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杜預墓

鎖定
杜預墓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偃師縣國道310與夷齊路交叉口向北500米杜甫園內,不過如今僅保存下來一座墓碑,為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偃師縣令朱續志所立,上書“晉當陽侯杜公諱預之墓”的題字。 [2] 
中文名
杜預墓
墓葬主人
杜預
地    址
河南省洛陽市偃師縣310國道杜樓村杜甫園
記    載
今僅保存下來一座墓碑
年    代
附近墓葬
杜甫之墓

杜預墓地理位置

杜預墓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偃師縣國道310與夷齊路交叉口向北500米杜甫園內,不過如今僅保存下來一座墓碑,為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偃師縣令朱續志所立,上書“晉當陽侯杜公諱預之墓”的題字。 [2]  其西、其南分別有杜預後世子孫唐朝詩人杜審言之墓和杜甫之墓。

杜預墓歷史記載

太康五年閏十二月(285年初),杜預在途中行至鄧縣時逝世,終年六十三歲,司馬炎聞訊甚為哀悼,追贈他為徵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諡號“成”。
臨終之前,杜預留下遺言説:
上古時人不合葬,他們明白死生之道,生則有識,死則全無。中古聖人改為合葬,大概是認為分葬、合葬本無定則,主要是為了示教於生者。自此以後,大人、君子或合葬或分葬,人生的事還沒有弄清楚,哪能知道死後的事,所以各以自己的願望行事。我以前做台郎,曾因公事經過密縣的邢山。山上有一墳墓,我問農夫,説是鄭大夫祭仲的墓,有人説是子產的墓,於是率領隨從人員去祭奠參觀。墳墓造在山頂上,四望無遮無礙,山脈南北走向而墓斜向東北,朝新鄭縣城,意為不忘本。墓的隧道只堵塞後面而前面敞開,不填土,告訴人們裏面沒有珍寶,不需要重隔深埋。山上多美石卻不取用,不過是收集洧水邊的自然卵石砌墓,以不勞工巧為貴,且此石於世上無用。君子推崇這種葬法有節儉之情,小人無利可取,所以經歷千載而完整無損,這是由儉得來的。我去年春天入朝,因郭氏喪亡,按陪陵的舊制,自己上表在洛陽東首陽山之南營造將來的墓穴。所得的地盤中有一小山,其高顯然比不上邢山,但是東仰二陵,西望宮闕,南觀伊洛,北望夷叔,曠然遠望,心情安適。所以栽樹開道,作好建墓準備。到時候都用洛水圓石,開隧道向南,規模樣式仿效鄭大夫,想以儉約來保全墳墓,棺木、器皿、衣物,都要與此相稱。
離開人世後,其子孫就按遺囑安葬了他。 [1] 
參考資料
  • 1.    《晉書》卷34《杜預傳》:預先為遺令曰:“古不合葬,明於終始之理,同於無有也。中古聖人改而合之,蓋以別合無在,更緣生以示教也。自此以來,大人君子或合或否,未能知生,安能知死,故各以己意所欲也。吾往為台郎,嘗以公事使過密縣之邢山。山上有冢,問耕父,雲是鄭大夫祭仲,或雲子產之冢也,遂率從者祭而觀焉。其造冢居山之頂,四望周達,連山體南北之正而邪東北,向新鄭城,意不忘本也。其隧道唯塞其後而空其前,不填之,示藏無珍寶,不取於重深也。山多美石不用,必集洧水自然之石以為冢藏,貴不勞工巧,而此石不入世用也。君子尚其有情,小人無利可動,歷千載無毀,儉之致也。吾去春入朝,因郭氏喪亡,緣陪陵舊義,自表營洛陽城東首陽之南為將來兆域。而所得地中有小山,上無舊冢。其高顯雖未足比邢山,然東奉二陵,西瞻宮闕,南觀伊洛,北望夷叔,曠然遠覽,情之所安也。故遂表樹開道,為一定之制,至時皆用洛水圓石,開遂道南向,儀制取法於鄭大夫,欲以儉自完耳。棺器小斂之事,皆當稱此。”子孫一以遵之。
  • 2.    李新民.《河南名人墓 上》:大象出版社,2018-09: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