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下馮遺址

鎖定
東下馮遺址,位於山西省運城市夏縣。遺址面積約25萬平方米。 [1]  1959年被發現。 [2] 
東下馮遺址共分六期、其中一至四期屬東下馮類型文化遺存,有眾多的遺蹟現象和豐富的遺物。 [1]  東下馮遺址的發現與發掘對於探討夏時期晉南地區的文化面貌具有重要意義,將有助於對中國古代城市形成與發展、夏商文化變遷的研究。 [4] 
2001年6月25日,東下馮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東下馮遺址
外文名
Dongxiafeng von site
地理位置
山西省運城市夏縣
所處時代
新石器至商
佔地面積
250000 m²
保護級別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5-0009-1-009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文物類型
古遺址

東下馮遺址歷史沿革

東下馮遺址是1959年東下馮考古隊調查時發現。 [2] 
1974年秋季,開始發掘,發掘工作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歷史博物館、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運城地區文化局、夏縣文化局共同組成的東下馮考古隊進行。苪城縣文化館、平陸縣文化館、山西大學、遼寧大學也先後派人蔘加過發掘。 [2] 
東下馮遺址 東下馮遺址
1974年至1979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中國歷史博物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合作,進行了為期5年多的大規模發掘,發掘出大批遺蹟遺物。 [3] 

東下馮遺址遺址特點

東下馮遺址
東下馮遺址(2張)
東下馮遺址,有灰坑、房址、墓葬、水井、陶窯等。灰坑最多,有圓形、長方形和不規則形。房址僅見於三、四期,有密洞式、半地穴式和地面建築三種。水井口多為長方形。墓葬有長方形豎穴墓、窯洞式橫穴墓和不規則形。陶密平面呈橢圓形,由窯室、窯算、火膛三部分組成。 [1] 

東下馮遺址文物遺存

東下馮遺址出土石鐮
東下馮遺址出土石鐮(2張)
東下馮遺址,遺物以陶器為大宗、手製、輪制並用、陶質有夾砂灰陶、夾砂褐陶、泥質灰陶、泥質褐陶及其他雜色陶。紋飾以繩紋為主,此外有弦紋、附加堆紋、籃紋。器形有鬲、鼎、深腹罐、小口尊、大口尊、單耳罐、深腹盆、折肩罐、甑、甕。杯等。 [1] 

東下馮遺址歷史文化

東下馮遺址的一至四期在年代上與二里頭文化一至四期基本上一致,文化面貌接近或相同,因此可以稱為二里頭文化東下馮類型或東下馮類型文化,相對年代大致在前19—前16世紀。遺址處在文獻記載的“夏城”範圍大致年代又在夏紀年內,因而可能是夏時期晉南地區的一個文化分支。東下馮遺址的五、六期相當幹商代二里岡時期。有商代古城址和排列有序的圓形房址、遺物以陶器為主。 [1] 
東下馮文化主要是承受晉南晚期龍山文化的結果,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汾河以北晚期龍山文化的一些因素。東下馮文化是在繼承三里橋類型文化的基礎上與東方二里頭文化相互影響而形成的一支新的文化類型。東下馮文化的形成很可能就是以豫西為中心分佈區域的二里頭類型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向晉南地區傳播並和當地文化逐漸融合的結果。東下馮文化的主要文化因素來源於二里頭類型,它同時吸收了光社文化的一定影響。 [5] 

東下馮遺址價值意義

東下馮遺址的發現與發掘對於探討夏時期晉南地區的文化面貌具有重要意義,將有助於對中國古代城市形成與發展、夏商文化變遷的研究。 [4] 

東下馮遺址文物保護

2001年6月25日,東下馮遺址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東下馮遺址旅遊信息

東下馮遺址地理位置

東下馮遺址位於山西省運城市夏縣。

東下馮遺址交通路線

自駕
夏縣人民政府—東風西街—新建北路—林蔭東街—解放北路—840縣道—後夏線—東下馮遺址
北京—京港澳高速—新元高速—石家莊繞城高速—京昆高速—太原二環高速—京昆高速—侯平高速—008鄉道—後夏線—東下馮遺址
參考資料
  • 1.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輯委員會.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一批至第五批)•第Ⅰ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12:440.
  • 2.    徐殿魁,王曉田,戴尊德.山西夏縣東下馮遺址東區、中區發掘簡報[J].考古,1980(02):97-107+193-194.
  • 3.    戴尊德.挖掘夏代人居住的土窯洞——參加夏縣東下馮遺址發掘記[J].文物世界,2005(03):79-80.
  • 4.    邢智軒. 搶抓機遇堅定信心 全力做好遺址開發保護[N]. 運城日報,2016-06-02(001).
  • 5.    於孟洲,夏微.東下馮文化的源流及相關問題[J].文物世界,2010(01):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