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北亞鱗毛蕨

鎖定
東北亞鱗毛蕨(Dryopteris coreano-montana Nakai)是鱗毛蕨科、鱗毛蕨屬植物。植株高70-120釐米。根狀莖粗而直立,被紅棕色、質薄、全緣、長圓披針形鱗片。葉簇生,葉柄長10-20釐米,烏木色或褐色;葉片橢圓披針形,漸尖頭,下部漸變狹,長60-80釐米,中部寬20-25釐米,二回羽狀;羽片約30對。葉幹後薄紙質,淡綠色,兩面幾光滑;葉脈羽狀,兩面明顯;葉軸上面密被淡棕色、披針形鱗片和纖維狀毛。孢子囊羣生於主脈和葉邊之間,成整齊的一行,每小裂片1個;囊羣蓋圓腎形,紙質,紅棕色。
分佈於中國、俄羅斯遠東地區、朝鮮、日本。在中國分佈於黑龍江、吉林。生長於草甸濕地。
東北亞鱗毛蕨的藥用價值同粗莖鱗毛蕨。全草可以入藥。清熱、解毒、抗炎、抑菌、驅蟲、止血;主治蟲積(絛蟲、十二指腸蟲病)、子宮功能性出血、流感、流行型腦脊髓膜炎、麻疹熱毒瘡瘍。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無危(LC)。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東北亞鱗毛蕨
拉丁學名
Dryopteris coreano-montana Nakai [9] 
別    名
遠東鱗毛蕨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木賊綱
水龍骨目
鱗毛蕨科
鱗毛蕨屬
東北亞鱗毛蕨
命名者及年代
Nakai,1921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無危(LC)

東北亞鱗毛蕨形態特徵

東北亞鱗毛蕨
東北亞鱗毛蕨(6張)
植株高70-120釐米。根狀莖粗而直立,被紅棕色、質薄、全緣、長圓披針形鱗片。葉簇生,葉柄長10-20釐米,烏木色或褐色,有光澤,密被鱗片,鱗片褐棕色,寬披針形或披針形,長1.2-1.5釐米,寬3-4毫米,先端長漸尖,全緣;葉片橢圓披針形,漸尖頭,下部漸變狹,長60-80釐米,中部寬20-25釐米,二回羽狀;羽片約30對,斜展,互生,相距2-4釐米,披針形,長約13釐米,寬約2.5釐米,漸尖頭,羽狀;小羽片約18對,平展,以極狹間隔分開,下部2-3對分離,向上則彼此以狹翅相連,長圓形,長約1-1.5釐米,寬約4一6毫米,圓頭,稍變狹,有三角形鋸齒,兩側羽狀淺裂。葉幹後薄紙質,淡綠色,兩面幾光滑;葉脈羽狀,兩面明顯;葉軸上面密被淡棕色、披針形鱗片和纖維狀毛。孢子囊羣生於主脈和葉邊之間,成整齊的一行,每小裂片1個;囊羣蓋圓腎形,紙質,紅棕色。 [2]  孢子黃色。 [3] 

東北亞鱗毛蕨近種區別

東北亞鱗毛蕨與粗莖鱗毛蕨Dryopteris crassirhizoma Nakai)相似,差別是:①粗莖鱗毛蕨葉柄、葉軸上鱗片、鱗毛密集,葉面也有鱗毛;東北亞鱗毛蕨葉柄葉軸上鱗片、鱗毛稀少,葉面光滑或近無毛。②粗莖鱗毛蕨羽片着生較密集, 彼此幾乎相接;東北亞鱗毛蕨的羽片相距較遠或彼此不相接。③粗莖鱗毛蕨裂片近全緣,或波狀齒不明顯:東北亞鱗毛蕨的裂片有齒。④粗莖鱗毛蕨孢子囊羣大,且排列不整齊:東北亞鱗毛蕨孢子囊羣較小,排列整齊。 [4] 

東北亞鱗毛蕨產地生境

分佈於中國、俄羅斯遠東地區、朝鮮、日本。在中國分佈於黑龍江、吉林。生長於草甸濕地。 [2]  多生於紅松闊葉林下,亦能適應多岩石的山坡。常與粗莖鱗毛蕨混生。 [4] 

東北亞鱗毛蕨生長習性

接種後5-7天萌發。絲狀體2-7個細胞長,初為單列,常在4個細胞時,前端縱裂為雙列。細胞圓筒形或短圓筒形。約在20天后出現頂端細胞,斜向分裂為片狀體。前端4-5個細胞寬時,開始產生毛狀體。 [3] 
毛狀體細長棒形,頂端具腺體,常脱落。毛狀體單細胞,其相連的邊緣細胞不向外突出,或有個別的突出,每隔2-3個邊緣細胞生有一條毛狀體。接種後約60天,原葉體成熟,寬倒卵狀心臟形,兩翼向上挺出,邊緣的毛狀體排列不甚整劑。 [3] 

東北亞鱗毛蕨繁殖方法

東北亞鱗毛蕨的繁殖方法與粗莖鱗毛蕨相似,但東北亞鱗毛蕨的垂直分佈要比前者高。 [5]  取闊葉林、混交林林下鬆軟近乾的腐殖土,用孔徑為2毫米×2毫米的網篩篩除枝莖、葉片等雜物,再將腐殖土與細砂按4:1混勻,裝入花盆,沸水澆透,調pH值至6.5,冷卻後,均勻接種適量孢子。上蓋玻璃,以保持濕度、減少污染。將接種後的花盆置於淺水盤中,先經12小時黑暗,再以每日14小時光照,10小時黑暗的光週期處理,温度18-22℃,光強2500-3000勒克斯,在一定光質下進行催萌。孢子萌發後,調整光強為2000-2500勒克斯,待配子體發生後,撤去水盤,減少培養基的濕度,每天適當開蓋通氣10-25分鐘。待配子體雌雄性器官發育成熟後,進行噴霧以促進其受精。給予幼孢苗每日光照15小時,光強約為3000勒克斯,温度22-28℃,適當增加通氣時間。培養至每株2-3枚葉片、配子體尚未枯死時,進行分株復壯。復壯期間温度為25-35℃,每日14-16小時日光光照,光強3000-3500勒克斯。 [6] 
孢子接種後約7天需光萌發,萌發率在95%以上。約60天原葉體發育成熟,80天左右幼孢苗大量發生,幼孢苗密度可達5-15株/釐米,幼苗寄生於配子體上,最初產生的幼葉並不拳卷,至第3枚葉才呈拳卷狀;葉柄具鱗片,基部的鱗片呈淡褐色;在接種90天后,幼孢苗高度多達2.8-3.0釐米,每株2-3枚葉片,原葉體近枯死。此時分株移栽於復壯箱中強化培養,復壯90天,株高可達15釐米,葉片9枚以上,冠幅11釐米,已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此時移栽的成活率達95%以上,且易於緩苗,長勢較好。復壯後盆栽成活率幾乎達100%。 [6] 

東北亞鱗毛蕨主要價值

東北亞鱗毛蕨的藥用價值同粗莖鱗毛蕨。全草可以入藥。清熱、解毒、抗炎、抑菌、驅蟲、止血;主治蟲積(絛蟲、十二指腸蟲病)、子宮功能性出血、流感、流行型腦脊髓膜炎、麻疹熱毒瘡瘍。 [5]  [7] 

東北亞鱗毛蕨保護現狀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無危(LC)。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