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杯鼻龍

鎖定
杯鼻龍,是一種大型合弓綱動物,屬於盤龍目卡色龍亞目,約2億6500萬年前誕生。存在於二疊紀早期到中期的北美洲南部,杯鼻龍是已知最大的卡色龍類與盤龍目動物,是那個時代最大的四足動物。如同其他卡色龍類,杯鼻龍是草食性動物。因杯鼻龍的體型巨大,所以不怕任何肉食性動物。杯鼻龍是“似哺乳爬行動物”,也稱“獸形爬行動物”或“下孔類”;他是爬行動物哺乳動物的中間類型,特別是後期的種類,已與早期的哺乳動物相差無幾。
中文名
杯鼻龍
拉丁學名
Cotylorhynch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合弓綱
盤龍目
亞    目
卡色龍亞目
卡色龍科
杯鼻龍屬
分佈區域
北美洲
中文學名
杯鼻龍
食    性
草食性
體    長
約6米長
杯鼻龍
杯鼻龍(6張)
由於盤龍類的四肢與杯龍類相似,但較細長,早期的盤龍的頭骨與杯龍類中的大鼻龍的頭骨相似,因此,一般認為盤龍類是由杯龍分化出來的一支(一般認為如此,但也有認為爬行動物是多源起源的)。
最初的盤龍類是蛇齒龍類,在蛇齒龍的基礎上,盤龍類向兩個方向發展,一個通向巨大凶猛的食肉的楔齒龍類,另一支發展為巨大的吃植物的基龍類,基龍類的頭骨小而扁平,牙齒大小一致,在齶骨上還有範圍廣闊的一叢叢的牙齒。 基龍的特徵是脊椎棘伸長,較厚重,並且沿着棘的縱行面上有許許多多的短側棘或橫樑。(並非所有的基龍類都有脊椎棘。克色氏龍(casea)和杯鼻龍(cotylorhynchus)都是結構體大,頭小,身子象桶的基龍類)。楔齒龍(sphenacodon)具有兩大特點:第一是牙齒的分化。第二是脊椎棘延長成長的棘刺。
從發現的化石來看,杯鼻龍的最大個體,體型大約在6米。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