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杞麓湖

鎖定
杞麓湖,在唐代時稱為“海河”,後又稱“通湖”。位於雲南省玉溪市通海縣境內。以位於杞麓山(又名秀山)畔而得名。因南距通海縣成1.5公里,又名通海。屬南盤江水系。
杞麓湖屬斷層陷落湖,湖泊長軸呈東西向,湖水位1796.62米,湖面積36.73平方公里,湖岸線長度45公里,湖泊長度13.5公里,寬度平均2.72,最寬5.2公里,容積1.45億立方米,匯水面積340.8平方公里。 [1] 
杞麓湖是通海縣較重要的水資源,杞麓湖流域是通海縣社會經濟發展的主體,是通海縣生存發展的基礎,通海人民把杞麓湖稱為“母親湖”。 [2] 
中文名
杞麓湖
其它名稱
海河、通湖、通海湖
位    於
雲南省通海縣境內
所屬水系
南盤江水系
地質成因
屬斷層陷落湖
湖水位
1796.62米
湖岸線長度
45公里
湖泊長度
13.5公里
寬度平均
2.72公里
最    寬
5.2公里
容    積
1.45億立方米
匯水面積
340.8平方公里
湖面積
36.73平方公里

杞麓湖位置境域

杞麓湖位置及水系 杞麓湖位置及水系
杞麓湖
杞麓湖 (6張)
杞麓湖,在唐代時稱為“海河”,後又稱“通湖”。位於雲南省通海縣境內。以位於杞麓山(又名秀山)畔而得名。因南距通海縣城1.5公里,又名通海。屬南盤江水系。
杞麓湖屬斷層陷落湖,湖泊長軸呈東西向,古杞麓湖佔據了整個通海盆地,湖面高程達海拔2000米,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水位下降,湖面縮小,東南部羅家衝明出水口已變為陸地。
20世紀80年代開始,為防洪排澇和擴大耕地面積,幾經放水,至1983年水位降到最低,為海拔1792.07米,湖內蓄水僅0.176億立方米,湖泊面臨乾涸。1985年以來,加強了管理和保護,湖水位開始回升。
湖水位1796.62米,湖面積36.73平方公里,湖岸線長度45公里,湖泊長度13.5公里,寬度平均2.72,最寬5.2公里,容積1.45億立方米,匯水面積340.8平方公里。 [1] 

杞麓湖水系構成

杞麓湖周圍有大小河溪8條,西岸長沙河最大,長24公里,其次為南岸的大新河,長11公里,其餘均為10公里以下的季節性溝溪。以坡面漫流匯入杞麓湖。沿湖還有興義巖子、興龍潭、石畢大龍潭、甲寶井龍潭等36處泉水補給,水量不大,但較穩定。杞麓湖沒有明河出口,鎮海岳家營的落水洞是杞麓湖唯一的排洪口,僅有伏流通過外泄。1966年在落水洞建有2.5×2.5米的兩孔閘門,根據雨情、水情控制水位。湖面周圍有9.5萬畝農田需湖水灌溉。 [1] 
入湖河流主要有七條,其中紅旗河、者灣河、中河、大新河為四大入湖河流,平均入湖徑流量為1.1億立方米,其中紅旗河的入湖量近50%。 [3] 

杞麓湖生態狀況

杞麓湖水呈黃綠色,微渾,透明度由50年代的2米,降至80年代的0.5-1米,pH值為8.4-8.9,生化需氧量1.25-3.69毫克/升,溶解氧下降,總氮0.946-2.092毫克/升,總磷0.081-0.099毫克/升,已呈富營養型湖泊。 [1] 
2014年杞麓湖水質為劣於Ⅴ類。 [4] 

杞麓湖社會經濟

湖光特色
湖光特色(3張)
杞麓湖是通海縣較重要的水資源,杞麓湖流域是通海縣社會經濟發展的主體,是通海縣生存發展的基礎,通海人民把杞麓湖稱為“母親湖”。2014年末流域總人口26.55萬人,國內生產總值為73.88億元。 [4] 
杞麓湖屬富營養型湖泊,水質污染以有機污染和氮、磷污染為主;年平均水温15.6℃;原有魚類區系組成比較簡單,其組成為:杞麓鯉、大頭鯉、雲南鯉、翹嘴鯉、鯽魚、泥鰍、星雲白魚杞麓亞種、黃鱔、鯰魚、烏鯉等10種土著魚類。20世紀60年代以前主要是自然增殖,以後開始進行人工放養, [5]  人工投放和隨之而入的魚類有鯉魚、白鯽、青魚、草魚、鰱魚、鱅魚、中華鰟鮍、麥穗魚、棒花魚。現有魚類4科18種,土著經濟魚類產量大為下降,大頭鯉、魿魚已幾乎絕跡,烏鯉、杞麓鯉、翹嘴鯉、雲南鯉、白魚等名貴經濟魚類已瀕臨滅絕,耐污種類鯽魚和引入品種白鯽。 [2] 
湖畔平疇沃野,盛產稻、麥、煙等作物。

杞麓湖流域概況

湖岸線32公里,流域面積354平方公里,全流域總人口達27萬多人,佔全縣總人口的90%。覆蓋了全縣7個鄉鎮(街道),流域內人口密集、工業集中。流域耕地面積14萬畝,農作物總播種面積40萬畝(含複種)。 [3] 

杞麓湖生態環境

2010年以來,通海把整治農業農村面源污染放在首位,實施面源污染整治工程,加大力度引導沿湖周邊農業農村轉變生產、生活方式,提高流域區羣眾參與湖泊保護意識。同時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強力推進農田廢棄菜葉污染控制、測土配方施肥、農田廢水處理及循環利用、廢棄菜葉處置及資源化利用、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集中處置工程。隨着紅旗河流域30000個農田漚肥池投入使用、31.8萬畝農田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減少施用化肥500噸。
2014年,通海將全縣蔬菜冷庫產生的廢棄菜葉納入蔬菜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工程,日處理1200噸的廢棄菜葉處置及資源化利用項目投產試運行,既解決了污染,又產生了效益。紅旗河、中河與杞麓湖南岸片區農田廢水處理及循環利用工程、18個村生活污水和垃圾集中處置工程建成投入運行,基本上控制住了面源污染。為從根本上控制點源污染,通海把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作為流域治理的關鍵措施,推動流域周邊產業結構調整,加快新型工業化步伐,加快調整工業佈局,對通海五金機電特色園區規劃進行了重大調整,將原規劃沿湖七個片區調整為三個片區,僅保留了物流園區和麪條麪粉食品加工園區,引導企業搬離杞麓湖周邊區域,集中到裏山工業核心園區集約發展、集聚發展,集中治理污染排放;同時堅持節能減排和淘汰落後產能,淘汰關停了不符合產能要求的7座小水泥窯及徑流區34户小造紙廠。
2010年以來,通海先後投資9914萬元,建成紅旗河、中河垃圾攔截工程以及末端濕地處理工程、杞麓湖南岸農田廢水淨化循環利用等工程,通過在主要入湖河道上建立截污閘,實施重點村落分散型污水收集處理,建設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對河道垃圾進行攔截、清運,農田迴歸水循環利用,在河道周邊建立起有效的防護網、攔截線、處理系統,有效控制住河流污染負荷;圍繞湖泊建設環湖生態路,在湖泊周邊人口密集區域實施環湖截污治污設施建設,截斷入湖污水。
2013年以來,通海將入湖河道的治理放在杞麓湖水污染源頭治理的重要位置。按照市委、市政府三湖主要入湖河道河長責任制的安排,杞麓湖納入全市河長責任制管理的主要入湖河道有7條。通海採取集中保潔、分別保潔和分河管護的措施,加強入湖河道的管理,按照“截污、貫通、綠化、加寬、保潔”的水污染防治思路,以控源減污為核心,加強監督,加大督查,入湖主要河道水環境、水質有所改善。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