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北淪陷時期遼源礦工墓陳列館

鎖定
東北淪陷時期遼源礦工墓陳列館,位於吉林省遼源市西安區安家街安仁路36號,規劃控制區100萬平方米,核心館區2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520.69平方米,是社會科學類歷史遺址專題陳列館。 [3] 
2007年12月,“日偽統治時期遼源煤礦死難礦工文物館”更名為“東北淪陷時期遼源礦工墓陳列館”,截至2019年末,東北淪陷時期遼源礦工墓陳列館館內藏品數量達231件/套,其中珍貴文物達13件/套。 [1] 
1983年11月24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將礦工墓確立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11月20日,遼源礦工墓被中共中央宣傳部確立為第三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3] 
中文名
東北淪陷時期遼源礦工墓陳列館
地理位置
吉林省遼源市西安區安家街安仁路36號
類    別
社會科學類歷史遺址專題陳列館
開放時間
週二至週日9:00—16:30,週一閉館檢修
門票價格
免費
藏品數量
231件/套(截至2019年末)
珍貴文物
13件/套(截至2019年末)
館藏精品
牛世清的工票、史志大鐘、《西安礦業十年史》日文版等
建築面積
2520.69 m²

東北淪陷時期遼源礦工墓陳列館歷史沿革

東北淪陷時期遼源礦工墓陳列館是一座近現代重要史蹟陳列館,它依託遼源礦工墓而建立。遼源礦工墓,俗稱“方家墳”、“萬人坑”,是東北淪陷時期日本帝國主義佔領遼源煤礦、瘋狂掠奪中國煤炭資源、殘害中國礦工而留下的一處歷史罪證見證地。
民國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東北淪陷,日本帝國主義強行佔領西安煤礦,為了把東北變成其侵佔全中國的戰略基地,滿足戰爭對煤炭的需求,在西安煤礦”推行了“以人換煤”的“人肉開採”政策,採用掠奪式殘柱採煤方法。
日本侵略者在礦區先後扶植了42個大把頭。方家櫃是其中對礦工統治最殘酷的。
方家櫃從民國三十年(1941年)冬建立至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僅一年零八個月的時間,就把近六萬平方米的山地用礦工的屍體埋滿了。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日本侵略者在山的西坡建了“煉人爐”,從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年至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此處濃煙不斷。
1963年,挖掘礦工墓時,依然可以在其原址,近四十二平方米的地方見到一尺多厚的骨灰和焦土,可見當時死亡人數之多。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東北十四年,從西安煤礦掠走煤炭資源1549.08萬噸,而留下的卻是六個堆滿中國礦工屍骨的“萬人坑”,礦工墓是其中最為典型和集中的一處。
1963年9月,礦工墓開始挖掘整理。
1964年,人們把漫山遍野的粼粼白骨埋成了3000多座礦工墳。同年修築了《日偽統治時期遼源煤礦死難礦工墓》紀念碑。整理出“鐵絲捆綁”、“一張工票”“排排屍骨”“仁慈招牌”“童工血淚”“層層掩埋”“刀砍屍骨”等七處各種類型死亡的礦工屍骨遺址和一處“煉人爐”遺址供參觀憑弔。
1973年,以歷史文物為依託,以礦工墓為現場,建立“階級教育展覽館”。
2001年12月30日,遼源礦工墓由礦務局移交給遼源市政府,整建制劃規到遼源市文化新聞出版局,確立名稱“日偽統治時期遼源煤礦死難礦工文物館”。
2001年至2003年,在省市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人士的重視與支持下,礦工墓進行了重新修建,七處屍骨點和一處“煉人爐”遺址在保持原貌的基礎上進行了維修建設,並新建一座1055平方米的綜合陳列展廳。
2007年12月,經中宣部評審專家組的要求,將其原“日偽統治時期遼源煤礦死難礦工文物館”更名為“東北淪陷時期遼源礦工墓陳列館”。
2008年3月25日,按照國家和吉林省文物局的要求,東北淪陷時期遼源礦工墓陳列館作為吉林省首批三家免費開放博物館正式向公眾免費開放。 [3] 
2022年4月,吉林省宣佈,吉林省A級及以上旅遊景區對援吉抗疫英雄5年內不限次數免門票遊覽,可以攜4位家屬。 [4] 

東北淪陷時期遼源礦工墓陳列館建築格局

東北淪陷時期遼源礦工墓陳列館綜述

東北淪陷時期遼源礦工墓陳列館 東北淪陷時期遼源礦工墓陳列館
東北淪陷時期遼源礦工墓陳列館規劃控制區100萬平方米,核心館區2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520.69平方米。 [3] 

東北淪陷時期遼源礦工墓陳列館展廳

  • 基本陳列
《綜合陳列展廳》:綜合陳列展廳以歷史文物、照片資料為主體,展示空間的牆體背景以礦山坑道斷層為板面,格調粗獷蒼礪,有很強烈的歷史凝重感。通過400餘幅歷史照片、20多件珍貴文物以及圖表、沙盤、繪畫、模型、雕塑、燈光等現代化的展示手法,全面、真實、客觀地再現了日本帝國主義瘋狂掠奪中國煤炭資源,殘害中國勞動人民的歷史。
遼源(舊時稱為西安)是以煤炭發展起來的城市,遼源煤礦的歷史也是遼源社會發展的半部興衰史。遼源豐富的煤炭資源在那個倍受欺辱的年代裏,帶給中國人的不是財富而是無盡的災難。陳列館由序廳、古郡西安——早期礦業、日本殖民——人間地獄、礦工苦難——罄竹難書、礦山風雲——民族新生、尾聲——無名礦工牆,六大部分組成。它以遼源的歷史沿革為起點,從煤炭的發祥入手,將日本帝國主義如何鯨吞蠶食中國的自然資源,蓄謀以久發動侵略戰爭,以及為了自身侵略的需要對廣大礦工進行殘酷壓榨與剝削的歷史,表現東北淪陷時期遼源煤礦的十四年苦難歷程。與此同時,遼源煤礦工人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鬥爭,也從來沒有間斷過,礦工們用自己的行動寫下了遼源人民反抗外強侵略,爭取民族獨立的光輝一頁。 [3] 
《墓地遺址》
第一屍骨展點:
鐵絲捆綁這裏保存的是一具慘死在大冒頂事故里,最後又被鐵絲捆綁着拽上來的礦工遺骨。日本帝國主義侵佔西安煤礦後,為了擴大侵略戰爭的需要,瘋狂掠奪煤炭資源,他們以少量的代價,甚至不用代價進行破壞性掠奪式開採,礦井十幾米高,隔着幾十米沒有一根支柱,頂板上的煤嘩嘩陷落,冒頂事故頻發,而這裏展出的礦工屍骨在發掘時從他鞋裏殘留的煤灰可以證明,是慘死在大冒頂事故中,而後又被鐵絲捆綁着拽上來的。
第二屍骨展點:
一張工票裏是發現牛世清一張工票的地方。1963年祭掃時發現這裏有三具礦工遺骨,在中間一具屍骨右胸部發現用蠟紙層層包裹着的腐爛的膠夾,裏面包着一張方家大櫃給工人開支的工票,上面字跡清楚,記載着工票的主人叫牛世清,在偽滿康德九年十一月(1942年11月)被逼勞動30天,應得工資32.34元,但工票上有17項引去金額項,就是被扣的款項,牛世清攤了10項,扣去27.20元,再加上上月欠款9.38元,共扣36.58元,辛苦勞動一個月,不但分文未得,反欠大櫃4.24元,這就是當時一位勞工在日寇與漢奸壓榨下的勞動所得。這張工票現為一級文物,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
第三尸骨展點:仁慈招牌
這裏有七具屍骨,是當時日寇和把頭打着仁慈的招牌用薄皮棺材埋葬的。東北淪陷時期,他們之所以能表現一點點仁慈是為以後更加兇狠欺壓剝削工人,買薄皮棺材的費用是從礦工生前每月扣除的共濟金中拿出一部分支付的。這種棺材又薄又小,一輛小車能裝三五口,老礦工都叫它“狗碰子”,因棺材短小,在死亡的礦工中身材稍高大的一點,劊子手們就踹斷雙腿硬塞到裏面,扔進萬人坑。
第四屍骨展點:排排屍骨
此處是礦工墓最大的屍骨展館,也是整個“方家墳”萬人坑的縮影。在296平方米的範圍內挖掘出三排179具死難礦工遺骨,這些屍骨肩挨着肩,腿靠着腿,屍骨之間只有拳頭大的距離。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帝國主義為了能源的補給,加快了掠奪的步伐。他們打冒頂,吃煤柱,狂採濫掘,根本就不管中國礦工的死活,井下事故頻發。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泰信一坑發生瓦斯爆炸,617名礦工遇難身亡,這是世界煤炭史上最慘重的事故之一。事故發生時,巨響過後,井口噴出的黑色大煙柱直指高空,落到地面上的煤塵有20釐米厚,事故現場慘不忍睹。這些死亡的礦工從坑口被人運到這裏,統一埋在事先挖好的墳溝內,形成了令人觸目驚心的場景。在這些慘死的礦工中絕大多數都沒有留下姓名,挖掘時僅在兩具礦工屍骨旁發現手戳,得知一位叫田明,一位叫沈阿卿。這裏的死難礦工遺骨,經專家鑑定其中有三十多具競是未成年的童工屍骨。此處展示屍骨的規模和慘狀在同類陳列館是罕見的。
第五屍骨展點:童工血淚
由於大批礦工的死亡,造成了礦山的人力嚴重不足,日本侵略者和漢奸把頭為了自己的利益,以“大櫃不養閒人”或“父債子還”等手段和藉口,逼迫大量童工下井挖煤。這些童工吃不飽、穿不暖,卻和成人從事一樣繁重的勞動,而他們的工資僅是成人的三分之一,致使很多童工未成年便過早地離開了這個讓他們倍感辛酸的世界。此展點挖掘出的童工屍骨,骨骼細小,與旁邊的成人屍骨形成了強烈的視覺反差,可見其年齡之弱小。
第六屍骨展點:層層掩埋
由於日本侵略者的屠殺和礦井事故的不斷髮生,死亡的礦工越來越多,墳溝填平了,煉人爐的濃煙終日不斷,但是還有一些死亡的礦工要掩埋,於是日本侵略者和漢奸把頭就把墳溝挖的更深一些,然後埋完下一層蓋上土再埋上層,在這裏可以從挖掘的斷面清楚地看到礦工的屍體是怎樣被層層掩埋的。
第七屍骨展點:刀痕屍骨
此處挖掘出的礦工遺骨傷痕累累,在這些屍骨的頭部、胸部、腿部都留有深深的刀砍斧傷的痕跡。在東北淪陷時期,為了統治礦工,日本帝國主義在礦區實行高壓的統治政策,看見有不滿其統治,想反抗或是要逃跑的礦工,就會抓到刑訓室內施以各種慘無人道的酷刑,致使很多礦工慘死在其法西斯的屠刀之下。
“煉人爐”遺址
東北淪陷時期遼源礦工墓陳列館展廳
東北淪陷時期遼源礦工墓陳列館展廳(3張)
據老工人回憶説:“方家墳”從民國三十年(1941年)開始埋人,僅一年零八個月就將近六萬平方米的山地用礦工的遺體鋪滿了。日本侵略者為了焚屍滅跡、掩人耳目,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在山的西坡修了一座“煉人爐”,成百上千的礦工屍體,甚至還有沒嚥氣的活人,都被拖到這裏燒成灰燼。經過幾十年的風吹日曬,水土流失,至今在其遺址近42平方米的範圍內仍保留着30多釐米厚的焦土和骨灰,它究競吞噬了多少礦工的生命是無法計算的。 [3] 
  • 特色展示
“警示碑林”
警示碑林 警示碑林
東北淪陷時期遼源礦工墓陳列館館區的西北角建有一座由126塊警示碑組成的警示碑林,佔地千餘平方米。四周由青松護衞,碑基由草坪鑲嵌,碑石型制各異,碑文字體蒼勁,刻鑿深邃有力,整體莊嚴肅穆。白骨含冤,青石矗立,警示後人:勿忘因恥,振興中華。 [3] 

東北淪陷時期遼源礦工墓陳列館館藏文物

東北淪陷時期遼源礦工墓陳列館綜述

截至2019年末,東北淪陷時期遼源礦工墓陳列館館內藏品數量達231件/套,其中珍貴文物達13件/套。 [1] 

東北淪陷時期遼源礦工墓陳列館重要藏品

東北淪陷時期遼源礦工墓陳列館藏品
東北淪陷時期遼源礦工墓陳列館藏品(5張)
東北淪陷時期遼源礦工墓陳列館主要有日本侵略者遺留下來的礦山所用的生產設備、文化與生活設施,還有與礦工息息相關的生產及生活用品。珍貴藏品有:牛世清的工票、史志大鐘、《西安礦業十年史》日文版、勞工證、在籍證明、礦山用日式大型絞車、日立制變壓器、電動機等。 [3] 

東北淪陷時期遼源礦工墓陳列館文化活動

  • 宣傳教育
遼源礦工墓作為歷史的苦難碑、警示鐘,是教育人民不忘國恥、熱愛祖國的生動歷史教材。人們在感受歷史的同時,思想也得到了淨化與洗滌。東北淪陷時期遼源礦工墓陳列館積極通過電視、報紙、網絡等宣傳媒體向社會公眾進行宣傳教育,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欄目組曾對礦工墓進行專訪:《人民日報》《工人日報》《中國青年報》《吉林日報》等多家傳媒也對礦工墓進行過專題報道,使礦工墓這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全國家喻户曉。為了進一步擴大宣傳範圍,2008年,東北淪陷時期遼源礦工墓陳列館又建立了獨立網站。
為豐富礦工墓陳列館的展出內容,更多地收藏關於記錄礦工墓歷史的素材,東北淪陷時期遼源礦工墓陳列館經常組織人員深入礦山,收集資料:多次召開建國前離退休老幹部、老工人座談會,收集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圖片、實物,豐富了礦工墓的展出內容。在工作中採用實物與現場相結合、歷史史實與現實生活相聯繫的宣傳手法,利用東北淪陷時期礦工的苦難遭遇和無以辯駁的史實事件與實物見證,感染和教育參觀者。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宣傳方式,主動發出邀請函,擴大宣傳力度和範圍,組織了大型歷史圖片展,在學校及市區內巡迴展出,收到了較好的社會效果。 [3] 

東北淪陷時期遼源礦工墓陳列館所獲榮譽

1983年11月24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將礦工墓確立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3] 
2000年,東北淪陷時期遼源礦工墓陳列館被公佈為第八批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 [2] 
2005年11月20日,遼源礦工墓被中共中央宣傳部確立為第三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3] 
2022年6月2日,被吉林省文化和旅遊廳評定為吉林省“省級文明旅遊示範單位”。 [5-6] 

東北淪陷時期遼源礦工墓陳列館機構設置

  • 歷任館長
東北淪陷時期遼源礦工墓陳列館歷任館長有李長安(1969年);李長祥(1976年);王忠遠(1979年);郭樹禎(1990年);劉玉林(1993年);楊靖毅(2005年)等。 [3] 
  • 單位性質
東北淪陷時期遼源礦工墓陳列館是國營事業單位。 [3] 
  • 經費來源
東北淪陷時期遼源礦工墓陳列館經費來源是財政全額撥款。 [3] 
  • 機構設置
東北淪陷時期遼源礦工墓陳列館設有辦公室、宣教接待、保衞室三個科室。 [3] 
  • 人員編制、組成
東北淪陷時期遼源礦工墓陳列館編制為4人,實有人數為10人,公益崗位4人,臨時工2人。 [3] 
  • 觀眾接待
截至2019年末,東北淪陷時期遼源礦工墓陳列館年均接待觀眾數量達17.31萬人次。 [1] 

東北淪陷時期遼源礦工墓陳列館參觀信息

東北淪陷時期遼源礦工墓陳列館地理位置

東北淪陷時期遼源礦工墓陳列館位於吉林省遼源市西安區安家街安仁路36號。 [3] 

東北淪陷時期遼源礦工墓陳列館開放時間

週二至週日9:00—16:30,週一閉館檢修。 [3] 

東北淪陷時期遼源礦工墓陳列館門票價格

免費。 [3] 

東北淪陷時期遼源礦工墓陳列館交通路線

長春市——長長高速——伊開高速——東北淪陷時期遼源礦工墓陳列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