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杜鵑啼血

(漢語成語)

鎖定
杜鵑啼血(拼音是dù juān tí xuè)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晉·張華注引漢·李膺《蜀志》。 [1]  [5] 
杜鵑啼血(杜鵑:一種鳥,也叫子規、布穀)指傳説中杜鵑晝夜啼叫,啼出血來才停止。常用於形容哀痛到了極點。主謂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賓語、定語。 [1]  [5] 
中文名
杜鵑啼血
拼    音
dù juān tí xuè
近義詞
子規啼血
出    處
唐·白居易《琵琶行》
注音字母
ㄉㄨˋ ㄐㄩㄢ ㄊㄧˊ ㄒㄧㄝˇ
語法結構
主謂式
語法屬性
作賓語、定語

杜鵑啼血成語出處

  • 最早出處
晉·張華注引漢·李膺《蜀志》:“帝稱王於蜀,得荊州人鱉靈,便立以為相。後數歲,望帝以其功高,禪位於鱉靈,號曰開明氏。望帝修道,處西山而隱,化為杜鵑鳥,或雲化為杜宇鳥,亦曰子規鳥,至春則啼,聞者悽惻。” [2] 
  • 衍生典故
唐·白居易《琵琶行》:“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杜鵑啼血”。 [1]  [2] 

杜鵑啼血成語故事

傳説,古代蜀國的國君叫望帝。他勤於治國,總是想招納更多的賢人。在他的努力下,蜀國變得美麗富饒。 [2] 
有一年,蜀國遭了水災,望帝非常憂心。一個叫做鱉靈的人很有治水這方面的才幹,望帝就任用他為丞相來治理水患。鱉靈開鑿了許多河道,把水引到東海里去了,蜀國又安寧了。望帝認為鱉靈的功勞很大,自己的才能不如他,於是就舉行了隆重的儀式,將王位讓給了鱉靈,被稱為為叢帝,他自己則隱居到西山去了。 [2] 
一開始,叢帝帶領百姓興修水利,開墾田地,做了許多利國利民的好事,讓百姓過上了快樂的生活。後來,他開始居功自傲,變得獨斷專行,不再聽臣民的意見,不再體恤百姓的生活。 [2] 
消息傳到西山,望帝心疼百姓,吃不好睡不安,三更半夜還在房裏走來走去,思考着勸説叢帝的辦法。最後,他決定親自走一趟,進宮去勸説叢帝。 [2] 
望帝動身回宮的消息很快就被百姓知道了,大家紛紛從家裏出來迎接他。大家都希望叢帝能悔過反省,便紛紛跟在望帝的後面,進宮請願,結果形成了一支很長的隊伍。叢帝遠遠地看見這個陣勢,以為望帝帶着百姓是來向他收回帝位的。叢帝心慌了,急忙下令緊閉城門,不讓他們進城。 [3] 
望帝無法進城,靠着城門痛哭了一陣,可叢帝仍然拒不打開城門。無奈之下,望帝失望地回西山去了。
在西山,望帝覺得自己有責任幫助叢帝清醒過來,治理好國家,他沒日沒夜地苦苦思索,一門心思要想辦法進城規勸叢帝。他想了一個又一個辦法,可都因為不可行而放棄了。萬般無奈之下,他只得祈求上蒼,讓自己變成一隻飛鳥,飛進宮中規勸叢帝。上天似乎聽到了他的心聲,讓他變成了一隻杜鵑。 [3] 
那隻杜鵑撲打着雙翅飛呀飛,最後停在了御花園的楠木樹上,高聲叫着:“民貴呀!民貴呀!”叢帝聽了杜鵑的勸告,明白是望帝在善意地提醒他,心中很是愧疚。從此,他一改舊習,又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好帝王。 [3] 
可惜,望帝已經變成杜鵑,再也無法變回原形了。千百年來,他總是晝夜不停地對帝王們叫道:“民貴呀!民貴呀!”可是,以後的帝王沒有幾個肯聽他的話,他苦苦地叫,叫出了血,把嘴巴染紅了,還是不甘心,仍然在苦口婆心地叫着“民貴”! [3] 

杜鵑啼血成語寓意

望帝憂國憂民,對有功於民的鱉靈拱手讓出自己的江山,後來為了百姓疾苦甚至甘願變成一隻杜鵑。他們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值得每個人學習。成語告訴人們,奉獻精神是一種偉大的品質,正是因為有無數聖賢先哲們前赴後繼地為人類做着無私的奉獻,人間才會充滿了希望,變得越來越美好。 [4] 

杜鵑啼血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杜鵑啼血”指傳説中杜鵑晝夜啼叫,啼出血來才停止。常用於形容哀痛到了極點。主謂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賓語、定語。 [1]  [5] 
  • 運用示例
元·楊宏道《汴京元夕》詩:“杜鵑啼血花空老,精衞償冤海未平。” [1] 
明·顧大典《青衫記·元白提摩》“九齡已老韓休死,仗馬嗚杜鵑啼血。” [1] 
清·田雯《清溪行》:“雍門之琴子野笛,杜鵑啼血何悲哀!” [1] 
參考資料
  • 1.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 新華成語大詞典[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3.01:348
  • 2.    張豔註譯. 典故故事[M]. 武漢:崇文書局, 2007.09:162-163
  • 3.    曾凡躍著. 中國民間故事[M]. 南昌:二十一世紀出版社, 2017.08:1-4
  • 4.    張絲平主編. 中外神話故事 中外名著彩繪版無障礙閲讀[M]. 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2015.02:168
  • 5.    杜鵑啼血的解釋|杜鵑啼血的意思|漢典“杜鵑啼血”詞語的解釋  .漢典[引用日期2023-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