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俄洛紫菀

鎖定
東俄洛紫菀(Aster tongolensis Franch.),是菊科紫菀屬的植物,是中國的特有植物。主要分佈於我國甘肅、四川、雲南、青海的一種觀賞類菊花,以其清雅的花色和典致的色澤而聞名。該種為多年生草本,頭狀花序,舌片藍色或淺紅色,瘦果倒卵圓形。除此之外東俄洛紫菀還有温肺下氣,祛痰止咳和利尿的藥理作用,所以也可以作為藥物使用。
中文名
東俄洛紫菀
拉丁學名
Aster tongolensis Franch. [3]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菊目
菊科
紫菀屬
東俄洛紫菀
分佈區域
中國甘肅、四川、雲南

東俄洛紫菀形態特徵

東俄洛紫菀 東俄洛紫菀 [1]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細,平卧或斜升,常有細甸枝。
莖直立或與蓮座狀葉叢叢生,高14-42釐米,稍細,有細溝,被疏或密的長毛,通常不分枝,下部有較密的葉。
基部葉與蓮座狀葉長圓狀匙形或匙形,長4-12釐米,寬0.5-1.8釐米,下部漸狹或急狹成具翅而基部半抱莖的柄,頂端鈍或圓形,全緣或上半部有淺齒;下部葉長圓狀或線狀披針形,無柄,半抱莖;中部及上部葉小,長1-4釐米,寬0.1-0.4釐米,稍尖;全部葉兩面被長粗毛,中脈在下面凸起,側脈及離基三出脈顯明。
頭狀花序在莖(或枝)端單生,徑3-5稀達6.5釐米。總苞半球形,徑0.8-1.2釐米;總苞片2-3層,近等長或外層稍短,長圓狀線形,長約8毫米,寬1.5毫米,頂端尖,上部草質,被密毛,下部革質。舌狀花30-60個,管部長1.5毫米,有微毛;舌片藍色或淺紅色,長15-30毫米,寬2-3毫米。管部花黃色,長4-5毫米,管部長1.5毫米,裂片長1.2毫米,外面有疏毛;花柱附片長0.7毫米。冠毛1層,紫褐色,長稍超過花冠的管部,有較少的不等長的糙毛。
瘦果長稍超過2毫米,倒卵圓形,被短粗毛。
花期6-8月,果期7-9月。 [1] 

東俄洛紫菀分佈範圍

產於甘肅南部(西固、岷縣、臨潭)、四川西北部和西南部(松潘、大金、小金、阿壩、康定、雅江、黑水、甘孜、九龍、太寧及雲南西北部(中甸)。

東俄洛紫菀生長環境

生於高山及亞高山林下、水邊和草地。海拔2800-4000米。 [2] 

東俄洛紫菀變型物種

與上種接近,但根狀莖細,有細匍枝,葉兩面、總苞片被較密的長毛而不僅有緣毛。僅分佈於我國的西部及西南部。此種多變異,除上述的原變型外,有2個變型: [1] 
低小變型 (f. humilis Diels),莖高3-9釐米,細,下部葉與蓮座狀葉顯然匙形,長0.5-1.5釐米,寬0.2-0.3釐米,稀長達3釐米,寬達0.7釐米,常密集於莖下部。
分佈於四川(太寧)西南部(木裏)。 [1] 
多枝變型 f. ramosus Ling, f. nov., 莖高30-60釐米,較粗壯,有數個分枝;下部葉在花期枯萎或凋落,中部葉較大,長4-6釐米,寬達1.3釐米。冠毛有時長達花冠裂片的基部(約3.5毫米)。
產於四川西部(岡沱、稻城、川藏交界處)及雲南西北部(中甸)。 [1]  [4] 

東俄洛紫菀主要價值

東俄洛紫菀
東俄洛紫菀(2張)
【藏藥】麥多漏莫:花治癬症,清瘟病時疫熱,解痙攣《中國藏藥》。 [1] 
【藥 名】:東俄洛紫菀
【拼 音】:DONGELUOZIWAN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藥菊科東俄洛紫菀的根、花。
【功 效】:清熱利膽、消腫解毒。
【主 治】:用於濕熱黃疸及疫毒黃疸,瘡瘍癰腫者。潤肺下氣,消痰止咳。用於痰多喘咳、新久咳嗽、勞嗽咳血。
【性味歸經】:苦,寒。入胃、肝、脾三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9克。外用:適量。
【別 名】:紫菀(四川甘孜)、小辮兒、夾板菜、驢耳朵菜、軟紫菀。
【考 證】:始載於《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