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杜稜

(唐末兩浙將領)

鎖定
杜稜(生卒年不詳),字騰雲,杭州新城(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唐末兩浙將領。
杜稜原是唐末杭州八都之一的東安都都將 [6]  ,後追隨錢鏐,光啓三年(887年)時領兵攻取常州,被拜為常州制置使,鎮守常州,龍紀元年(889年)被淮南軍所俘,旋而釋回。他後來擔任鎮海軍節度副使,在錢鏐統一兩浙的戰爭中堅守東安城,屢挫淮南軍,又升任兩浙諸軍都指揮使行軍司馬,進拜檢校太子太保,最終官至潤州刺史
杜稜病逝後,立廟於新城縣西 [27]  ,後因其子杜建徽顯貴,追贈太師
本    名
杜稜
騰雲
所處時代
唐朝末年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杭州新城
逝世日期
約 902年 [1] 
主要成就
堅守東安城,屢挫淮南軍
官    職
兩浙行軍司馬、潤州刺史

杜稜人物生平

杜稜早年經歷

杜稜是杭州新城人,黃巢之亂期間招聚千餘人,保衞鄉里。 [4]  後來,出身臨安石鏡都的杭州刺史董昌團練杭州轄下八縣的鄉兵,組建杭州八都兵 [5]  杜稜是八都之一的新城縣東安都(《新唐書》作新登都 [46]  ,後稱武安都)都將。 [6] 
光啓二年(886年),董昌命部將錢鏐率八都兵奪取越州(治今浙江紹興),兼併了浙東。他隨後移鎮越州,被授為浙東觀察使(後稱威勝軍節度使),以錢鏐接任杭州刺史。 [7]  杜稜認為錢鏐能成大事,於是奉其為主,從此“傾心事之”。 [8] 

杜稜鎮守常州

光啓三年(887年),浙西發生兵變,鎮海軍軍將薛朗驅逐了節度使周寶 [36]  周寶自鎮治潤州(治今江蘇鎮江)逃到了常州,投奔於常州刺史丁從實。錢鏐欲趁機控制整個浙西,於是命杜稜與浙江都將阮結、靖江都將成及率軍討伐薛朗 [37]  。杜稜等人以迎奉周寶為名,先攻常州。他們在義興(治今浙江宜興)大破守將李君旺,奪取戰艦八百艘,隨後又破丁重德、趙君度等將 [38]  ,進圍常州。丁從實棄城而逃。周寶被接到了杭州。錢鏐乃以杜稜為常州制置使 [40]  ,讓他鎮守常州。 [39] 
文德元年(888年),錢鏐攻取潤州,俘殺了薛朗,隨後又對蘇州用兵。 [10]  而杜稜在此期間一直鎮守常州,並將麾下兵馬交付給三個兒子統領,由長子杜建思“治內”,幼子杜建徽“御外”,次子杜建孚“往來經度其間”。 [11]  他後來還讓杜建徽接任了武安都都將一職。 [12] 
龍紀元年(889年),錢鏐控制了蘇州。但此時,淮南節度使孫儒寧國節度使楊行密也都遣軍攻進了浙西,與錢鏐展開了混戰,爭奪潤、蘇、常三州。 [13]  當年十一月,楊行密部將田頵攻常州,暗中挖了一條地道,隨後在夜間遣兵卒由地道入城,最終竟由杜稜的寢室鑽出。 [14]  正在牀上睡覺的杜稜當場成為了俘虜,但他不久便被楊行密釋放,返回了杭州。 [15] 

杜稜累戰淮南

大順二年(891年),錢鏐因孫儒、楊行密屢侵邊境,命杜稜在新城縣築城以自衞。杜稜充分利用當地的地形,憑山築城,環城鑿河,歷時十個月,終於修成了一座“週二千五百七十一步,高二丈二尺”的堅城 [17]  ,號為東安城。 [18]  至景福二年(893年)時,錢鏐被正式拜為鎮海軍節度使 [23]  杜稜則被擔任鎮海軍節度副使。 [24] 
乾寧二年(895年),董昌在越州稱帝,建立大越羅平國,隨後遭到錢鏐的討伐,於是向楊行密求援。 [31]  楊行密此時早已控制淮南鎮,成為了淮南節度使。他命田頵、安仁義攻打杭州各鎮戍,以牽制錢鏐的兵力。 [19]  當時,東安城是淮南軍的重點進攻對象。 [32]  田頵、安仁義都是淮南悍將,攻勢猛烈,“樓櫓翔空,矢石交迸”。但杜稜據城而守,隨機拒敵。淮南軍每日死傷無數,始終不能攻破東安城,最終只得撤軍。紫溪、保城、建寧、靖江四鎮也都得以保全。 [25] 
乾寧三年(896年),錢鏐終於討平董昌,兼併了浙東,成為兩浙最大的割據勢力。唐廷乃改威勝軍為鎮東軍,以錢鏐為鎮海、鎮東兩鎮節度使。杜稜則被拜為兩浙諸軍都指揮使、行軍司馬,並獲准在家鄉建立生祠。 [33]  當時,安仁義又進攻婺州(治今浙江金華)。錢鏐乃於次年(897年)初,命杜稜與都監吳璋領兵援救婺州。 [35]  安仁義只得自婺州撤軍。 [34] 

杜稜晚年及病逝

光化二年(899年),杜稜被唐廷加授“贊忠去偽功臣”稱號,次年(900年)又進拜檢校太子太保 [26]  他最終官至潤州刺史(潤州一直為淮南鎮所控制 [47]  ,此職應為遙領),病逝後葬於新城縣北三里官塘之原。新城人於縣西為其立廟。 [27] 
開平元年(907年),唐朝滅亡,後梁建立。錢鏐向後梁稱臣,被封為吳越王,建立了吳越國 [28]  他後來又於天寶十六年(923年)進封吳越國王,一切禮制皆依皇帝規格。杜建徽被拜為左丞相。 [29]  杜稜也因杜建徽顯貴,被追贈為太師。 [21] 

杜稜主要影響

杜稜在唐末效力於錢鏐,轉戰江浙等地,為兩浙錢氏割據政權的形成乃至吳越國政權的建立立下了功勳,主要有:
  • 光啓三年(887年),杜稜與阮結、成及攻破丁重德、趙君度等將,攻取了常州。 [9]  [16] 
  • 乾寧二年(895年),杜稜堅守東安城,抵抗田頵、安仁義等淮南軍的進攻,最終迫使淮南軍撤軍,並保住了紫溪、保城、建寧、靖江等鎮戍。 [25] 
  • 乾寧四年(897年),杜稜領兵支援婺州,迫使安仁義自婺州撤軍。 [35]  [34] 

杜稜歷史評價

羅隱:天下之無事也,吾鄉則有河間凌準宗一、濮陽吳降下已、汝南袁不約還樸以文學進;天下之有事也,吾鄉則有太師、建徽伯仲及諸將佐以武藝稱。豈文武之柄,倚伏而然也。(《東安鎮新築羅城記》) [45] 
許廣淵:幾處城中井,標名孰與倫。異非深百尺,功在活千人。大旱流皆涸,甘泉惠受均。無情知水石,誠發應如神。(詩作《杜公井》) [44] 
周甸:山川不改色,杜井獨標名。自昔驅羣醜,於今澤一城。得殊穿鑿智,功擬決排神。千載遺蹤在,甘泉惠我民。(詩作《杜公井》) [44] 
吳任臣:武肅以驍雄之資,崛起草間,羣策羣力,一時景附。若全武(顧全武)、及(成及)者,洵能擇其主已。稜子濟美奕世,綽(馬綽)女作配王家,視豐沛故人,膺寵為獨厚。 [43] 
陳鱣:全武(顧全武)驍勇多智,稜(杜稜)果決善謀,及(成及)有守有為,君福(鮑君福)如虎如羆,圭(曹圭)能發能收,彥(高彥)允文允武,瑰智(屠瑰智)死忠死勇,公約(吳公約)克儉克勤,俊(許俊)、光業(皮光業)全名全節,而稜等有子承恩,世濟其美。嗚呼,盛哉! [52] 

杜稜軼事典故

杜稜杜公井

東安城之戰時,城中缺水。杜稜命人開鑿一口水井,下鑿百餘尺都找不到水源。他默禱於神靈,井中當即有泉水噴湧而出。後來,東安百姓感念杜稜的恩德,稱這口井為“杜公井”。 [25] 
後世新城籍的宋人許廣淵、清人周甸,都有《杜公井》一詩,以杜公井來讚頌杜稜堅守東安保境安民的功績。 [44] 

杜稜先見之明

錢鏐在孫儒敗亡後,收編了其部分殘部,組建武勇都,充作中軍。杜稜卻認為這些人“狼子野心,它日必為患”,建議錢鏐改用認為土人(即當地人)為中軍。但錢鏐對此不以為然。 [20]  後來,武勇都果然在天覆二年(902年)發動了叛亂,還聯合了宣州的田頵,險些顛覆了錢鏐在兩浙的統治 [53]  。錢鏐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方才平定了叛亂。 [30]  而此時,杜稜早已去世。錢鏐想起杜稜此前的諫言,於是遣使去祭奠杜稜之墓,以“旌其先見”。 [1] 

杜稜人際關係

  • 父親
杜仲明,終身不仕,因子孫顯貴追贈水部員外郎。 [2] 
  • 兒子
杜建思,隨杜稜鎮守常州期間統兵“治內”,“以武藝稱”,最終“以功名顯”,他與杜建徽不和,曾誣稱杜建徽謀反。 [11]  [21]  [22] 
杜建孚,一作杜建威 [51]  ,隨杜稜鎮守常州期間統兵“往來經度其間”,“以武藝稱”,最終“以功名顯”。 [11]  [21] 
杜建徽,在吳越國官至涇源昭化諸軍節度使、丞相兼中書令,封鄖國公 [3] 

杜稜人物爭議

《新唐書》稱杜稜在龍紀元年(889年)楊行密軍攻陷常州時被殺。 [48-50] 

杜稜史料索引

九國志·卷五》 [41] 
十國春秋·卷八十四·吳越八》 [42] 
參考資料
  • 1.    據《十國春秋》卷48《杜稜傳》載:“及徐綰之亂,命使祭稜,以旌其先見。”徐綰的武勇都之亂髮生於天覆二年(902年)八月,則杜稜至遲應在此年或次年之前去世。
  • 2.    《十國春秋》卷84《杜稜傳》:父仲明,不仕,累贈水部員外郎。
  • 3.    《十國春秋》卷84《杜建徽傳》:建徽歷仕四王,累官國子祭酒、涇源昭化諸軍節度使、丞相、兼中書令,封鄖國公。
  • 4.    《九國志》卷5《杜建徽傳》:父稜,……黃巢之亂,稜歸鄉黨,保聚徒眾,得千餘人,號武安都。
  • 5.    《十國春秋》卷77《吳越武肅王世家上》:廣明元年,杭州始建八都:餘杭陳晟,於潛吳文舉,鹽官徐及,新城杜稜,唐山饒景,富陽文禹,龍泉凌文舉,各聚數千人以衞鄉里,而臨安則為董昌,而鏐副焉。……駢表昌杭州刺史,鏐都知兵馬使、太子賓客。是時天下大亂,昌乃團練八都兵,以鏐統之。
  • 6.    《十國春秋》卷84《杜稜傳》:杜稜,字騰雲,新城人。當唐乾符、廣明間,盜賊充斥,寇掠兩浙,無虛日,杭州練諸縣鄉兵討之。稜時為東安都將,更號武安營,與董昌、徐及、凌文舉等稱杭州八都。
  • 7.    《十國春秋》卷77《吳越武肅王世家上》:光啓二年春正月辛亥,鏐出平水。……丙辰,進拔越州,漢宏走台州。冬十二月,台州刺史杜雄執送漢宏至,命斬於會稽市。……昌遂權蒞于越,杭人復請鏐代董氏。……唐帝在興元,敕授鏐杭越管內都指揮使、上武衞大將軍,充杭州刺史;昌為越州觀察使。
  • 8.    《十國春秋》卷84《杜稜傳》:武肅王功業日盛,僖宗拜為杭州刺史。稜謂諸子曰:“吾每責人,不過十罰,則為之傷心,觀錢公,每有斬決,皆談笑自若。成大事者,必此人也。”遂傾心事之。
  • 9.    《十國春秋》卷77《吳越武肅王世家上》:光啓三年三月,潤州客司軍將劉浩與後樓兵逐其帥周寶,寶奔常州,推度支催勘官薛朗為留後。五月,鏐遣東安都將杜稜、浙江都將阮結、靖江都將成及等攻常州,取周寶以歸。鏐具軍禮郊迎,館寶於樟亭驛。寶尋病卒。(一雲鏐殺之,年七十四,贈太保。)冬十二月,鏐命杜稜為常州制置使,遣阮結等進攻潤州。
  • 10.    《十國春秋》卷77《吳越武肅王世家上》:文德元年春正月,我師克潤州,生擒薛朗,剖其心以祭寶。秋九月,鏐遣從弟銶率兵討徐約於蘇州。
  • 11.    《十國春秋》卷84《杜稜傳》:奏除稜常州制置使。稜屬其兵於諸子,建思治內,建徽御外,建孚往來經度其間,皆以武藝稱焉。
  • 12.    《十國春秋》卷84《杜建徽傳》:稜遷常州制置使,建徽代為武安都將。……見建徽軍中嚴整,無改其制,甚稱之。
  • 13.    《十國春秋》卷77《吳越武肅王世家上》:龍紀元年春三月,我師破徐約,約敗走入海,中箭死。鏐命海昌都將沈粲權知蘇州事。十一月,宣州楊行密遣將田頵、李友等陷常州,執我杜稜而去。十二月,淮南孫儒遣其下劉建鋒陷潤州,成及奔歸。大順元年秋七月,李友陷蘇州。是歲,孫儒與楊行密爭常、蘇間,戰鬥不休。
  • 14.    《十國春秋》卷1《吳太祖世家》:龍紀元年冬十月,行密遣馬步都虞候田頵等攻常州。(時錢鏐將杜稜守常州。)十一月,頵圍常州,使宣州偏將李友為地道入城,中宵,旌旗甲兵出於制置使杜稜之寢室,遂虜稜而出。
  • 15.    《十國春秋》卷84《杜稜傳》:龍紀元年,宣州將田頵、李友來攻,鑿穿地道,甲兵俱從土中夜入稜寢室,執稜於卧榻而去,已而縱之歸。
  • 16.    《十國春秋》卷84《杜稜傳》:潤州牙將劉浩逐其帥周寶,寶奔常州,浩推薛朗為帥,武肅王命稜與成及、阮結討之,敗其將丁重德、趙君度,取常州,奉寶歸杭。
  • 17.    《鹹淳臨安志》卷18《疆域志三》:新城縣。縣因山為城,週二千五百七十一步,高二丈二尺。大順二年,杜太師稜築。
  • 18.    《十國春秋》卷84《杜稜傳》:大順二年,武肅王以淮南數侵邊境,令稜築東安城自固,稜相險易,度資用,因山為城,環地為池,越十月而訖事。
  • 19.    《十國春秋》卷1《吳太祖世家》:景福元年六月,行密聞儒疾瘧;戊寅,大雨晦冥,縱兵擊之,……田頵擒儒於陣,斬之,傳首京師。……秋八月,唐命行密為淮南節度使、同平章事。……乾寧二年冬十月,遣寧國節度使田頵、潤州團練使安仁義攻杭州鎮戍,以救董昌。
  • 20.    《十國春秋》卷84《杜稜傳》:孫儒死,士卒多奔浙西,武肅王愛其驍悍,以為中軍,號武勇都。稜諫曰:“狼子野心,它日必為患。請以土人代之。”王不聽。
  • 21.    《十國春秋》卷48《杜稜傳》:後以子建徽貴,贈太師。建思、建孚、建徽後悉以功名顯,建徽別有傳。
  • 22.    《十國春秋》卷84《杜建徽傳》:建徽兄建思,與建徽不相能,至是告變,言建徽私蓄兵仗,亂且不測。
  • 23.    《十國春秋》卷77《吳越武肅王世家上》:景福二年九月,唐授鏐鎮海軍節度使、潤州刺史。
  • 24.    《十國春秋》卷84《杜稜傳》:昭宗以武肅王領鎮海節度使,即以稜充副使。
  • 25.    《十國春秋》卷84《杜稜傳》:乾寧二年,武肅王奉命討董昌,昌乞師淮南。淮南將田頵、安仁義率眾攻東安,稜憑城自守。會乏水,穿井百尺不得泉,稜黙禱於神,泉即湧地出。是時,頵與仁義號淮南勇將,樓櫓翔空,矢石交迸,稜隨機拒敵,日斃淮南兵於城下者無算。淮南兵百端攻之,不可下,由是紫溪、保城、建寧、靖江四鎮,皆聚保東安,民懷其恩,因目其井曰杜公井。
  • 26.    《十國春秋》卷77《吳越武肅王世家上》:光化二年二月,唐遣高臨、周道安,……仍賜兩浙行軍司馬杜稜以下一百二十人並號贊忠去偽功臣。……三年八月,唐授王行軍司馬杜稜檢校太子太保。
  • 27.    《十國春秋》卷84《杜稜傳》:稜累官潤州刺史。卒,(墓在新城縣北三里官塘之原。)命立祠新城縣西。(今名杜將軍廟。)
  • 28.    《十國春秋》卷77《吳越武肅王世家上》:天祐四年夏四月,梁王晃稱皇帝,國號梁,改元開平。五月,梁遣金吾衞大將軍安崇隱進封王為吳越王。
  • 29.    《十國春秋》卷78《吳越武肅王世家上》:天寶十六年春二月,梁遣兵部侍郎崔協、刑部員外郎夏侯昭冊封王為吳越國王。丁卯,王始建國,儀衞名稱多如天子之制,……置百官,有丞相、侍郎、郎中、員外郎、客省等使。十二月,王以行軍司馬杜建徽為左丞相。
  • 30.    《十國春秋》卷77《吳越武肅王世家上》:天覆二年八月,……武勇右都指揮使徐綰謀為不利,……武勇左都指揮使許再思以兵迎綰同叛,將及內城。……九月,徐綰召田頵攻杭州,頵引兵赴綰,……十一月,……既而頵遂率徐綰、許再思歸宣州,王致犒軍錢一百億以送之。頵慮為我師所逐,請質王子傳瓘而去。
  • 31.    《十國春秋》卷77《吳越武肅王世家上》:乾寧二年春二月,威勝軍節度使董昌反。……昌遂自稱皇帝,國號大越羅平。……六月,王起師討董昌。……八月,董昌復拒我師,求援於淮南弘農王楊行密。
  • 32.    《全唐文》卷895錄羅隱《東安鎮新築羅城記》:不三四年,淮南節度楊氏行密以稱盜豕突猘衝,擾我疆境,而東安尤為其所忌。行密減安仁義之精鋭,分田頵、陶雅、金威之敢勇,以攻東安城。樓櫓翔空,矢石交迸。
  • 33.    《十國春秋》卷84《杜稜傳》:明年,董昌伏誅,改威勝軍曰鎮東,唐拜武肅王鎮海鎮東節度使,進稜兩浙諸軍都指揮使、行軍司馬。(一雲許在鄉建立生祠。)
  • 34.    《九國志》卷5《杜建徽傳》:乾寧中,安仁義逼東陽,命稜率師討之,仁義宵遁。
  • 35.    《十國春秋》卷77《吳越武肅王世家上》:乾寧三年十一月,安仁義由南蕩率餘黨攻東陽,刺史王壇堅壁自固。四年春正月,王命行軍司馬杜稜、都監使吳璋率兵救東陽。
  • 36.    《十國春秋》卷77《吳越武肅王世家上》:光啓三年三月,潤州客司軍將劉浩與後樓兵逐其帥周寶,寶奔常州,推度支催勘官薛朗為留後。
  • 37.    《十國春秋》卷77《吳越武肅王世家上》:光啓三年五月,鏐遣東安都將杜稜、浙江都將阮結、靖江都將成及等攻常州,取周寶以歸。
  • 38.    《十國春秋》卷84《杜稜傳》:潤州牙將劉浩逐其帥周寶,寶奔常州,浩推薛朗為帥,武肅王命稜與成及、阮結討之,敗其將丁重德、趙君度,取常州,奉寶歸杭。
  • 39.    《新唐書》卷186《周寶傳》:寶遣將丁從實督兵攻之,鬱走海陵,依鎮遏使高霸,從實遂據常州。及董昌徙義勝軍節度使,寶承製擢杭州都將錢鏐領州事。宣州賊李君旺陷義興守之。……會部將劉浩、刁頵與度支催勘使、太子左庶子薛朗叛,寶方寢,……乃自青陽門出奔。士大掠,官屬崔綰、陸鍔、田倍皆死。浩奉朗領府事。寶至奔牛埭,……即奔常州依丁從實,召後樓都,無一士至者。錢鏐遣杜稜、成及攻薛朗,稜子建徽攻從實,聲言迎寶,擊破賊君旺,取船八百艘,遂圍常州,從實奔海陵。鏐具橐鞬迎寶,舍樟亭。未幾,殺之,不淹月,而駢為畢師鐸所囚。寶死,年七十四,贈太保。鏐以杜稜守常州。
  • 40.    《十國春秋》卷77《吳越武肅王世家上》:光啓三年冬十二月,鏐命杜稜為常州制置使,遣阮結等進攻潤州。
  • 41.    [宋]路振撰,連人點校.九國志.濟南:齊魯書社,2000:50
  • 42.    [清]吳任臣撰,徐敏霞、周瑩點校.十國春秋.北京:中華書局,1983:1223-1224
  • 43.    [清]吳任臣撰,徐敏霞、周瑩點校.十國春秋.北京:中華書局,1983:1227
  • 44.    李椿芳編注.新登古詩三百首.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5:98-100
  • 45.    全唐文:卷八百九十五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23-05-14]
  • 46.    《新唐書》卷186《周寶傳》:寶練卒自守,發杭州兵戍縣鎮,判八都:石鏡都,董昌主之;清平都,陳晟主之;於潛都,吳文舉主之;鹽官都,徐及主之;新登都,杜稜主之;唐山都,饒京主之;富春都,文禹主之;龍泉都,凌文舉主之。
  • 47.    《讀史方輿紀要》卷25《南直七》:開皇十五年,置潤州。……建中初,置鎮海節度於此。南唐亦為重鎮。(唐乾寧中,錢鏐移鎮海節度於杭州,而潤州為淮南所有,既而淮南復置鎮海軍於此,領潤、升、常、宣、歙、池六州。南唐亦為鎮海軍治。)
  • 48.    《新唐書》卷10《昭宗紀》:龍紀元年十月,平盧軍節度使王敬武卒,其子師範自稱留後,陷棣州,刺史張蟾死之。宣歙觀察使楊行密陷常州,刺史杜稜死之。
  • 49.    《新唐書》卷188《楊行密傳》:行密懼,退還宣州,遣安仁義襲成及,取潤州,自將三萬屯丹陽。仁義又取常州,殺錢鏐將杜稜。
  • 50.    《新唐書》卷189《田頵傳》:沙陀叛將安仁義奔淮南,行密大喜,屬以騎兵,使在頵右,兩人名冠軍中,共攻常州,殺刺史杜稜。
  • 51.    《全唐文》卷895錄羅隱《東安鎮新築羅城記》:而東安主領太師杜公,尋以擒逆賊薛朗於京口,破丁從實於毗陵。天子寵之,拜常州刺史。遂屬其兵於子弟焉,撫於內者曰建思,御於外而弭寇摧兇者曰建徽,經度於季孟之聞者曰建威。
  • 52.    [清]陳鱣.續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85:555
  • 53.    《十國春秋》卷84《顧全武傳》:是時微全武力為聯姻楊氏,杭越幾殆。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