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杜莖山

(報春花科杜莖山屬植物)

鎖定
杜莖山(Maesa japonica (Thunb.) Moritzi)是報春花科杜莖山屬的灌木。小枝無毛;葉革質,呈橢圓形、披針狀橢圓形,兩面無毛;總狀或圓錐花序,花冠白色,呈長鐘形,花冠筒有細齒;雄蕊生於冠筒中部;果實呈球形,肉質,有脈狀腺紋;花期1-3月;果期10月或次年5月。
杜莖山在中國分佈於西南至台灣以南各省區,在日本及越南北部也有分佈 [6]  。耐陰,喜温暖、濕潤的氣候,喜歡富含腐殖質、濕潤而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人工繁殖時採用播種或分株繁殖的方法,全年可採 [7] 
據《本草圖經》記載,“味苦,性寒。主温瘴寒熱,發歇不定,煩渴,頭疼,心躁。取其葉搗爛,以新酒浸,絞汁服之,吐出惡誕甚效 [8]  。”全株可入藥,有祛風寒、消腫的功效,可用於治腰痛、頭痛、心燥煩渴、眼目暈眩等病症,其根與白糖煎服治皮膚風毒,亦治婦女崩帶;莖、葉外敷可止血和治療跌打損傷 [9]  。因其冬夏常青,可種植在園林綠地內觀賞,也可用於疏林下或廕庇處的綠化種植。其果微甜可食用 [9-10] 
中文名
杜莖山 [5] 
拉丁學名
Maesa japonica (Thunb.) Moritzi [5] 
別    名
金砂根,白茅茶,白花茶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杜鵑花目
報春花科
杜莖山屬
杜莖山
命名者及年代
(Thunb.) Moritzi. ex Zoll.,1855

杜莖山植物學史

該種的葉形變化幅度較大,長短寬窄相差很遠,E. H. Walker曾提到將葉片偏狹長者(其中包括M. dunniana Levl.和M. esquirolii Levl)或作一變種處理,因葉狹長者與寬者不能切斷,故無再分的必要。 [1] 

杜莖山形態特徵

灌木,直立,有時外傾或攀援,高1-3(-5)米;小枝無毛,具細條紋,疏生皮孔。葉片革質,有時較薄,橢圓形至披針狀橢圓形,或倒卵形至長圓狀倒卵形,或披針形,頂端漸尖、急尖或鈍,有時尾狀漸尖,基部楔形、鈍或圓形,一般長約10釐米,寬約3釐米,也有長5-15釐米,寬2-5釐米,幾全緣或中部以上具疏鋸齒,或除基部外均具疏細齒,兩面無毛,葉面中、側脈及細脈微隆起,背面中脈明顯,隆起,側脈5-8對,不甚明顯,尾端直達齒尖;葉柄長5-13毫米,無毛。 [1]  [11] 
總狀花序圓錐花序,單1或2-3個腋生,長1-3(-4)釐米,僅近基部具少數分枝,無毛;苞片卵形,長不到1毫米;花梗長2-3毫米,無毛或被極疏的微柔毛;小苞片廣卵形或腎形,緊貼花萼基部,無毛,具疏細緣毛或腺點;花萼長約2毫米,萼片長約1毫米,卵形至近半圓形,頂端鈍或圓形,具明顯的脈狀腺條紋,無毛,具細緣毛;花冠白色,長鐘形,管長3.5-4毫米,具明顯的脈狀腺條紋,裂片長為管的1/3或更短,卵形或腎形,頂端鈍或圓形,邊緣略具細齒;雄蕊着生於花冠管中部略上,內藏;花絲與花葯等長,花葯卵形,背部具腺點;柱頭分裂。果球形,直徑4-5毫米,有時達6毫米,肉質,具脈狀腺條紋,宿存萼包果頂端,常冠宿存花柱。花期1-3月,果期10月或5月。 [1] 

杜莖山產地生境

分佈於中國、日本、朝鮮、韓國及越南北部;在中國分佈於西南至台灣以南各省區。生長於海拔300-2000米的林緣、山坡或石灰山雜木林下陽處,或路旁灌木叢中。 [1]  [4]  湖南全省山地散見,主產於桑植、石門、沅陵、永順、張家界、芷江、新晃、黔陽、會同、洞口、新寧、資興等地。 [2]  喜生於常綠闊葉林中,伴生植物通常有杉木、木蓮、三尖杉、石楠、檵木、黃山松和殼鬥科植物等。杜莖山植物喜光度適中,在土壤pH值5.5-6.5生長良好,喜生於腐殖土較厚的土壤中。 [3]  [12] 
杜莖山分佈圖 杜莖山分佈圖

杜莖山繁殖方法

人工繁殖時採用播種或分株繁殖的方法,全年可採 [7] 

杜莖山播種

  • 採種與種子處理
休寧縣杜莖山種子10月中旬成熟。當漿果由綠青全部轉化為紫黑色時,是種子成熟的特徵,及時採收。杜莖山種子採回後必須對漿果進行處理,首先將漿果倒入塑料袋中,再倒入50克高度白酒,排幹塑料袋中的空氣,紮緊袋口。7天后塑料袋中的漿果肉腐爛,將其倒入塑料紗網中,在流動的清水中搓揉擺動,直至漿果肉全部洗去,得到純淨種子。 [3] 
  • 選地整地
根據皖南杜莖山喜光度適中等特性,圃地應選擇在靠山邊的農田,最好是夏季僅9:00-14:00有陽光照射的地塊。如果沒有,也可以在農田地塊種植玉米來遮蔭,農田要肥沃疏鬆、土壤pH值6.0左右、排水條件良好等。整地前基施腐熟農家肥30噸/公頃、進口複合肥900千克/公頃、呋喃丹顆粒15千克/公頃,均勻撒施於農田中。之後開始“三犁三耙”,要做到土細地平,中間開1條深45釐米的排水溝,苗牀南北向,苗牀寬1.5米,苗牀高25釐米,步道寬30釐米,四周開排水溝深30釐米。整地應在10月20日左右完成待播。 [3] 
  • 播種方法
在整理好的牀面上開4釐米寬、深2釐米的播種溝,行間寬25釐米。將純淨種子點播於播種溝中,種子間距5釐米,之後將牀面耙平,噴1遍透水,蓋上稻草保墒,稻草蓋上後要固定於苗牀上防止風吹。秋播後要經常檢查苗牀,發現土壤過幹就要補水,也要防止鳥獸危害等。 [3] 
  • 苗期管理
休寧縣杜莖山種子在翌年3月25日左右出土,苗木出土後,揭去覆蓋於苗牀上的稻草,揭草後防止鳥獸危害出土幼苗。揭草3天及時噴多菌靈溶液1次,以後隔10天再噴1次。發現牀面發白要噴灌1遍透水,以後只要牀面缺水即進行噴水。苗牀在4月上旬後有雜草生長,必須除早、除小和除了。5月初苗木生長加快,對肥水的需求量增加,此時應施稀薄人糞尿和尿素肥,以後施肥量可逐漸增加,從而保證苗木生長所需的養分和水分。8月中旬停止施尿素肥,以促進苗木木質化。其間對苗木進行間苗和補苗。5月上旬當苗木生長到5釐米高時,進行第1次間苗和補苗,保留90-95株/平方米;6月上旬苗木生長到14釐米左右時,進行第2次間苗,保留65-70株/平方米。間苗原則是留壯去弱、留優去劣、留稀去密、留大去小等,要保證一年生圃地存苗量在27-33萬株/公頃為好。經過精心管理,當年秋季苗木Ⅰ級苗地徑0.5釐米、高度可以達到50釐米以上。 [3] 

杜莖山扦插

材料:選擇已在湖南省森林植物園苗圃地培育3年的健壯苗,採集具頂芽的枝條作為插穗,插穗長4-7釐米,頂部留葉2-3片,將留下的葉均剪除2/3。 [2] 
扦插基質:以100%黃土做扦插基質,其扦插成活率最高,平均成活率達95%;50%營養土+50%黃土次之,其平均成活率為85%;50%細沙+50%營養土最差,其平均成活率僅為70%。
插前準備:插前,插牀和插穗噴灑70%甲基託布津600-800倍液消毒。插後澆透插牀,在插牀上加蓋塑料拱棚,保持80-90%的棚內空氣濕度,每隔6天在7:00左右打開膜兩端1次,查看有無病蟲害,同時,使插牀通風透氣;通風透氣1小時後,再澆水,然後蓋好兩端的塑料膜;最後在插牀上方加蓋95%的遮陽網(特別是在夏季)。 [2] 
扦插:扦插時間以10月扦插成活率較高,達94.5%;6月扦插成活率較低,為85%。栽植前,先施磷肥於土表,然後深翻土壤,再把腐質土和少量的沙拌勻,均勻撒於土表。栽植的株行距為10釐米×10釐米。將生長健壯的植株分別栽植在珍稀瀕危植物區的林下。坡度約20°,中下坡,土壤厚度40-60釐米;鬱閉度0.6-0.7,東坡。扦插後40後,平均高88釐米,平均地徑0.423釐米,生長較好。 [2] 

杜莖山栽培技術

杜莖山移栽

杜莖山植物為常綠灌木,較矮小,在移栽培育時可以和高大常綠樹種混栽,也可以零星種植。種植時不需作常規整地,株行距3.0-3.5米,挖規格為40釐米×40釐米×40釐米左右的坑,每坑內施入腐熟的農家肥5-6千克,與坑內底土拌勻,即可定植栽種。定植栽種時儘量少傷根,栽植時,把苗放入坑中間擺正,先填入1/2表土時,將杜莖山樹苗輕輕上提,促使坑內苗根系舒展,再把心土回填至地平,打緊、踏實,澆透定根水,待水全部下滲後,再覆蓋1層厚為5釐米的鬆土保濕。 [3] 

杜莖山管理

杜莖山苗栽植後,第1-2年要經常除草和鬆土,若長時間乾旱應及時灌水,雨季時應及時排澇。每年追肥2次,春肥可在5月施人畜糞尿4千克/株,採取人工樹冠下開環溝,先將人畜糞尿施入,然後澆2千克清水,等水肥全部滲下後再蓋上表土整平。栽植後第3年,苗木基本成活長高,為了保證其藥用品質,不必再進行施肥和澆水。但如果雜草生長超過杜莖山幼苗,就必須進行砍撫,以抑制雜草過快生長,保護杜莖山苗木正常旺盛生長。杜莖山幼苗移栽後生長5-8年就可以採收,秋季以9月中旬採收產量最高,採收時挖出全株,抖落泥土,每株捆成1把,通風陰乾。不能堆積、水洗和日曬,產乾貨3-5千克/株,也可以切片通風陰乾。 [3] 

杜莖山主要價值

杜莖山藥用

據《本草圖經》記載,“味苦,性寒。主温瘴寒熱,發歇不定,煩渴,頭疼,心躁。取其葉搗爛,以新酒浸,絞汁服之,吐出惡誕甚效 [8]  。”全株可入藥,有祛風寒、消腫的功效,可用於治腰痛、頭痛、心燥煩渴、眼目暈眩等病症,其根與白糖煎服治皮膚風毒,亦治婦女崩帶;莖、葉外敷可止血和治療跌打損傷 [9] 

杜莖山觀賞

因其冬夏常青,可種植在園林綠地內觀賞,也可用於疏林下或廕庇處的綠化種植。 [9]  [10] 

杜莖山食用

其果微甜可食用 [9]  [10] 
參考資料
  • 1.    杜莖山 Maesa japonica (Thunb.) Moritzi & Zoll.  .植物智.2010-07-20[引用日期2012-08-14]
  • 2.    顏立紅,向光鋒,蔣利媛,劉小雄,劉豔.杜莖山扦插繁殖與栽培技術研究[J].湖南林業科技,2013,(第5期):28-30
  • 3.    葉志軍.藥用植物杜莖山特徵特性及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1(14):152+154.
  • 4.    Maesa japonica (Thunb.) Moritzi ex Zoll.  .Plants of the World Online | Kew Science[引用日期2022-05-29]
  • 5.    杜莖山 Maesa japonica|iPlant  .植物智——植物物種信息系統[引用日期2023-03-04]
  • 6.    杜莖山 Maesa japonica|iPlant 植物智——植物物種信息系統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3-24]
  • 7.    中國農業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觀賞園藝卷編輯委員會,中國農業百科全書編輯部編,中國農業百科全書 觀賞園藝卷,農業出版社,1996.12,第77頁
  • 8.    南京中醫藥大學編著,中藥大辭典 第2版 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06,第1317頁
  • 9.    馬驥,唐旭東主編,嶺南藥用植物圖志 下,廣東科技出版社,2018.12,第72頁
  • 10.    中國農業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觀賞園藝卷編輯委員會,中國農業百科全書編輯部編,中國農業百科全書 觀賞園藝卷,農業出版社,1996.12,第77頁
  • 11.    杜莖山  .植物誌庫[引用日期2023-05-07]
  • 12.    李沛瓊、李勇藏 主編.《深圳植物誌第二卷》中國林業出版社,2010年09月:第163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