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交民巷使館建築羣

鎖定
東交民巷使館建築羣,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東交民巷,晚清至民國時期帝國主義國家強佔的使館區,形成於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至民國元年(1912年),是一個集使館、教堂、銀行、官邸、俱樂部為一體的歐式風格街區。 [7-8] 
東交民巷使館建築羣現存建築有法國使館舊址、奧匈使館舊址、比利時使館舊址、日本公使館舊址、日本使館舊址、意大利使館舊址、英國使館舊址、正金銀行舊址、花旗銀行舊址、東方匯理銀行舊址、國際俱樂部舊址、法國兵營舊址、淳親王府、聖米厄爾教堂。均保留原狀保持二十世紀初歐美流行的折衷主義風格,用清水磚砌出線腳和壁柱,磚拱券加外廊,木結構角檁架,鐵皮坡頂。東交民巷使館建築羣,是北京僅存的二十世紀初的西洋風格建築羣,也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實物遺存和愛國主義的教育基地。 [7]  [9] 
2001年6月25日,東交民巷使館建築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2017年12月2日,東交民巷使館建築羣入選“第二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 [1] 
中文名
東交民巷使館建築羣
地理位置
北京市東城區東交民巷
所處時代
近代
保護級別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5-0474-5-001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東交民巷使館建築羣歷史沿革

清咸豐十年(1860年),清政府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戰敗後,直到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英、法、美、德、意、奧、比、荷、日等國相繼在東交民巷設立使館。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強迫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將東交民巷劃為外國“使館界”,界內一切事務由各國自行處理,中國政府一概不能過問。
民國十七年(1928年),各國大使館遷往南京,這一帶仍駐有各國公使館,直到北平和平解放。現巷內有東交民巷派出所等單位,餘為居民住宅。
1950年1月6日,北京軍管會頒發佈告,莊嚴宣佈收回北京市內帝國主義兵營的佔領地,其建築全部徵用。從1959年開始,各國使館先後遷往北京東郊建國門外。東交民巷使館區的歷史從此結束。 [4] 

東交民巷使館建築羣建築格局

東交民巷使館建築羣現存建築有法國使館舊址、奧匈使館舊址、比利時使館舊址、日本公使館舊址、日本使館舊址、意大利使館舊址、英國使館舊址、正金銀行舊址、花旗銀行舊址、東方匯理銀行舊址、國際俱樂部舊址、法國兵營舊址、淳親王府、聖米厄爾教堂。現存建築均保留原狀保持二十世紀初歐美流行的折衷主義風格,用清水磚砌出線腳和壁柱,磚拱券加外廊,木結構角檁架,鐵皮坡頂。 [3]  [9] 

東交民巷使館建築羣主要建築

法國使館舊址
法國使館舊址位幹東交民巷15號。原為純公府,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改建為法國使館。現存的原建築有大門,東1、東2、東3、西4共四座官邸及院內漢白玉蓮花噴水池。院內四棟官邸,皆為二層樓,灰磚清水磚牆,配以石材裝飾。 [3]  [10] 
法國使館舊址 法國使館舊址
奧匈使館舊址
奧匈使館舊址位於台基廠頭條3號。西洋古典式建築,立面大門作兩層外廊,檐上用三角山花。現存使館主樓與大門保存較完好。主樓上下二層都帶有外廊。東西長約52米,南北約23米。整體造型較簡潔,為法國古典主義風格。使館大門風格與主樓一致,主體為三間,下有基座,上立塔司乾式雙圓柱,檐部飾以三壠板,上以三角形山花結束。 [3]  [11] 
奧匈使館舊址 奧匈使館舊址
比利時使館舊址
比利時使館舊址位於崇文門西大街9號、台基廠十字路口東北角。主樓為英國都鐸式風格,4棟配樓對稱分佈,為鄉村別墅式。現存建築有使館辦公樓和四棟官邸。辦公樓坐北朝南,官邸分列東西兩側,中央為大片綠地。綠地中央有一大水池。現為紫金賓館。 [3]  [12] 
比利時使館舊址 比利時使館舊址
日本公使館舊址
日本公使館舊址位於東交民巷23-1號,始建於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使館由辦公用的本館和其後面的宿舍兩部分組成,本館建築面積582.4平米,宿舍117.7平米,均為磚牆承重木屋架的平房。本館由南、北、西三棟房子圍合成的“U”型,東側由木構走廊相連。是東交民巷地區現存的最早的建築物,是這一地區19世紀建造唯一保留下來的建築,也是瞭解北京地區近代建築發展過程的重要代表。 [13] 
日本公使館舊址 日本公使館舊址
日本使館舊址
日本使館舊址位於正義路2號。現存主樓與大門,主樓地上兩層,立面為歐洲古典式。大門中間為磚券大門,兩邊裝飾粗大壁柱,並建有券廊和柱廊。使館大門及主樓造型是西方古典主義與巴洛克和中世紀多種要素的混合體,其特點是,不講究古典比例,而追求多種要素的結合,它是近代西歐集仿主義的風格,更是近代日本模仿歐式風格的典型。現為北京市人民政府所在地。 [3]  [14] 
日本使館舊址 日本使館舊址
意大利使館舊址
意大利使館舊址位於台基廠大街1號。最初的意大利使館設在東交民巷東口路北,與其他外國使館相隔較遠。義和團運動興起後,意大利使館首當其衝被攻克。清宣統二年(1910年)前後,在現址建新使館。現為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 [3] 
意大利使館舊址 意大利使館舊址
英國使館舊址
英國使館舊址位於東長安街14號公安部大院內。這裏原來是康熙皇帝第七個兒子允祐的王府。傳到貝子奕梁時,王府被俗稱為梁公府。清咸豐十年(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軍搶佔王府後,以王府建築為中心,四周布以中國傳統和西洋古典風格的建築羣。大門仿羅馬凱旋門風格,是一座兩層三間的門樓。 [3] 
正金銀行舊址
正金銀行舊址位於正義路(御河橋路)4號,建於清宣統二年(1910年),該樓位於街道轉角處,平面為曲尺形,西肢較長,南肢較短。建築為磚石結構,地上2層,地下一層。其外部造型,屬於歐洲19世紀流行的古典折衷風格,但還具有明顯的荷蘭古典主義風格。 [16] 
正金銀行舊址 正金銀行舊址
花旗銀行舊址
花旗銀行舊址位於東交民巷36號,坐南朝北,與原俄國使館隔路相對,建於民國三年(1914年)。該建築地上三層,地下一層,磚石結構。正立面朝北,面臨街道。立面三層由水平檐線劃分為上下兩部分,約成一與三之比。東、西立面處理簡單,根據需要安排窗户及側面出入口,只把北立面的水平檐部線腳連續圍合。整個樓體體型完整,比例良好,外觀穩定厚重,是典型的近代古典主義銀行建築風格。2001年對內部進行了改造裝修,作為警察博物館對外開放。 [15] 
花旗銀行舊址 花旗銀行舊址
東方匯理銀行舊址
東方匯理銀行舊址位於東交民巷西段路南34號,坐南朝北。該建築地上三層,地下一層,磚石結構。外觀具有西歐近代流行的折衷主義風格,但又有尼德蘭古典主義的影響。整體牆面為紅磚砌築,用灰白石材做柱子和分層線腳、檐口、門窗套等,各立面造型不盡相同。現為機關單位使用。 [17] 
東方匯理銀行舊址 東方匯理銀行舊址
國際俱樂部舊址
國際俱樂部舊址位於台基廠大街8號。主體建築坐東朝西,二層,磚木結構。平面佈局不很規則,主要入口在西面,南面有次要入口。入門後,經前廳和走道進入樓梯廳。樓梯為平行雙分式,西北部還有一輔助樓梯。根據使用不同,設有大、中、小不同面積的活動室。南面次入口前原為敞廊,並有門直通室外活動場地。現已將敞廊封堵,改為房間。建築主體結構沒有大的變動。現由機關單位使用。 [18] 
國際俱樂部舊址 國際俱樂部舊址
法國兵營舊址
法國兵營舊址位於台基廠三條3號。現狀保留有大門、法軍宿舍和西南部軍官樓,其它建築均已拆除。兵營主建築為兩幢士兵宿舍,彼此相距約10米,每幢十四開間,長約52米,進深12米多。西南部軍官樓,上下二層,磚木結構,南北坡屋頂,南側上下為通廊,南立面栱形窗,下層與上層單雙相配,下層東西亦有栱門進入一層廊,東側有樓梯上二層。北立面為磚牆帶小栱卷窗,樓兩端為向北突出的磚樓,該建築仍為原貌,只是南部外貼建一鐵梯上二層。現為民居。 [19] 
法國兵營舊址 法國兵營舊址
淳親王府
淳親王府位於東長安街4號,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東交民巷劃為使館區後,曾改作英國使館,王府原街門面臨御河,其建築佈局分為三路,中路是宮殿式綠琉璃瓦頂建築羣,分前殿後寢兩個院落,現存儀門、正殿、翼樓、寢殿及配殿等。東路原有建築已不存,現存為原英國使館時期仿建官邸一座,二層磚木結構的樓房。西路原屬花園,現存改建四合院一所和添建的英式樓房。 [20-21] 
淳親王府 淳親王府
聖米厄爾教堂
聖米厄爾教堂為哥特式風格,佔地面積2656.4平方米,清水磚牆,內部為木結構,立面為三個尖頂鐘樓,用尖券、壁柱、玫瑰窗和壁龕裝飾,坐北朝南,東西面闊三開間,南北進深十四開間。
聖米厄爾教堂主體建築為高二層,教堂坐北朝南,位於多級台基之上,平面為巴西利卡式,南北進深十四間,東西面寬三間。由南向北依次為門廳、前廳、正廳和祭壇;前廳上方有唱詩廳;正廳由兩列圓柱分為中廳和側廊,中廳寬闊,側廊狹窄;正廳北端為祭壇,祭壇部分是突出平面的多邊形。 [5] 
聖米厄爾教堂 聖米厄爾教堂

東交民巷使館建築羣歷史文化

  • 使館區的形成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八國聯軍強迫清政府簽訂了《辛丑條約》。在條約第七款規定:“大清國國家允定各使館境界,以為專與住用之處,並獨由使館管理,可自行防守,常備軍隊,分保使館,中國人民概不準在界內居住。”由此正式規定設立使館區,即北至東長安街,南至城牆,西至兵部街,東至崇文門內大街,並在東、西、北三面修高大圍牆。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後,各國使館全部擴建,民國元年(1912年)形成全新歐式街區,有各國使館、官邸、八國兵營,兩所大醫院,五座大銀行,一座大飯店,兩所俱樂部,幾處洋行和兩所教堂,當時中國海關和郵政交英國人經辦,因此清海關總税務司和郵政總局也設在東交民巷內。 [8] 
  • 洗刷恥辱
東交民巷見證了中國人民的恥辱,也記錄了中國人民的不屈抗爭。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義和團運動期間,義和團攻打東交民巷使館,還將街名改為“雞鳴街”。因為《推背圖》中有“金雞啼後鬼生愁”的讖言,改為“雞鳴街”,其中就含有蔑視洋鬼子的意思。
民國四年(1915年),大總統袁世凱為了當皇帝,派代表在日本使館的一座小樓內,簽訂了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條”,進一步出賣國家利益。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巴黎和會否決了作為“戰勝國”的中國收回德國在山東利益、廢除“二十一條”和各國在華侵略利益的提案,中國人民被激怒了。民國八年(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學生在天安門集會抗議,會後遊行隊伍義憤填膺,在東交民巷向列強使館提交了抗議書。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同年2月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舉行盛大規模入城式,特意從東交民巷通過,以洗刷中國武裝人員不得進入東交民巷的恥辱。 [3] 

東交民巷使館建築羣保護措施

2001年6月25日,東交民巷使館建築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東交民巷使館建築羣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東交民巷使館建築羣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東交民巷。
  • 交通信息
乘坐北京市公共交通:公交車52路、120路王府井站,60路台基廠路口西站;地鐵2號線崇文門站。 [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