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內蒙古杭錦後旗奮鬥中學

鎖定
內蒙古杭錦後旗奮鬥中學在2002年、2007年兩度被評為“內蒙古自治區示範性普通高級中學”;2005年、2007年、2009年、2013年四度獲得“中國百強中學”稱號。
1942年,愛國將領,時任綏遠省主席的傅作義先生在綏西河套地區指揮抗戰期間,在烽火連天的歲月中創建了私立奮鬥中學。1952年,私立奮鬥中學改為公辦,與普愛中學、陝壩師範合併,稱“陝壩中學”。1958年,學校更名為“杭錦後旗中學”。10月,被確定為自治區重點中學。1961年,學校更名為“杭錦後旗第一中學”,1989年恢復“奮鬥中學”校名。
截至2015年4月,奮鬥中學佔地總面積24.3萬平方米,建築總面積6.3萬平方米,教學班78個,在校學生總人數4500人。 [1] 
中文名
內蒙古杭錦後旗奮鬥中學
外文名
FENDOU MIDDLE SCHOOL
創辦時間
1942年
主管部門
杭錦後旗教育局
校    訓
強學、修德、健體、創新、奮鬥
校    歌
奮鬥之歌
主要獎項
中國“百強中學”(2009)
知名校友
於鴻君
類    別
公立中學
現任校長
楊愛明 [16] 
所屬地區
中國·內蒙古·杭錦後旗
學校創始人
傅作義

內蒙古杭錦後旗奮鬥中學歷史沿革

內蒙古杭錦後旗奮鬥中學創立背景

——私立奮鬥學校時期(1942—1952)
杭錦後旗奮鬥中學校園風光
杭錦後旗奮鬥中學校園風光(10張)
抗戰期間,日寇侵佔歸綏(今呼和浩特市)、包頭。1939年春,傅作義將軍率其所部退守綏西。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部與綏遠省政府設在陝壩之後,傅先生於1942年籌辦“私立奮鬥中學”。因是年農曆五月五日為籌辦之始,曾以此為校慶日。 私立奮中初建,借天主堂房屋為臨時校舍。至1943年方於陝壩北郊購地建校,並將小學遷來陝壩,學校分設中學部與小學部。
初創時只有初中一年級兩個班,學生約80人,教師多系兼任。1945年秋,初中第一屆學生48人畢業,並開設了高中班。此時學校有初中1—3年級共6個班,高中1個班,學生共225人。教師以專任為主,教職工增至54人。 建校伊始,僅有教室6座,圖書館一座、寢室、儲藏室計60間。至1945年,已擴展至包括校本部在內、師生宿舍、理化館、大禮堂、廚房、招待室、傳達室等總計188間。
學校設校董會,其成員由傅作義、董其武孫蘭峯袁慶曾、陳炳謙、魯英麟張濯清王國英、袁慶榮、張德、王明德、郭攬青、曾士先、張傳德、潘玉祥等第八戰區和綏遠省軍政官員以及教育界人士十五人組成。傅先生為董事長兼校長,聘王明德先生為校務主任,曾士先先生為教導主任、餘暘晨先生為事務主任。後由郭攬青先生主持校務。其後董其武將軍曾任董事長。
1943年,張治中先生曾到學校視察。 由於抗日戰爭勝利,省府東遷,學校遂於1946年秋遷至歸綏,是為歸綏奮中。因戰局變化,1947年建立張垣奮中,高中部東遷張家口。1948年,張垣奮中東遷北平,建立北平奮中;歸綏奮中初中部復歸於陝壩。陝壩奮中歷任校務主任有王明德、郭攬青、陶朝宗。
1949年傅作義將軍率部在北平起義,此後又促成綏遠“九·一九”起義,奮中教職工也在起義人員之列。北平奮中更名為北京奮中。同年年末,綏遠軍政委員會成立,傅先生以水利部部長身份兼任主席與軍區司令員。為支援綏遠教育事業,傅先生決定北京奮中遷回歸綏,於是1950年2月歸綏奮中復立於舊址。為辦好歸綏奮中、陝壩奮中與奮小,傅先生重組校董會並出任董事長。延聘之董事有中共領導高克林、奎璧、蘇謙益、姚喆、魯志浩、時穎,有原校孫蘭峯、董其武、陳炳謙、張濯清、袁慶榮、王明德、張德,還有李居義、李世傑、張淑良、楊令德、周北峯、安春山、常佩三、陳育生等人。首聘郭攬青為歸綏奮中校長,陳祿林為陝壩奮中與奮小校長。1951年陳以事被捕,復聘徐秀泉為校長。至交由公辦為止。校董會遵照傅作義先生指示,將全部資產31.7億元(舊幣)交給國家。私立奮中十年間,最多年份曾有9個班,即初中7個、高中2個(1946年);在校學生最多時達到354人(1948年)。 [2] 

內蒙古杭錦後旗奮鬥中學開拓發展

——陝壩中學與杭錦後旗中學時期(1952—1961)
1952年5月5日,根據綏遠省文教廳命令精神,學校與私立普愛中學(創建於1946年9月之陝壩天主堂“橫舟公學院”,1949年更名)的五個班與陝壩師範(1945年由五原遷至陝壩的“綏遠省五原簡易師範”)附設的兩個中學班合併組建“陝壩中學”。撤銷高中班,將12個初中班的318名學生調整為8個班,成為一所初級中學。 合校後,省文教廳任命曾擔任普愛中學校長的中共黨員王非同志任陝壩中學校長,原私立奮中校長徐秀泉先生為副校長兼教導主任。 聘任原兩校教師任教,並全部轉為公辦教師。學校歸綏遠省文教廳直接領導。
1954年,綏遠省建制撤銷併入內蒙古自治區,陝壩專區改為內蒙古河套行政區,學校歸行政區領導。
1956年學校增設高中班,擴建為河套地區唯一的一所完全中學。班級增至14個,學生為746人。至1959年,學校發展到高中6個班、初中14個班,學生總數達961人。
1957年全國普遍開展了“反右鬥爭”,“唯成分論”等“左”的思想流行。部分教師受到批判,被錯誤地打成“右派分子”。學校建立黨支部,王非同志任黨支部書記,王福盛任副書記,支部委員會由3人組成,有黨員8人。
1958年學校被定為內蒙古自治區18所重點中學之一。1959年,學校向高等院校輸送合格畢業生70人;1960年,增至85人;1961年,奮鬥中學取得全區高考第二名的好成績。河套行政區撤銷,劃歸巴彥淖爾盟。此時旗縣合併,陝壩劃歸杭錦後旗,學校也隨之更名為“杭錦後旗中學”。
1959年開辦“師範班”兩個,招收學生94名;辦“工農師範班”1個,招收學生48名。師範班至1961年停辦。 [2] 

內蒙古杭錦後旗奮鬥中學改革開放

——杭錦後旗第一中學時期 (1961—1989)
1961年,隨着教育事業的發展,杭錦後旗又成立了一所中學。學校遂更名為“杭錦後旗第一中學”,隸屬於自治區、盟與旗三級管理。按內蒙古自治區要求任課教師必須有95%為本科學歷。為此,1963年一次調入本科畢業的教師19名。在1962—1965年期間,總共調入大學畢業的教師30餘名,不合學歷要求的教師調出62人,從而保證了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
1966年,正當學校穩步發展之時,“文化大革命”開始了。十年動亂,學校元氣大傷。 1968年冬,根據所謂“念小學不出大隊,念中學不出公社,念大學不出旗縣”的觀點,杭一中被強令解散。大部分教師補充調往公社任教,一部分教師調入隸屬於陝壩鎮的“陝壩中學”,少部分教師留下來辦所謂“大學”。
1970年“復課鬧革命”。“陝壩中學”併入杭一中,學制改為二、二制,實行開門辦學。高中分設醫衞、畜牧、財會、農機、農技、寫作、廣播用電、師範等班級。由於“左”傾思想的干擾,“讀書無用”論的毒害和對“師道尊嚴”的批判,正常教學秩序破壞殆盡,國家財產損失巨大,教育質量嚴重下降。
十年動亂期間,學校成立“文化革命領導小組”並先後建立兩次“革命委員會”。1979年,學校恢復自治區重點中學稱號。1982年,領導班子恢復副縣級建制。1984年,學校組建黨委,第一任黨委書記張志誠,校長陳德玉。
1980年,學制恢復三三制,面向全盟招生。在崗教師中的學歷情況是,全日制本科15人,專科57人;函授本科7人,專科5人。職務評定中,有4人擔任自治區高評委,5人擔任巴盟中評委。已評高級教師17人,一級教師24人。
1981年以來,學校狠抓教師業務進修和函授學習,強調教師的學歷結構和專業知識。
1988年,組建新班子,張國斌任黨委書記兼校長,吳光耀、潘湧任副校長。學校為副處建制,領導均為副處待遇。 [2] 

內蒙古杭錦後旗奮鬥中學繼往開來

——杭錦後旗奮鬥中學時期(1989—2002)
1989年9月20日,學校正式恢復“奮鬥中學”校名(恢復“奮鬥中學”校名的決定是1985年巴盟盟委辦、行署辦61號文件下達的,因故未立即改名)。同時,舉行了建校四十七週年暨恢復校名慶祝活動。 1993年秋,學校升為正處建制。1994年6月15日組建新的領導班子。
1997年五十五週年校慶,國家教委發來賀信,全國人大與政協領導費孝通、布赫、何魯麗分別題詞祝賀。 [2] 

內蒙古杭錦後旗奮鬥中學辦學條件

內蒙古杭錦後旗奮鬥中學辦學規模

截至2015年4月,奮鬥中學佔地總面積24.3萬平方米,建築總面積6.3萬平方米,教學班78個,在校學生總人數4500人。教學主樓“奮飛樓”建築面積為15380平方米;教學附樓“奮進樓”建築面積3614平方米;圖書藝術大樓“德馨樓”建築面積4700平方米;綜合科技樓“格物樓”建築總面積11000平方米;實驗樓“知行樓”建築總面積3400平方米;一、二號“啓德”“明德”公寓樓建築面積為9600平方米;三號公寓“崇德樓”建築面積8100平方米;文體藝活動中心面積為4066平方米;綠化、美化、硬化,佔地面積為38662平方米(合58畝),建築面積為38662平方米,由大型塑膠跑道、籃球場、人造草坪、足球場組成。北運動場13000平方米,學生餐飲中心“飴和樓”建築面積7000平方米。 [1] 

內蒙古杭錦後旗奮鬥中學硬件設施

奮飛樓 奮飛樓
截至2015年4月,奮鬥中學建有國家級標準體育場。在“格物樓”內建有天文館。學校有四個閲覽大廳,能同時容納1500名學生就座閲讀,藏書25萬餘冊,報紙、雜誌230多種,還開闢了一個裝備現代的電子閲覽室。學校擁有實驗電教儀器和校園局域網、校園演播系統。每個教師都有一台電腦,全校各班都配備了多媒體教學設備。 [1] 

內蒙古杭錦後旗奮鬥中學師資力量

截至2015年4月,全校有教職工354名,專業教師269名。特級教師5名,高級教師96名,一級教師121名,中高級教師佔教師比例為75.8%。教師隊伍中有國家級優秀教師3人,國家級骨幹教師1人,全國教學能手2人;有自治區級優秀教師4名,自治區學科帶頭人4名,自治區級骨幹教師5名,自治區級教學能手9名,有市(盟)級教學能手120名,市級以上教學能手佔全校教師比例為43.75%。學校有研究生94名。教師合格率達100%。 [1] 
特級教師(5名):付裕東,張日,安蘭偉,楊有富,魏欣麗 [3] 
國家級優秀教師(3名):李永順,付裕東,安蘭偉 [4] 
國家級骨幹教師(1名):張日 [5] 
全國教學能手(2名):張春花,徐遼 [6] 

內蒙古杭錦後旗奮鬥中學辦學成果

內蒙古杭錦後旗奮鬥中學學生成績

  • 高考成績
2005年高考,奮鬥中學王倩同學和墨媛媛同學考取了北京大學;重點上線人數和本科上線人數均居全市第一。
2006年高考,奮鬥中學武玲蔚以639分的成績,奪得自治區第五名、巴市文科狀元,被北京大學錄取;何旭珍以675分的成績,奪得巴市理科第二名,被清華大學錄取;重點上線人數和本科上線人數均居全市第一,在全市文科前十名中,奮鬥中學有五位同學分別佔1、2、4、8、10名。
2007年高考,奮鬥中學上北大、清華錄取分數線7人,其中朱淏、李珍同學被北京大學錄取,周驥同學被清華大學錄取;重點上線328人,本科上線1574人,均居全市第一。
2008年高考,陳一帆、劉巖哲、王春藝、張雅蓉4人考入北京大學,陳一帆以642分的成績奪得巴市文科狀元;辛宇鵬同學考入清華大學;重點上線人數389人,二本以上人數1121人,本科以上人數1946人,均居全市第一。.
2009年高考,奮鬥中學趙安琪以616分成績,奪得巴市文科狀元(自治區第5名),被北京大學錄取;撖誠元被清華大學工商管理專業錄取;孫婷、高卓瑋分別以604分、601分的成績獲巴市文科第二名、第三名,被中國人民大學錄取;一本上線人數393人,居全市第一;本科上線人數1726人,居全市第一;本科升學率64.7%,同比提高6.4%。
2010年高考,奮鬥中學參加高考人數2191人,本科上線人數1570人,本科上線率71.66%;一本上線人數359人,二本上線人數562人,三本上線人數649人;應屆畢業生董震獲巴市文科狀元。
2011年高考,趙紅、趙金龍被清華大學工商管理專業錄取;穆翔同學被上海交通大學錄取;一本上線301人,二本上線417人,三本上線664人;本科上線1382人,居全市第一。
2012年高考,付夢圓獲高考巴市文科狀元,另有2名同學分別獲巴市文科第二、第四名;2012年高考理科600分以上同學4名,居巴市第一;一本上線人數303人,居巴市第一;本科上線人數1210人,居巴市第一。
2013年高考,奮鬥中學劉欣越、高卓然、董雪三名同學被北京大學錄取;本科上線人數1156人,居全市第一;高一入學6.9分以上學生一本上線率99.36%,居全市第一。
2014年高考,羅淇同學以639分奪取巴彥淖爾市文科狀元,列自治區第10名,被北京大學錄取;一本上線303人,本科上線1188人。 [1] 
  • 競賽成績
0802班王永剛同學在第15屆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聯賽中獲一等獎
0601班侯博同學在第25屆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中獲一等獎
0601班解義同學在第25屆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中獲一等獎
0501班張雅蓉同學在2007年全國高中數學聯賽中獲一等獎
0501班馮曉珂同學在2007年全國高中學生化學競賽中獲一等獎
2005 年,在赤峯市舉行的全區第十屆中學生田徑運動會上,獲得團體總分第一名。
2006年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區第三屆中學生籃球聯誼賽男籃奪得了亞軍,女籃奪得冠軍。
2007年內蒙古自治區中學生“河套王杯”田徑錦標賽團體總分成績第一名,男子團體總分成績第一名,女子團體總分成績第二名。 [7-8] 

內蒙古杭錦後旗奮鬥中學教師獲獎

2010年1月,奮鬥中學教研室榮獲“全國中學優秀教科室”榮譽稱號。 [9] 
截至2015年4月,該校教師安蘭偉2009年在全市第二屆中小學校長、幼兒園園長優質課評選活動中榮獲特等獎。2012年被教育部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評為“全國科研優秀校長”參編專業論著三部,多篇論文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
該校教師楊有富曾在省級以上報刊、雜誌發表論文50多篇,主編書籍三部,參編書籍三部。 曾獲得巴彥淖爾市優秀教學能手、巴彥淖爾市優秀教師、巴彥淖爾市“優秀骨幹教師”、巴彥淖爾市“跨世紀學術和技術帶頭人”、2011年被評為巴彥淖爾市首屆名師。他還曾獲得內蒙古自治區優秀班主任、內蒙古自治區中學歷史學科帶頭人、內蒙古自治區優秀教師、內蒙古自治區特級教師等稱號,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曾入選《中國·中學骨幹教師辭典》《中國專家大辭典》。
該校教師張日在省級以上的報刊雜誌上發表了大量的論文:2005年撰寫的論文《備課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六因素》發表在內蒙古師範大學主辦的《語文學刊》雜誌2005年第6期上。2006年6月撰寫了論文《教案應體現施教者的教學思想意識》。
該校教師戴靜曾撰寫多篇論文獲自治區以上獎勵,其中《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在課堂教學中的培養》和《“交互”教學法在思想政治課中的嘗試》分別發表在國家級社科類核心期刊《內蒙古教育》2000年6期和2005年5期上。 [10] 

內蒙古杭錦後旗奮鬥中學學校榮譽

1988年被內蒙古自治區命名為“高水平運動試點中學”。
1984年被內蒙古自治區體委、教育廳命名為“自治區田徑傳統項目學校”。
1989年內蒙古教育廳授予《貫徹學校體育衞生工作條例優秀學校》。
1994年被自治區教育廳授予“義務教育示範學校”。
1997年被自治區教育廳授予“普通高中管理先進學校”。
1997年11月被自治區教育廳、內蒙電教館評為“內蒙電化教育優秀學校”。
1997年被盟委盟行暑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99年11月被自治區人民政府授予“教育先進集體”。
2000年被自治區教育廳授予“現代教育技術優秀學校”。
2000年自治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授予奮鬥中學“2000年度自治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長安杯獎”。
2001年12月被自治區教育廳授予“全區學校體育、衞生、藝術、國防教育工作先進單位”。
2001年參加全區第九屆中學生運動會“霖達杯”田徑比賽獲第二名,同時被自治區教育廳、體育局授予“體育道德風尚代表隊”。
2002年被評為內蒙古自治區文明單位。
2002年被評為內蒙古自治區示範性高中。
2003 年 11 月 7 日,學校被巴盟教育局評為“現代遠程網絡管理和資源利用先進集體”。
2003 年 12 月,學校被盟科技局、教育局、科協命名為“全盟青少年科技教育示範基地”。
2005 年 10 月,奮鬥中學入選“中國百強”中學。
2006 年 9 月 8 日,奮鬥中學被巴市市委、政府授予“市級教育先進集體”。
2006 年 4 月,經“中國教育網”“中教決策中心教育質量管理委員會”評定,被命名為“國家教育質量管理示範基地”。
2006 年 10 月,經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審核,學校被命名為“內蒙古自治區教育科學研究基地”。
2006 年 10 月,被 29 屆奧林匹克組委會、教育部、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命名為“北京 2008 奧林匹克教育示範學校”。後又被命名為三所典型學校之一。
2007 年 4 月,奮鬥中學由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中國教育管理科學學會聯合評定為“全國學校規範化管理示範單位”。
2007 年 11 月,被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等四家單位聯合授予“班級管理創新先進單位”
2007 年 12 月,在“第二十四屆全國教育信息化建設工作會議”上,被評為“全國教育信息化示範基地”。
2007 年 12 月,奮鬥中學再度榮膺中國“百強中學”榮譽稱號。
2008 年,學校被巴市教育局評為學校民主管理先進集體。
2008 年,學校被自治區總工會授予“五一女職工獎”。
2008年,學校獲得“校園文化建設示範校”殊榮。
2008年10月,被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組織委員會授予榮譽證書。
2008年12月,校報《奮鬥》在“第三屆全國中小學優秀校內報刊評選活動”中獲得校報一等獎。
2008年12月,被巴彥淖爾市教育局評為“2008年度教育網絡建設優秀學校”榮譽稱號。
2008年12,被巴彥淖爾市教育局評為“全市高一新生軍事訓練先進學校”榮譽稱號。
2009年1月,奮鬥中學喜獲由全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全國教育專家委員會和全國中學教育科研聯合體聯合頒發的“2008年中學課堂教學管理先進學校”和“2008年中學辦學最具成長力學校“兩項大獎。
2009年,被中國中學生體育協會、中國中學生體育協會田徑分會授予“會員學校”獎牌。
2009年5月,榮膺2009(第三屆)“中國百強中學”稱號。
2009年8月,被評為“2009年度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加強改進學校德育工作活動先進學校”稱號。
2009年11月,被評為“全國師德建設示範基地”。
2009年12月,奮鬥中學校園電視台榮獲“第六屆中國中小學百佳校園電視台”榮譽稱號。
2010年7月,圖書館榮獲“全國中小學圖書館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2011年5月,奮鬥中學被中國現代教育研究院授予“全國基礎教育質量管理示範學校”稱號。 [11] 

內蒙古杭錦後旗奮鬥中學現任領導

職位
姓名
校長,黨委副書記
安蘭偉
黨委書記,副校長
楊有富
副校長
張日,戴靜
教務處主任
秦福
工會主席
趙俊旗 [10] 

內蒙古杭錦後旗奮鬥中學文化傳統

內蒙古杭錦後旗奮鬥中學校徽

校徽 校徽
整體外形採用圓形,寓意奮鬥中學生生不息,永不止步。顏色又以綠色、白色、紅色相搭配,綠色象徵着奮中學子的青春活力;白色象徵着純潔無瑕的校園生活;紅色象徵着激情、奮鬥。中心圖案由“奮鬥”二字的漢語拼音首字母“F”與“D”為元素構成。充滿動感的“F”與“D”又組成一個“中”字,圖案整體代表奮鬥中學。“F”與“D”和諧、靈動、飄逸,又象一隻正在奮飛向上的鵬鳥,藴含着志存高遠、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F”又如一支如椽巨筆,不斷地書寫着輝煌,又似飄揚的五星紅旗,寓示着奮鬥中學學子熱愛祖國、報效祖國的情懷,不斷進取、奮發向上的意願;飛揚的弧形代表着開拓創新、 持續發展的奮鬥歷程。1942表示奮鬥中學的建校年份。 [12] 

內蒙古杭錦後旗奮鬥中學校訓

強學、修德、健體、創新、奮鬥。
含義:融入了奮鬥中學創始人傅作義先生“德智體兼修、教學做合一”的辦學思想,也汲取了傅先生“校長八訓”的內涵,更彰顯着奮鬥中學的育人特色、品格及文化積澱。“強學”“奮鬥”凸現了永不停息、永不言敗的奮鬥精神,“創新”體現出與時俱進、鋭意進取的時代精神。 [13] 

內蒙古杭錦後旗奮鬥中學校歌

《奮鬥之歌》
作曲:楊有富作詞:張志誠
歌詞:
迎着勝利的曙光,勝利的曙光
你從抗戰的烽火中走來,烽火中走來
天行健自強不息,自強不息
愛國的激情心中澎湃,心中澎湃
奮鬥,奮鬥,奮鬥,奮鬥
黃河把民族的希望承載
奮鬥!奮鬥!奮鬥!奮鬥!
我們是祖國的未來,祖國的未來
繼承先輩的理想,先輩的理想
你從時代的風采中走來,風采中走來
勤苦學志存高遠,志存高遠
校園放飛着人生豪邁,人生豪邁
奮鬥,奮鬥,奮鬥,奮鬥,
黃河把民族的希望承載
奮鬥!奮鬥!奮鬥!奮鬥
我們是祖國的未來,祖國的未來
師愛在耕耘中輝煌,耕耘中輝煌
智慧在搖籃中成長起來,成長起來
責任重追求卓越,追求卓越
桃李開放在五湖四海,五湖四海
奮鬥,奮鬥,奮鬥,奮鬥
黃河把民族的希望承載
奮鬥!奮鬥!奮鬥!奮鬥!
我們是祖國的未來,祖國的未來
奮鬥,奮鬥,奮鬥,奮鬥
黃河把民族的希望承載
奮鬥!奮鬥!奮鬥!奮鬥
我們是祖國的未來,祖國的未來
祖國的未來! [14] 

內蒙古杭錦後旗奮鬥中學校旗

校旗 校旗
校旗含義:基色為白色。旗中間為校徽的主體標誌。旗下方分別用漢語、英語標示“奮鬥中學”。校旗由白色、紅色、綠色、黑色四色構成,寓意奮鬥中學在純潔、坦誠、莊重、穩健中充滿了希望、激情、奮鬥、自強不息的生命力。 [1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