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杞(拼音:qǐ),漢語二級通用規範漢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本義是指樹名,也是周朝國名,指公元前11世紀分封的諸侯國,在今河南杞縣一帶。
(基本信息欄主要來源: [3]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五    筆
SNN
倉    頡
DSU
鄭    碼
FYY
筆    順
橫、豎、撇、點、橫折、橫、豎彎鈎
字    級
二級(3680) [1] 
平水韻
上聲·四紙 [4] 
總筆畫
3+4(部首+部外)
四角號碼
47917
統一碼
基本區 U+675E
筆順編號
1234515
注音字母
ㄑㄧˇ
字形結構
左右結構
造字法
形聲字

文字源流

字源演變流程圖 字源演變流程圖 [5]
“杞”字從木,己聲。甲骨文“杞”字(圖1)上部是“木”,下部是“己”。西周金文“杞”字(圖2)由甲骨文的“上下結構”演化為了“左右結構”,左部是“木”,右部是“己”。由字源演變流程圖可見,從西周金文開始,“杞”字已為左“木”右“己”的形式,並沿襲到了現代漢語。
“杞”是形聲字,“木”表意,古文字形體像樹木,表示杞是植物名;“己”表聲。本義指枸杞,一説杞柳。《山海經·南山經》:“其上多梓柟,其下多荊杞。” [6]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例句
例詞
名詞
木名,枸杞
《山海經·南山經》:“其上多梓柟,其下多荊杞。”
木名,狗骨。
《草木疏》:“其樹如樗,一名狗骨。”

木名,杞柳,也叫“紅皮柳”
《詩·鄭風·將仲子》:“將仲子兮,無逾我裏,無折我樹杞。”
中國周代諸侯國名,在今河南省杞縣一帶
論語·八佾》:“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


參考資料: [7-9]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六】【木部】墟里切(qǐ)
枸杞也。從木,己聲。 [10] 

説文解字注

枸杞也。
按,《釋木》、《毛傳》皆雲:“杞,枸檵。”《禮記》鄭注亦云:“芑,枸檵也。”郭注《爾雅》雲“今枸杞也。”是則枸檵為古名,枸杞雖見《本草經》,而為今名。許檵篆下,當雲:“枸檵,杞也。”杞篆下當雲:“杞,枸檵也。”乃合今本後人亂之耳。
從木,己聲。
墟里切, 一部。 [11] 

廣韻

墟里切,上止溪 ‖ 己聲之部(qǐ)
杞,木名。又苟杞:春名天精子,夏名苟杞葉,秋名卻老枝,冬名地骨根。又國名,夏之後也。亦姓,杞梁是也。 [12] 

康熙字典

《唐韻》《韻會》《正韻》墟里切。《集韻》口已切。𠀤音起。《説文》:枸杞也。《爾雅·釋木》:杞,枸檵。《廣韻》:枸杞,春名天精子,夏名枸杞葉,秋名卻老枝,冬名地骨根。《本草》:一名仙人杖。根名地骨皮。
又嚴粲《詩輯》:《詩》有三杞:《鄭風》無折我樹杞,柳屬也。《小雅》南山有杞,在彼杞棘,山木也。集於苞杞,言採其杞,隰有杞桋,枸杞也。○按嚴説,則《易·姤卦》以杞包瓜,《孟子》杞柳,此是柳屬。《左傳·襄二十七年》杞梓皮革,自楚往也,《類篇》似豫章,此是山木。陸璣《草木疏》苦杞,秋熟,正赤,服之輕身益氣,此是枸杞。《本草》沈存中雲:陝西枸杞最大,高丈餘,可作柱。
又枸杞之別種也。
又國名。夏之後。《論語》:杞不足徵也。
又姓。以國為氏。《姓譜》:望出齊郡。
(sì)又《集韻》象齒切。同㭒。田器。一曰徙土轝也。
(hài)又《類篇》下楷切。音駭。臿也。 [13]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3]

書寫提示

書寫演示(楷體) 書寫演示(楷體) [14]
  1. “杞”字左邊的“木”窄,右邊“己”寬。
  2. “杞”字右邊的“己”不要寫成“已”或“巳”。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i̯əɡ
王力系統
ǐə
董同龢系統
jəɡ
周法高系統
iəɣ
李方桂系統
kh
jəgx
兩漢
西漢


東漢




jəї


jəї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jəї
北魏後期北齊

jəї
齊梁陳北周隋
脂之

jei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ji
擬音/王力系統

ǐə
擬音/董同龢系統

i
擬音/周法高系統

i
擬音/李方桂系統

ï
參考資料: [15-16]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母
聲母
聲類
四呼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開口呼
三等
次清
墟里切
kʰi
韻略


上聲





墟里切

增韻


上聲





墟里切

中原音韻

上聲
齊微



次清

kʼi
中州正韻


上聲
齊微





丘已切

洪武正韻

上聲


次清
墟里切
k‘i
分韻撮要

陰上
第三幾紀記






參考資料: [17]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13-08-19[引用日期2021-07-08]
  • 2.      .Chinese Etymology 字源[引用日期2021-07-08]
  • 3.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1-07-11]
  • 4.    平水韻·四紙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1-07-11]
  • 5.    李學勤 編.字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07:第499頁
  • 6.    左民安 著.細説漢字 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12:第330頁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10:第1028頁
  • 8.    冷玉龍、韋一心等.中華字海:中華書局;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4.09:第739頁
  • 9.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九卷本):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年4月:第1244-1245頁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年7月:第762頁
  • 11.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2卷[M].北京:中國書店,2010年12月:第852-853頁
  • 12.    《廣韻》杞  .復旦大學東亞語言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1-07-12]
  • 13.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年6月:第458頁
  • 14.      .漢字屋[引用日期2021-07-12]
  • 15.    杞的上古音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1-07-12]
  • 16.    杞的中古音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1-07-12]
  • 17.    杞的音韻方言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1-07-1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