古城區內遺存了許多年久失修的重要建築。 [2] 
“飛山宮”,又稱飛山祠,始建於近500年前的明正德年間,主要供奉唐朝少數民族首領楊再思。在數百年內經歷了數次損毀與重修,現戲樓的主體建築保存完整,其餘建築均已損毀。 [2] 
東山—江宗門—後水門段城牆1800餘米。城牆多臨水而建,皆以料石砌築。碼頭有嚴格分工,除下南門碼頭為關卡外,其餘均為貨運碼頭。便水門碼頭、江宗門碼頭專門停靠錦江上游、梵淨山下來的桐油、花生、木材、煙草、藥材、豬鬃、硃砂等土特產。中南門碼頭、西門碼頭為運往湖南常德等地的土特產和下游運來的棉花、布匹、糖果、瓷器等物資裝卸用。川主宮碼頭為四川人專用,川鹽由此上岸並轉運黔中各地。明清時代,中南門碼頭位居銅仁各大碼頭之首,現仍在使用中。 [3] 

東山古建築羣歷史文化

相關人物
周逸羣 周逸羣
周逸羣,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出生在銅仁。民國八年(1919年)春,赴日本留學。民國十二年(1923年),回國,在上海蔘加創辦《貴州青年》旬刊,宣傳反帝反封建思想。民國十三年(1924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民國十五年(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在國民革命軍賀龍部任師、軍政治部主任,是賀龍同志入黨介紹人。民國十六年(1927年)8月,參加南昌起義。民國十七年(1928年)1月,任中共湘西北特委書記,與賀龍赴湘西北地區開展武裝鬥爭。民國十九年(1930年),與賀龍同志共同開闢了洪湖、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創建洪湖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和紅二軍團。民國二十年(1931年)5月20日,周逸羣由洞庭湖特區返回江北,途經湖南嶽陽賈家涼亭時,遭國民黨軍伏擊,不幸壯烈犧牲,時年35歲。 [2] 

東山古建築羣文物價值

東山古建築羣,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有較高的文化和審美價值。東山古建築羣是銅仁土司文化和紅色文化的見證,反映了銅仁數百年的歷史變遷,為了解南方邊遠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演變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2] 

東山古建築羣保護措施

遺址碑 遺址碑
2006年5月,東山古建築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東山古建築羣旅遊信息

東山古建築羣地理位置

東山古建築羣位於貴州省銅仁市城東隅。 [2-3] 

東山古建築羣交通信息

自駕:自貴州省銅仁市人民政府開車前往東山古建築羣(周逸羣烈士故居),路程約2.3千米,用時約9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