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堆村

鎖定
東堆村,據史料記載,宋末,由楊氏開基,因房屋全部坐東,故名。
東堆村晚清及民國初年的古建築保存尚好的有10餘幢。其建築風格與流坑古村相類似。有一塊清宣統二年(1910年)的木匾,上書:“欽命頭品頂戴南洋大臣兩江總督部堂端為”,中間四個大字為“奉直大夫”,下方為“皇清宣統二年歲次庚戌仲夏月榖旦州同加二級五品銜楊紹程”。 [1] 
中文名
東堆村
所屬地區
江西省樂安縣
著名景點
驛泉古道
始建年代
宋末

東堆村歷史概述

在樂安縣境北部,民國之前有一條終年車水馬龍的茶馬古道——驛泉古道,由豐城入縣經航橋村、山碭村、東堆村、沙港村……翻越大嶺,到達縣城。東堆村就是因路而興,坐落在茶馬古道中段而形成的一個人文薈萃的歷史文化古村。
樂安建縣後,縣治設在詹圩地(今鰲溪鎮)。隨着縣治的建立,縣城的人口和消費增長迅速,商品的需求量也急增。善於經商的豐城人,就憑着自己的獨輪車,將貨物源源不斷地運送至樂安縣城,直至縣境南部的招攜,從那裏運回馳名中外的招攜毛邊紙等貨物。因此逐漸形成了這條繁華的茶馬古道。
東堆村距縣城約40華里,但進入縣城卻必須翻越大嶺,運送商品的商人在東堆村歇歇腳,為翻越大嶺積蓄能量就成為自然的選擇。因此,東堆村就成為這條茶馬古道上的一個加油站。東堆人抓住這個商機,到清朝中期,就在獨輪車的通道旁建起了客棧、商鋪,客商往返均需在這裏食宿,遂形成了東堆街。 [1] 

東堆村歷史人物

東堆村,這個因路而興的村莊,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到清朝晚期至民國時期,文風鼎盛,人文薈萃。
楊士髫,生於清光緒六年(1880年),自幼聰慧,每年歲試均為第一、二名,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以科試超等第一名的成績,諮送經訓書院學習,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歲試又以超等第一名調送本省高等學堂學習,清宣統元年(1909年)為拔貢第一名,庚戌科朝考二等,派往浙江任知縣,民國二年(1913年)任於都縣知事,民國十八年(1929年)出任樂安縣長。其書法造詣較高,在當時的樂安縣較有影響。如今,楊士髫的古宅仍然保存完好。
楊溯溥,號景三,生於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畢業於撫州第七中學,善詩文、圖畫、通易經。曾任教於南昌市小學,後舉薦到江西省合作金庫任職;民國十六年(1927年)初,受省委派回縣整理黨務,恢復縣黨部,先後擔任縣黨部秘書,縣立中學教師,當選為江西省參議員,“國大”候補代表;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10月,省財政廳聘任為視導員,前往新淦、峽江縣督察財税工作;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在省參議會第二次大會上,聯名提出運用合作組織發展本省生產,以裕民生的議案;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任新餘縣縣長。
楊幼曾,生於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為民國時期樂安縣著名中醫。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樂安縣長張薌甫慕其名,委任其為西區(龔坊)區長,楊任職一年即辭職回村繼續行醫。他為人隨和,醫德厚道,醫術高明,遠近聞名。山碭鄉張家山村一重病患者,先後到豐城等地求醫無效,請其前去診治,初服藥即脱離病危,再服藥即見大效。附近村民患病,上門診治,不收診費;鄉鄰糾紛,樂於出面調解,深孚眾望。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