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東(拼音:dōng)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東”的古字形像兩頭用繩索扎住的口袋,是“橐”的初文。東的常用義是太陽昇起的方向,引申指向東。春秋時秦晉合兵圍攻東方的鄭國,鄭派使者遊説秦穆公,不要與晉聯合消滅鄭國,鄭國就可以作為東方道上的主人接待秦國出使東方的使節,故用作“東道主”或“東道”,泛指客人的主人。
中文名
拼    音
dōng
繁    體
部    首
[3] 
五    筆
AII
倉    頡
KD [4] 
鄭    碼
HDKO [4] 
筆    順
橫、撇折、豎鈎、點、點 [3] 
字    級
一級(編號:0225) [1] 
平水韻
上平聲第一·東 [5] 
四角碼
4090₄
統一碼
4E1C [4] 
筆畫數
1+4(部首+部首外)
造字法
象形字(存疑)
結    構
獨體結構
注音字母
ㄉㄨㄥ

字源解説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東字構型説法不一。許慎認為是會意字,《説文·東部》:“從日在木中。”意思是太陽在“木”中,表示太陽剛剛升起,太陽昇起的方向就是東方。在甲骨文中,“東”寫作圖1、圖2,“東方”之“東”也是這類寫法。與其説是樹間的太陽,其實更像一個竹木編的籠子。也像裏面裝滿物品、兩頭用繩子扎住的口袋,疑即“”的初文。金文(圖3)條紋有所減省。有很多學者質疑《説文》,認為它的字形是根據小篆字形望文生義,並沒有探究出這個字的真實淵源。“東”字的來龍去脈,可以説至今還是個未解之謎。
簡體的“東”源於草書,漢字簡化時根據“草書楷化”把繁體“東”簡化為簡體“東”。 [6-8] 
“東”字的本義是綁束兩端的無底大布袋,但是在先秦出土文獻中沒有見到使用本義的用法,都是表示假借義“東方”。不過一些從“東”的會意字可以旁證其本義,如漢字“”字,從“人”負袋(“東”),取像於“人揹負囊袋”之形,“沉重”的意思也就不言自明。 [20] 
“東”被借作表示方位,是指太陽昇起的位置。例如《尚書·禹貢》中所記載的:“南至於華陰,東至於底(砥)柱。”這裏的“東”就是與“西”相對而言的方位詞。其中的“東”即太陽昇起的地方。古人對於方位的理解比現代人更為豐富,“東”“西”往往成為界定對立物的一個標準,無論是山河還是人事都會涉及。例如“山東”“山西”,其中的“山”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界限,華山、太行山等都曾作為界限,還有“江東”“江西”等。在居住上,主人住在正房東邊的屋子,客人住在正房西邊的屋子,因此就把“主人”稱為“東”,客人稱為“西”,因此就有了“東家”“房東”“股東”等説法。《左傳·僖公三十年》載:春秋時期,秦晉合兵包圍了鄭國,鄭文公派燭之武出城遊説秦穆公退兵,燭之武在擺明了滅鄭對秦的利害關係後又説,假如不滅鄭,把鄭國作為“東道主”,秦國使者往來時,鄭國提供館舍資糧,這對秦國來説沒有任何壞處。鄭國在秦國的東面,接待秦國出使東方的使者,故稱“東道主”(通往東方道路上的主人)。後世用“東道主”來泛指請客的主人,也可以簡稱“東道”或“東”,如説“略盡東道之誼”“今天中午我做東”。
在古文中,“東”字往往還被用來表示“(使)向東”“(使)東行”,例如《左傳·僖公三十二年》所記載的:“秦師遂東。”是説秦國的軍隊向東行進。是詞類活用的用法。 [21-22] 

詳細字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方位詞。四個主要方向之一,日出的方向。
east
宋·辛棄疾《清平樂·村居》:“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關東;東風;東宮;東亞
主人(古時主位在東,賓位在西)。
host
兒女英雄傳》第十四回:“在那裏,敝東回來自然有個地主之情。”
清·孔尚任《桃花扇·訪翠》:酒已備下,玉京主會,不得下樓奉陪,賤妾代東罷。
房東;股東;做東
〈文言〉春天。
spring

東皇東君;東作
(Dōng)姓氏用字。詳見“東姓



副詞
向東,往東。

宋·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東流;東張西望
動詞
指使向東;使往東。

左傳·襄公十九年》:“﹝齊侯﹞遂東大子光;使高厚傅牙,以為大子。”

擬聲詞
形容敲鼓等的聲音。

《清朝野史大觀·清代述異·科舉時代之苦況》:“恭賀先生命運通,餞行侑酒鼓東東。”

[9-11]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六上】【東部】得紅切(dōng)
也。從木。官溥説。從日在木中。凡東之屬皆從東。
【註釋】①動:這是聲訓,東、動音近。王筠《説文解字句讀》引《白虎通》:“東方者動方也。萬物始動生也。” [12] 

説文解字注

“動也”注:見漢《律曆志》。
“從木。官溥説。從日在木中”注:木,榑木也。日在木中曰東,在木上曰杲,在木下曰杳。得紅切,九部。凡東之屬皆從東。 [13] 

廣韻

德紅切,平東端 ‖ 東聲東部(dōng)
東,春方也。《説文》曰:“動也。從日在木中。”亦東風菜。《廣州記》雲:“陸地生,莖赤,和肉作羹,味如酪,香似蘭。”《吳都賦》雲:“草則東風扶留。”又姓。舜七友,有東不訾。又漢複姓,十三氏。《左傳》魯鄉東門襄仲後,因氏焉。齊有大夫東郭偃,又有東宮得臣,晉有東關嬖五。《神仙傳》有廣陵人東陵聖母,適杜氏。齊景公時有隱居東陵者,乃以為氏。《世本》宋大夫東郷為。賈執《英賢傳》雲:“今高密有東鄉姓。”宋有員外郎東陽無疑撰《齊諧記》七卷。昔有東閭子,甞(嘗)富貴,後乞於道雲:“吾為相六年,未薦一士。”夏禹之後東樓公封於杞,後以為氏。《莊子》東野稷。漢有平原東方朔。《曹瞞傳》有南陽太守東里昆。何氏《姓苑》有東萊氏。德紅切,十七。
【註釋】東鄉為:當作“東鄉為人”。《周禮·夏官·大司馬》鄭玄注:“此六者皆書其官名與名氏焉,門則襄仲右師明矣,鄉則南鄉郵、東鄉為人是也。”南鄉、東鄉以所居為氏。 [14] 

康熙字典

【辰集中】【木部】東 ;部外筆畫:4
《唐韻》《正韻》德紅切。《集韻》《韻會》都籠切,竝音蝀。《説文》:動也。陽氣動,於時為春。《書·堯典》:平秩東作。《孔傳》:歲起於東,而始就耕也。《淮南子·天文訓》:東方木也,其帝太皡。
又《史記·曆書》:日起於東,月起於西。鄭樵《通志》:日在木中曰東,在木上曰杲,在木下曰杳。木,若木也,日所升降。
又《詩·大雅》:東有啓明。
又《爾雅·釋地》:東至於泰遠。
又姓。《聖賢羣輔錄》:舜友東不訾。
又葉當經切,音丁。《詩·小雅》:念我土宇,我生不辰。逢天僤怒,自西徂東。
又葉都郞切,音當。楊泉《蠶賦》:粵召僕伕,築室於旁。於旁伊何,在庭之東。○按《説文》:東自為部,今倂(並)入。 [15] 

字形書寫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上:U+4E1C;下:U+6771) 字形對比(上:U+4E1C;下:U+6771)

書寫提示

筆順演示 筆順演示
❶下部“小”第二筆楷體是點。❷首筆橫居上居中。❸㇄從豎中線起筆,豎段左斜。❹“小”的㇚在豎中線,左點、右點分列㇚左右。 [3]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16]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t
王力系統
t
ɔŋ
董同龢系統
t
ûŋ
周法高系統
t
ewŋ
李方桂系統
t
ung
西漢



東漢





ung


u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東冬鍾江

北魏後期北齊

齊梁陳北周隋

隋唐
高本漢系統

t
王力系統

t
董同龢系統

t
周法高系統

t
李方桂系統

t
ung
陳新雄系統

t
(參考資料:漢典 [17-18] 

韻書集成


小韻
反切
聲母
清濁
韻母
韻目/韻部
聲調
四呼
擬音
韻攝
廣韻
德紅切
全清
上平一東
平聲
一等
開口呼
tuŋ
集韻
都籠切
全清

上平一東
平聲
一等
合口呼
tuŋ
中原音韻

全清

東鍾
陰平

合口呼
tuŋ

洪武正韻
德紅切
全清
一東
平聲


tuŋ

都郎切
全清
十七陽
平聲


taŋ

分韻撮要


第六東董凍篤
陰平




(參考資料:漢典 [19] 

方音集匯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區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北京官話
北京
tuŋ
55
陰平

冀魯官話
濟南
tuŋ
213
陰平

中原官話
西安
tuoŋ
21
陰平

西南官話
武漢
toŋ
55
陰平

西南官話
成都
toŋ
44
陰平

江淮官話
合肥
təŋ
212
陰平

江淮官話
揚州
toŋ
21
陰平

晉語
太原
tuŋ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toŋ
44
陰平

吳語
温州
toŋ
44
陰平

湘語
長沙
tən
33
陰平

湘語
雙峯
tan
55
陰平

贛語
南昌
tuŋ
42
陰平

客家話
梅縣
tuŋ
44
陰平

粵語
廣州
tʊŋ
53
陰平

粵語
陽江
tʊŋ
44
陰平

閩語
潮州
toŋ
33
陰平
文讀
taŋ
33
陰平
白讀
閩語
廈門
tɔŋ
55
陰平
文讀
taŋ
55
陰平
白讀
閩語
福州
tuŋ
44
陰平
文讀
tøyŋ
44
陰平
白讀
閩語
建甌
tɔŋ
54
平聲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9]  、《漢語方音字彙》 [23]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4-21]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543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72
  • 4.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0-10-20]
  • 5.    一東  .搜韻[引用日期2019-04-21]
  • 6.    曹先擢,蘇培成(主編).新華多功能字典:商務印書館,2008年:160
  • 7.    谷衍奎(主編).漢字源流字典:語文出版社,2008年:152
  • 8.    顏煦之 編著.一字一世界CDEF[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5.01:139
  • 9.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商務印書館,2012.06:309-311
  • 10.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古代漢語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4年:295
  • 11.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四川出版集團·四川辭書出版社,湖北長江出版集團,崇文書局,2010年:19
  • 12.    [東漢]許慎/原著;湯可敬/撰.説文解字今釋[M]:嶽麓書社,1997.07:823
  • 13.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1082
  • 14.    陳彭年 等著.廣韻 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6:22
  • 15.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459
  • 16.    各體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4-26]
  • 17.    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19-12-01]
  • 18.    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19-12-01]
  • 19.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6-03-19]
  • 20.    王青菊著.給孩子的漢字故事[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8.11:158-161
  • 21.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154-155
  • 22.    鄭春蘭著.傳統文化經典讀本 漢字[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8.01:45
  • 23.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 第2版[M]:文字改革出版社,1989.06:35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