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軍

(軍隊番號)

鎖定
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由朝、漢等民族組成的在東滿、吉東地區開展抗日遊擊戰爭的人民武裝,是東北抗日聯軍的一支勁旅。主要活動地區包括吉林省東部、東南部和黑龍江省東南部20餘個縣的廣大地域,兵力最多時達4000餘人。 [2] 
中文名
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軍
外文名
2nd Corps of the NAJUA
軍    長
王德泰
政治委員
魏拯民

目錄

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軍發展歷史

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軍的前身是1932年陸續成立的延吉和龍汪清琿春安圖等縣抗日遊擊大隊。1934年3月,由各縣抗日遊擊隊組成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獨立師。師長朱鎮,政委王德泰。共有兵員900人。1935年3月王德泰任師長,李學忠任師政治部主任,部隊發展到1000餘人。1935年5月,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獨立師擴編成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軍長王德泰,政委魏拯民,參謀長劉漢興,政治部主任李學忠,下轄4個團,部隊發展到1200人。1936年3月,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改編成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軍。軍長王德泰,政委魏拯民,參謀長劉漢興,政治部主任李學忠。下轄三個師。1師師長安奉學,政委周樹東政治部主任古伯岐,參謀長樸得範。2師師長史忠恆,政委王潤成,參謀長陳翰章。3師師長金日成,政委曹亞範。1936年7月東北抗日聯軍第2軍編入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軍長王德泰兼任第一路軍副總司令,政委魏拯民兼任第一路軍總政治部主任。1938年8月,第1路軍決定取消第1軍和第2軍番號,把所屬部隊編成3個方面軍和1個警衞旅。 [1-2] 
1939年10月至1941年底,日偽軍進行“大討伐”,東北抗日聯軍在極端困難條件下繼續堅持鬥爭。第1路軍各部隊分散成小股部隊進行遊擊戰爭。由於鬥爭形勢日益惡化,各路軍減員較多,1940年1月底至2月初,吉東、北滿省委領導決定將各軍縮編為支隊。並根據鬥爭形勢,建議東北抗聯各路軍下一律實行支隊建制,在路軍以下設“支隊—大隊—中隊—小隊”。擬將第1路軍編為第1、4、7支隊;第2路軍編為第2、5、8支隊;第3路軍編為第3、6、9、12支隊。1941年3月中旬,第1路軍第2方面軍在東寧縣境改編為抗日聯軍第1支隊,支隊長金日成,參謀長安吉。 [3-4] 

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軍編制

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軍的前身是延吉反日遊擊隊、和龍反日遊擊隊、汪清、安圖反日遊擊隊和琿春反日遊擊隊。
延吉反日遊擊隊
1932年夏,在中共延吉縣委領導下,先後建立了老頭溝游擊隊、依蘭溝游擊隊、海蘭區游擊隊和花蓮裏游擊隊。1933年1月,以上述各游擊隊為基礎,正式成立延吉反日遊擊大隊,共130餘人,樸東根任大隊長,樸吉任政委。
和龍反日遊擊隊
1932年6、7月間,在中共和龍縣委領導下,先後在開山區、大砬子、平崗等地建立了幾支游擊隊。以此為基礎,子1933年3月正式建立和龍反日遊擊大隊,共80餘人,張承漢任大隊長,車龍德任政委。  
汪清反日遊擊隊
1932年3月,在中共汪清縣委的領導下,在小汪清建立一支游擊隊。同時,縣委派李光等十餘人到救國軍中參加戰鬥,組成別動隊。同年4月安圖游擊隊成立,同年11月,安圖反日遊擊隊與汪清游擊隊以及別動隊合併,正式編成汪清反日遊擊大隊,共90餘人,梁成龍任大隊長。
琿春反日遊擊隊
1932年6月,中共琿春縣委在煙筒砬子建立嶺南反日遊擊隊,隊員30餘人;同年7月,又在大荒溝建立嶺北反日遊擊隊,隊員30餘人。1933年4月,嶺南、嶺北兩支游擊隊合編建立琿春反日遊擊總隊,嶺北游擊隊為第一大隊,嶺南遊擊隊為第二大隊,孔憲琛為總隊長,樸泰益為政委。
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
1934年3月,根據中共滿洲省委的指示,以上述4支游擊隊為基礎,組成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獨立師,共640餘人,朱鎮任師長(後叛變),王德泰任政委,轄第一、二、三、四團。
1935年3月增建獨立團,直屬師部
1935年5月,正式建立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全軍1200餘人,王德泰任軍長,魏拯民任政委,劉漢興任參謀長,李學忠任政治部主任,轄第一、二、三、四團和教導隊、遊擊大隊。
1936年1月,二軍擴編為2個師:
第一師轄第一、二團,第二師轄第四、五團。
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軍簡介
1936年3月,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正式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軍,全軍2000餘人,王德泰任軍長,魏拯民任政委,劉漢興任參謀長,李學忠任政治部主任,轄第一、二、三師。第一師下轄第一、二團,第二師下轄第四、五、六團,第三師下轄第七、八團和教導團。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