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壩鎮

(四川省南充市南部縣下轄鎮)

鎖定
東壩鎮,隸屬於四川省南充市南部縣,地處南部縣東南部,東與王家鎮接壤,南與河壩鎮相依,西與八爾湖鎮相連,北與石龍鎮毗鄰,距南部縣城29千米,距南充市60千米, [6]  區域總面積86.55平方千米。 [10]  截至2019年末,東壩鎮户籍人口為50012人。 [10] 
明嘉靖年間(1522年至1566年),興集,置崇教鄉; [3]  1984年,由東壩鄉改為東壩鎮。 [6]  截至2020年6月,東壩鎮下轄2個社區、18個行政村, [7]  鎮人民政府駐正街102號。 [1] 
截至2019年末,東壩鎮有工業企業11個,其中規模以上3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97個。 [10] 
2022年1月,榮獲2021年度四川省鄉村振興先進鄉鎮。 [15] 
中文名
東壩鎮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四川省南充市南部縣
地理位置
南部縣東南部
面    積
86.55 km²
下轄地區
2個社區、18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正街102號
電話區號
0817
郵政編碼
637324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上乘寺
向陽廣場
塔子山
六面山生態公園
車牌代碼
川R
人    口
50012人(截至2019年末户籍人口)

東壩鎮建置沿革

東壩鎮原東壩鎮

東壩鎮歷史地圖
東壩鎮歷史地圖(2張)
明嘉靖年間(1522年至1566年),興集,置崇教鄉。 [3]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設東壩鄉公所。
1950年,設東壩鄉。
1984年,由東壩鄉改為東壩鎮。
1992年,梅家、平橋2鄉劃歸東壩鎮。
1994年,梅家、平橋2鄉析出。 [6] 

東壩鎮原梅家鄉

1950年,設梅家鄉。
1958年,梅家鄉改為梅家公社。
1966年,梅家公社更名紅光公社。
1992年,劃歸東壩鎮。
1994年,東壩鎮析置梅家鄉。 [11] 

東壩鎮原窯場鄉

1958年,設窯場鄉。 [12] 

東壩鎮撤併後

2019年10月,撤銷梅家鄉窯場鄉,劃歸東壩鎮管轄。 [1] 

東壩鎮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末,原東壩鎮下轄正街、譙周路2個社區,楊家壩、彭家堰、銀家灣、猶家祠、千佛庵等19個行政村; [6]  原梅家鄉下轄老門埡、雙橋、鐵家溝、歇馬坎等15個行政村; [11]  原窯場鄉下轄龍樓廟、同家溝、楊家嘴、石廟子、嚴家橋、王家壩、張家坪、大地壩、渭子溪、金陵壩、沈家壩、熊家壩12個行政村,下設96個村民小組。 [12] 
截至2020年6月,東壩鎮下轄2個社區、18個行政村:譙周社區、向陽街社區、銀家灣村、園壩寺村、繼龍廟村、上乘寺村、樓房溝村、打鼓山村、楊家店村、雙橋村、碑埡合村、羅家井村、大乘庵村、觀音堂村、楊家嘴村、王家壩村、大地壩村、金陵壩村、梅家場村、窯場街村, [7]  鎮人民政府駐正街102號。 [1] 

東壩鎮地理環境

東壩鎮位置境域

東壩鎮地處南部縣東南部,東與王家鎮接壤,南與河壩鎮相依,西與八爾湖鎮相連,北與石龍鎮毗鄰,距南部縣城29千米,距南充市60千米, [6]  區域總面積86.55平方千米。 [10] 

東壩鎮地形地貌

東壩鎮地形以淺丘陵為主。 [6] 

東壩鎮氣候

東壩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氣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偏少;春旱,乾旱少雨;夏熱,雨量集中;秋短,綿雨顯著;冬幹,氣候温暖;多年平均氣温18℃;無霜期年平均280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354.9小時;年平均降水量1100毫米。 [6] 

東壩鎮水文

東壩鎮境內河道屬升鍾水庫灌溉區;西紫河從安福寺村入境,途經園壩寺、土橋子等8個行政村後,出境流入梅家鄉,境內河道長11.5千米。 [6] 

東壩鎮自然災害

東壩鎮主要自然災害有大風、暴雨、乾旱、洪澇等災害性天氣。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發生,波及境內,震感強烈,房屋被毀壞,沒有發生人員傷亡。 [6] 

東壩鎮人口

截至2011年末,原東壩鎮總人口有3.5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3萬人; [6]  原梅家鄉總人口有14000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3375人; [11]  原窯場鄉總人口有12800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996人。 [12] 
截至2017年末,原東壩鎮常住人口為15023人; [8]  原梅家鄉常住人口為10326人;原窯場鄉常住人口為7627人。 [13] 
截至2018年末,原東壩鎮户籍人口為23322人; [9]  原梅家鄉户籍人口為13726人;原窯場鄉户籍人口為12849人。 [14] 
截至2019年末,東壩鎮户籍人口為50012人。 [10] 

東壩鎮經濟

東壩鎮綜述

2011年,東壩鎮財政總收入300萬元,人均財政收入85.72元。 [6] 
2016年,東壩鎮農村經濟總收入達9954萬元,財政總收入達686萬元,農民人均收入11228元。
截至2018年末,東壩鎮有工業企業11個,其中規模以上3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82個。 [9] 
截至2019年末,東壩鎮有工業企業11個,其中規模以上3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97個。 [10] 

東壩鎮農業

2011年,東壩鎮農業總產值6488萬元。東壩鎮糧食作物以小麥、水稻、玉米為主。2011年,東壩鎮生產糧食9439噸,其中小麥2111噸,水稻4453畝。東壩鎮主要經濟作物為油菜、棉花、花生、綠豆、大豆。2011年,東壩鎮生產油菜661噸,棉花84.8噸,花生376噸,大豆69.7噸,綠豆38.4噸。東壩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家禽為主。2011年,東壩鎮生豬出欄14891頭,年末存欄5376頭;家禽飼養量56014羽。 [6] 
2016年,東壩鎮農業總產值9980.8萬元;新栽速生林3000畝,珍稀苗木1000畝,名優柑桔800畝,培育優質葡萄500畝,年出欄生豬6000頭,出欄禽類12萬隻,建高標準良田5000畝。

東壩鎮商貿

截至2011年末,東壩鎮有商業網點125個,職工300人;有城鄉集貿市場1個。 [6] 

東壩鎮社會事業

東壩鎮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東壩鎮有幼兒園4所,在園幼兒500人,專任教師29人;有小學2所,在校生3500人,專任教師120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有完中1所,在校生3200人,專任教師98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6] 
  • 小學
清道光五年(1825年),南部知縣奉札勸諭富户捐輸,在東壩場設立了義學,由地方老學儒任堂長。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改為初等小學堂。
民國十一年(1922年),東壩場鄉紳王菼敷於禹王宮創辦東壩場聯立高等小學,即今東壩鎮小學的前身;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改名為南部縣第四高級小學校;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更名為東壩中心小學,解放後為東壩鄉完全小學;1958年9月,為東壩公社完全小學;1985年,為東壩鎮小學;2006年,與東壩鎮中學合併為東壩鎮九年一貫制學校;2017年,停辦初中教育,更名為東壩鎮小學 [4] 
2018年12月,超越小學位於楊家壩的新校區開始運營。
東壩鎮小學(南校區)2018年航拍
  • 中學
1958年4月中旬,東壩區東壩鄉農業中學成立,屬於民辦的半耕半讀的農業職業學校,由東壩鄉(公社)黨委和政府直接領導,規定學生3年畢業,學歷與公辦初中同等,1958年上期佔東壩完小一間教室上課,下期將完小右下側的王爺廟作教室和宿舍。 [4] 
1958年9月,東壩區初級中學成立, [2]  即今東壩中學的前身,於趙家壩的趙家祠堂成立,是南充市重點中學。
2018年東壩中學航拍 2018年東壩中學航拍

東壩鎮文化事業

截至2011年末,東壩鎮有文化站1個,村文化活動中心21個;有各類文化專業户30個;有各類圖書室27個,藏書12萬餘冊。截至2011年末,東壩鎮有線電視用户數為3508户,入户率88%。 [6] 

東壩鎮醫療衞生

截至2011年末,東壩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衞生機構28個,門診部(所)8個;專業衞生人員88人,其中執業醫師30人,執業助理醫師45人,註冊護士13人。2011年,東壩鎮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6.03萬人次。 [6] 

東壩鎮社會保障

2011年,東壩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人數611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302人;供養農村五保267人;農村醫療救助2400人次,支出200萬元;年末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率80%。 [6] 
東壩鎮風光

東壩鎮扶貧工作

截至2016年,東壩鎮共有貧困户410户,貧困羣眾1306人。截至2018年,東壩鎮建成東、西兩個脱貧奔康產業園。 [5] 

東壩鎮郵政事業

截至2011年末,東壩鎮有郵政局1處,便民服務代辦點19處。 [6] 

東壩鎮城鎮建設

建國初,東壩鎮有街道兩條,東端呈平行狀延伸至西端銜接,正街為東壩鎮最古老的街道。建國後30年中無多大發展。1982年至1990年,磚木結構樓房和鋼混結構多層高樓日漸增多。1990年,東壩鎮建築面積8.1萬平方米。截至2018年,東壩鎮已命名的街道有16條,建成區面積達到2.6平方千米。 [3] 
街路
概況
街路
概況
正街
位於東壩鎮正中心,呈南北走向,起於東壩老車站,止於東壩鎮人民政府,長約400米。
楊祠街
因街旁有楊家祠而得名,起於楊家壩廣場,延伸至東(壩)大(堰)公路,長約880米。
順南路
起於禹王路與橋北路交叉路口,即老橋處向東延伸至車站轉盤處繼續向南延伸,長約1100米。
向陽橋街
起於向陽橋,後環繞楊家壩廣場一週,止於至正街的橋處,長約290米。
橋北路
因位於老橋以北而得名,起於老橋,止於東梅公路起點處,長約460米。
河邊街
因位於西紫河邊而得名,起於楊家壩行政村,止於東壩鎮垃圾中轉站,長約390米。
禹王路
位於昔日禹王宮之下,起於老橋處,止於環線路口,長約460米。
益民街
起於車站轉盤附近,止於向陽橋,長約380米。
牌坊路
起於東壩鎮人民政府處,然後繼續向南延伸,長約450米。
市場巷
因位於東壩鎮農貿市場內而得名,起於車站轉盤附近,後在市場內迂迴,止於益民街與正街十字路口附近,長約420米。
曙光路
起於曙光橋北側,止於車站轉盤處,長約360米。
河順街
起於老橋旁公廁附近,止於曙光橋口,長約320米。
西興街
起於楊家店河注入西紫河處附近,止於楊家壩廣場口,街道大致與西紫河平行,長約140米。
中學巷
因位於東壩中學前而得名,起於曙光橋旁,止於東壩中學門口,長約60米。
環線路
環繞東壩鎮一週,起於銀家灣村行政村附近,止於東壩中學附近,長約4900米。
雞市巷
因從前為雞市而得名,位於益民街後,起於益民街與正街十字路口附近,止於東壩派出所附近,長約130米。

東壩鎮交通

東壩鎮有巴南高速公路、蘭渝鐵路過境; [6]  瀠盤公路橫穿其境,東馬公路、東梅公路、東大公路在該地交匯。東壩鎮實現了村村通公路。
東壩鎮與周邊地區圖
街路
概況
街路
概況
正街
位於東壩鎮正中心,呈南北走向,起於東壩老車站,止於東壩鎮人民政府,長約400米。
楊祠街
因街旁有楊家祠而得名,起於楊家壩廣場,延伸至東(壩)大(堰)公路,長約880米。
順南路
起於禹王路與橋北路交叉路口,即老橋處向東延伸至車站轉盤處繼續向南延伸,長約1100米。
向陽橋街
起於向陽橋,後環繞楊家壩廣場一週,止於至正街的橋處,長約290米。
橋北路
因位於老橋以北而得名,起於老橋,止於東梅公路起點處,長約460米。
河邊街
因位於西紫河邊而得名,起於楊家壩行政村,止於東壩鎮垃圾中轉站,長約390米。
禹王路
位於昔日禹王宮之下,起於老橋處,止於環線路口,長約460米。
益民街
起於車站轉盤附近,止於向陽橋,長約380米。
牌坊路
起於東壩鎮人民政府處,然後繼續向南延伸,長約450米。
市場巷
因位於東壩鎮農貿市場內而得名,起於車站轉盤附近,後在市場內迂迴,止於益民街與正街十字路口附近,長約420米。
曙光路
起於曙光橋北側,止於車站轉盤處,長約360米。
河順街
起於老橋旁公廁附近,止於曙光橋口,長約320米。
西興街
起於楊家店河注入西紫河處附近,止於楊家壩廣場口,街道大致與西紫河平行,長約140米。
中學巷
因位於東壩中學前而得名,起於曙光橋旁,止於東壩中學門口,長約60米。
環線路
環繞東壩鎮一週,起於銀家灣村行政村附近,止於東壩中學附近,長約4900米。
雞市巷
因從前為雞市而得名,位於益民街後,起於益民街與正街十字路口附近,止於東壩派出所附近,長約130米。

東壩鎮歷史文化

  • 地名由來
東壩鎮因鎮政府駐東壩場而得名。 [6]  東壩鎮原有東西二壩,老場原建於西壩,後因兵亂失火被毀,移建於東壩,故名東壩。 [2] 
地名
得名由來
地名
得名由來
楊家壩
原一大隊。以境內楊家壩而得名。位於西紫河岸與東壩場相對。
蓼葉彎
原十二大隊。以駐地蓼葉彎而得名。以彎內盛產蓼葉,編造斗笠而得名。
東壩場
集市,三、六、九逢集。西紫河岸有東、西二壩,場居其東,故名。場頭有永利橋。
村子彎
土改為時,幹部、羣眾常在此開會,故名。
彭家堰
原二大隊。以駐地彭家堰而得名。石堰昔由彭姓所建,今無彭姓,多姓王。
宋三溝
三條溝都住着宋姓人家。
觀音巖
山岩上有觀音庵。
八卦嶺
原十三大隊。以境內八卦嶺而得名。
銀家彎
原三大隊。以駐地銀家彎而得名。相傳彎內古時鑄過銀錠,故名。
雙碾房
原彎內安有兩副碾子,故名。
馬家山
此山昔為馬姓產業,今無馬姓,多姓周、王。
何家溝
溝內農民全姓何。
尤家祠
原四大隊。以境內尤家祠而得名。
烏龜山
山形象烏龜。
金雞彎
相傳從前彎內長棲息錦雞,故名。
鍋頂山
山頂呈覆鍋形。
趙家灣
原彎內住户姓趙,今多姓尤。
馬鞍山
山形如馬鞍。
千佛庵
原五大隊。以境內塑有很多佛像的尼庵而得名。
馬蹄嶺
原十五大隊。相傳古有欽差巡視,留有馬蹄。
夏家彎
夏姓入户住彎內。
李家廟
原為李氏家廟,現住户姓周。
夏家祠堂
夏姓族人的宗祠。
望金山
與寨營庵南北相對峙。
楊家彎
楊姓族人聚居在此彎。
桐子山
以盛產油桐而得名。
紅山嶺
原六大隊。以境內有紅廟子的山嶺而得名。
寨營庵
原十六大隊。早年扎過兵營的山寨上建有尼庵,故稱。
村子
土改為建村時,常為羣眾聚會的地方。
皂角婭
婭上皂角樹多。
紅廟溝
溝位於紅廟子山下,從此到東壩由西向東一帶,均為平坦山溝,有小溪匯入西紫河。
大眉山
山形彎如眉月,故名。
東壩鎮土橋子
原七大隊。以地土橋子而得名。橋頭有土地廟。
樓房溝
原十七大隊。以溝內昔有高大的樓房而得名;境內多白鷺棲息。
竹林彎
彎內竹林茂密,故名。
馬家扁
扁上晉無馬姓,多姓周。
廟子溝
建國前溝內有一小廟,而得名。
水尖田
有水田呈三角形,故名。
范家彎
範姓農家住此。
周家彎
彎內住户多姓周。
安福寺
原八大隊。以駐地安福寺而得名。昔日裏人集資建廟,乞求“安康幸福”。
馬尾山
位於馬鞍山之後。故名。
火燒壩
明末張獻忠軍過境,鄉人在此燒火傳信,故名。
三清廟
廟內供奉三清神像。
陳家壩
壩上住户多姓陳。
打鼓山
原十八大隊、以境內打鼓山而得名。相傳明末戰亂,曾在此山擊鼓助戰。
園壩寺
原九大隊。以駐地園壩寺而得名。為一圓形平壩,壩中有寺廟,故名。
孫家灣
孫姓農户住彎內。
石家壩
昔有一技藝高超的石匠住壩上。
劉家咀
咀上住友流行人家。
周家咀
山咀昔歸周家人所有。
板橋河
小河上架木板作橋,故稱,發源於寨營庵村境內,自南向北流,於打鼓山村注入西紫河。
龜山廟
原十大隊。在石龜背上建廟,龜肚下有小石橋名獅子橋。
楊家店
原十九大隊。以境內楊家店而得名。
大落彎
彎底有大田,故稱。
陳家彎
陳姓農民住彎內。
石拱背
山脊呈拱形,全系青色岩石,故名。
拐寶石
在古道拐彎處,有巨石聳立,故稱。
繼龍廟
原十一大隊。以駐地繼龍廟而得名。為祭祀龍神的廟宇,後“祭”演繹成“繼”。
大路地
地處東壩到窯場大路邊。 [2] 
參考資料
  • 1.    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南充市調整高坪區等7縣(市、區)部分鄉鎮(街道)行政區劃的批覆  .四川省民政廳.2019-10-31[引用日期2020-01-21]
  • 2.    四川省南部縣地名領導小組.《四川省南部縣地名錄》.四川省南部縣:四川省南部縣地名領導小組,1983年
  • 3.    南部縣誌編纂委員會.《南部縣誌》.四川省南部縣:方誌出版社,2010年
  • 4.    政協南部縣文史資料委員會.《南部文史資料選輯》第四輯.四川省南部縣:南充地區社會文化管理委員會,1992年
  • 5.    東壩鎮人民政府.2016年東壩鎮年鑑:東壩鎮黨政辦,2017年
  • 6.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編;李立國總主編;黃明全本卷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大典·四川省卷[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6年8月:2571-2572.
  • 7.    東壩鎮2020年統計用區劃代碼和城鄉劃分代碼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引用日期2021-07-07]
  • 8.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編·中國縣域統計年鑑·2018(鄉鎮卷)[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9.05:474.
  • 9.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編·中國縣域統計年鑑·2019(鄉鎮卷)[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0.05:489.
  • 10.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編.中國縣域統計年鑑·2020(鄉鎮卷)[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1.03:485.
  • 11.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編;李立國總主編;黃明全本卷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大典·四川省卷[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6年8月:2596-2597.
  • 12.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編;李立國總主編;黃明全本卷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大典·四川省卷[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6年8月:2599.
  • 13.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編·中國縣域統計年鑑·2018(鄉鎮卷)[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9.05:475.
  • 14.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編·中國縣域統計年鑑·2019(鄉鎮卷)[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0.05:490.
  • 15.    通報表揚!2021年度四川省鄉村振興先進市、單位、縣市區、鄉鎮、示範村出爐  .川觀新聞[引用日期2022-01-2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