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太平洋海隆

鎖定
東太平洋海隆(East Pacific Rise) 別稱:東太平洋海嶺,位於太平洋東南部,兩坡平緩,相對高度較小,並呈快速擴張的海隆。
中文名
東太平洋海隆
外文名
East Pacific Rise
別    名
東太平洋海嶺
定    義
相對高度較小並呈快速擴張的海隆

東太平洋海隆釋義

東太平洋海隆是全球洋中脊的一部分,位於太平洋東部,它沒有象大西洋中脊那樣規模的中央裂谷,但有許多平行於峯頂的低脊和槽谷,表現為磁力異常。 [1] 

東太平洋海隆形態特徵

東太平洋海嶺高出洋底2-3公里,寬達數千公里,側坡比大西洋中脊平緩,坡度只有0.001%-0.002%。東太平洋海嶺的側翼上有很多火山,其頂部很少沉積物質。這個海嶺在太平洋西南部新西蘭和南極洲之間與印度洋中脊相連,向東北方向延伸,經過澳洲與南美之間的太平洋,直達北美西南部的加利福尼亞灣消失不見。在海灣入口處,新的海底以每年6釐米的速度增生,約等於其南段海嶺的平均擴新值,比大西洋中央海脊的擴張值要大得多。有人認為東太平洋海嶺進入加利福尼亞灣以後,繼續北延與聖安德列斯相連,成為轉換斷層。然後在斷層最後離開大陸的果爾達角(俄羅崗州西部)又重新出現擴張帶,這就是果爾達海嶺和胡安德福卡海嶺。聖安德列斯斷層每年平移(右旋)的速度也是6釐米。 [2] 

東太平洋海隆東太平洋海隆熱液活動

東太平洋海隆既是一個典型的快速-超快速擴張洋脊(擴張速率為50~150 mm/a,在其南部曾記錄到172 mm/a的超快速擴張速率),也是一個熱液活動區(點)分佈比較密集的地段。例如,在東太平洋海隆13°N附近35 km長的洋脊段上,分佈的熱液點(site)就達149處。這些熱液點大多分佈在洋脊的軸部地塹、地塹斷裂帶、離軸的邊緣高地(marginal high)以及洋脊翼部的海山上,水深2000~3000 m。在這些熱夜點中分佈着熱液正在活動的噴口及其黑煙囱體、熱液停止活動的多金屬硫化物堆積體和成熟的多金屬硫化物丘狀堆積體。在熱液正在活動的噴口處[包括低温熱液噴口和高温(380℃)熱液噴口],可以觀測到多金屬硫化物堆積體、噴口生物羣落以及靠近或在噴口分佈的Fe-Si-Mn羥基氧化物,而在遠離熱液點的離軸部位還可以觀測到含金屬沉積物。這些熱液點及噴口不僅持續向近海底水體輸送着熱量和物質,維持着噴口生物羣落的生存,還正在形成着含有用元素(Cu和Zn等)的多金屬硫化物堆積體。 [3] 

東太平洋海隆東太平洋海隆沉積物古菌多樣性分析

研究者採用PCR-RFLP方法對東太平洋海隆深海熱液區3個站位沉積物中的古菌多樣性進行了初步研究。結果顯示,從古菌16SrRNA基因文庫中隨機挑取的296個陽性克隆分屬奇古菌門(Thaumar-chaeota,47.64%)、廣古菌門(Euryarchaeota,44.93%)、泉古菌門(Crenarchaeota,6.77%)和未分類古菌(0。68%),其中優勢菌羣為奇古菌門的亞硝化侏儒菌屬(Nitrosopumilus,35.47%)和廣古菌門的熱原體綱(Thermoplasmata,27.03%),DHVE3、DHVE5、DHVE6、MBGB和MBGE類羣在沉積物樣品中也均有發現。另外,3個站位沉積物中古菌類羣組成存在差異,S5-TVG1站位樣品文庫的97個古菌克隆分屬奇古菌門(49.48%)、廣古菌門(49.48%)和泉古菌門(1.03%),S14-TVG10站位樣品文庫的103個古菌克隆由奇古菌門(84.47%)和廣古菌門(15.53%)組成,S16-TVG12站位樣品文庫的96個古菌克隆包括廣古菌門(71.88%)、泉古菌門(19.79%)、奇古菌門(6.25%)和未分類古菌(2.08%)。研究結果表明,東太平洋海隆深海熱液區沉積物中古菌多樣性豐富,存在着許多新的古菌菌羣;不同站位古菌菌羣結構以及多樣性存在差異,這與其所處環境的熱液活動密切相關。 [2] 
參考資料
  • 1.    薛發玉. 東太平洋海隆熱液活動區沉積岩心的地球化學研究[A]. 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中國地質學會.第八屆全國同位素地質年代學、同位素地球化學學術討論會資料集[C].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中國地質學會:,2005:2.
  • 2.    劉青,謝運標,陳逍遙,周梅先. 東太平洋海隆深海熱液區沉積物古菌多樣性分析[J]. 應用海洋學學報,2014,33(04):516-524.
  • 3.    G.Holler,朱丹霆. 東太平洋海隆熱液活動發展的若干階段[J]. 海洋地質譯叢,1991,(06):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