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杜鵑花葉

鎖定
杜鵑花葉是杜鵑花科小灌木植物杜鵑花的葉及嫩枝,高可達0.5-2.5米。莖直立,圓柱形,表皮淺棕色或淺褐色,多分枝,幼枝密被黃褐色硬毛;葉互生,具短柄,柄上被黃褐色毛;葉片卵狀橢圓形或倒卵形;花數朵族生枝端,集成傘房花序,花具短梗; [4]  菊果卵圓形,外面被硬毛; [5]  花期4-5月,果期6-8月。
杜鵑花葉分佈於長江流域以南各地區,東至台灣,西到四川、雲南。 [6]  其生於山坡、小灌叢、草叢、疏林下。 [5]  喜歡濕潤、酸性土、温暖的環境,禁忌暴曬、旱澇、濃肥。適宜生長在温度為15-20℃的環境下。 [7] 
杜鵑花葉性味酸平具有清熱解毒,止血,化痰止咳的功效,常用於治療癰腫瘡毒,蕁麻疹,外傷出血,支氣管炎等症狀。 [6]  杜鵑花葉上如薄紗般的茸毛,很多時候呈不同顏色,亦具有一定的觀賞性。 [8] 
別    名
映山紅葉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杜鵑花目
杜鵑花科
杜鵑屬
杜鵑花
分佈區域
長江流域以南各地,東至台灣,西到四川、雲南
中文學名
杜鵑花葉
用    量
外用:適量,內服:煎湯,10-15g
毒    性
無毒

杜鵑花葉形態特徵

杜鵑花葉
杜鵑花葉(5張)
落葉灌木,高2(-5)米;分枝多而纖細,密被亮棕褐色扁平糙伏毛。葉革質,常集生枝端,卵形、橢圓狀卵形或倒卵形或倒卵形至倒披針形,長1.5-5釐米,寬0.5-3釐米,先端短漸尖,基部楔形或寬楔形,邊緣微反捲,具細齒,上面深綠色,疏被糙伏毛,下面淡白色,密被褐色糙伏毛,中脈在上面凹陷,下面凸出;葉柄長2-6毫米,密被亮棕褐色扁平糙伏毛。花芽卵球形,鱗片外面中部以上被糙伏毛,邊緣具睫毛。花2-3(-6)朵簇生枝頂;花梗長8毫米,密被亮棕褐色糙伏毛;花萼5深裂,裂片三角狀長卵形,長5毫米,被糙伏毛,邊緣具睫毛;花冠闊漏斗形,玫瑰色、鮮紅色或暗紅色,長3.5-4釐米,寬1.5-2釐米,裂片5,倒卵形,長2.5-3釐米,上部裂片具深紅色斑點;雄蕊10,長約與花冠相等,花絲線狀,中部以下被微柔毛;子房卵球形,10室,密被亮棕褐色糙伏毛,花柱伸出花冠外,無毛。蒴果卵球形,長達1釐米,密被糙伏毛;花萼宿存。花期4-5月,果期6-8月。

杜鵑花葉產地生境

杜鵑花葉分佈於長江流域以南各地區,東至台灣,西到四川、雲南。 [6]  其生於山坡、小灌叢、草叢、疏林下。 [5]  喜歡濕潤、酸性土、温暖的環境,禁忌暴曬、旱澇、濃肥。適宜生長在温度為15-20℃的環境下。 [7] 

杜鵑花葉主要價值

杜鵑花葉觀賞

杜鵑花葉上如薄紗般的茸毛,很多時候呈不同顏色,亦具有一定的觀賞性。 [8] 
杜鵑花葉 杜鵑花葉
杜鵑花葉 杜鵑花葉
杜鵑花葉 杜鵑花葉
杜鵑花葉 杜鵑花葉

杜鵑花葉藥用

杜鵑花葉性味酸平具有清熱解毒,止血,化痰止咳的功效,常用於治療癰腫瘡毒,蕁麻疹,外傷出血,支氣管炎等症狀。 [6] 
入藥部位
葉。
性味
味酸,性平。
歸經
歸心經。
功效
清熱解毒,止血,化痰止咳。
主治
癰腫瘡毒,蕁麻疹,外傷出血,支氣管炎。
相關配伍
治指疔,各種陽性腫毒:新鮮杜鵑的枝頭嫩葉適量,搗爛如泥,敷於患處,每日換藥2次。(《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治對口瘡:(杜鵑)鮮葉和側柏葉等量搗爛,調雞蛋清或蜜,敷患處。(《福建中草藥》)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煎水洗。內服:煎湯,10-15g。
使用注意
《全國中草藥彙編》:“孕婦忌服。”
採集加工
春、秋季採收,鮮用或曬乾。
現代應用
治療慢性氣管炎。
相關論述
《分類草藥性》:“梗葉洗風火瘡。”
《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消腫止血,應用(於)外傷出血。”
《全國中草藥彙編》:“清熱解毒,化痰止咳,止癢。主治支氣管炎,蕁麻疹,外用治癰腫。”
《貴州民間方藥集》:“止喘。”
《福建藥物志》:“疏風行氣,活血散瘀。主治蕁麻疹,對口瘡。”
[1-3]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 2.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誌》:科學出版社,2013年9月
  • 3.    冉先德.《中華藥海》:哈爾濱出版社,1993年
  • 4.    陳遇春主編,青草藥識別與應用圖譜,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20.04,第174頁
  • 5.    陳遇春主編,青草藥識別與應用圖譜,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20.04,第175頁
  • 6.    [科普中國]-杜鵑花葉 ·  .科普中國網[引用日期2023-03-30]
  • 7.    一棵園藝編著著,旺家健康花草·白金版,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4.01,第65頁
  • 8.    (法)讓·熱拉爾,樹葉之美,重慶大學出版社,2019.06,第7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