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杜甫墓

鎖定
杜甫,字子美,漢族,712年出生於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鄭州市鞏義市),唐朝詩人,770年逝世。
杜甫墓全國共有八處,分別位於湖北襄陽、陝西富縣、陝西華陰、湖南耒陽、湖南平江小田村、四川成都以及河南偃師、鞏義。
中文名
杜甫墓
外文名
The tomb of Tu Fu

杜甫墓杜甫生平

杜甫墓
杜甫墓(2張)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 ,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
杜甫與 李白 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 李商隱 與 杜牧 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 [1] 
杜甫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愛國詩人,一生寫有3000多首詩篇,流傳下來的有1400多首。
歷代根據杜甫行蹤有眾多紀念館和紀念遺址,表達對詩人的愛戴與悼念。令人疑惑的杜甫歸葬之地,或墓、或墓冢在全國竟有八座之多,分別是:湖南的平江、耒陽各一座;湖北襄陽;河南洛陽、鞏義為杜甫出生地各一座;陝西鄜州、華州;四川成都。 [2] 

杜甫墓墓址考證

杜甫是我國唐代著名的大詩人,他的詩具有深刻的人民性,反映戰亂中人民的苦難,揭露封建社會腐朽的本質,素有“詩聖”之稱。杜甫是河南鞏縣人,早年遊歷過江南、山東一帶,後來飄泊於甘肅、四川一帶,最後離開四川,在湖北、湖南等地流浪,一直到死為止,都過着貧窮的日子。
這位深為後人敬仰的詩人最後歸葬何處?一般認為其暫葬湖南,後遷河南,從元稹的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並序可以印證此説法。

杜甫墓墓祠遺址

杜甫墓耒陽墓

湖南省衡陽市耒陽市第一中學杜甫墓 湖南省衡陽市耒陽市第一中學杜甫墓
耒陽杜甫墓位於湖南省衡陽市耒陽市第一中學校內,墓周砌石欄,正面有南宋石刻橫貼“有唐工部杜公之墓”。唐天佑四年(公元907年)環墓建杜公祠,背北面南,四合院式封山樓房,土木結構。正中主殿設杜甫擅香木雕像,東、西廊房10數間,供祭祀守墓用。宋代在杜公祠旁建杜陵書院。
據《耒陽縣誌》和《舊唐書》記載,杜甫來到耒陽後,受到耒陽縣令的盛情款待,離開時因走得急,沒來得及回謝耒陽縣令,就順流下衡州了。等縣令來尋找杜甫時,只看到了一隻靴子,以為杜甫已死,於是修了墓。耒陽當地人都認為,這座杜甫墓是“靴冢”。 [5] 

杜甫墓平江墓

平江杜甫墓位於湖南省岳陽市平江縣安定鎮小田村。墓祠共佔地10畝,總建築面積3865平方米。現全國有8處杜甫墓,我縣的杜甫墓是1984年國家文物局主編的《中國名勝詞典》認定的杜甫真身墓葬。
據史料記載和史學家考證,杜甫晚年漂泊湖湘。公元768年(唐大曆五年)冬,杜甫攜妻兒乘船離開四川到達岳陽,次年春到達長沙。湖南兵馬史臧玠舉兵造反。為逃避戰火,杜甫半夜乘船順湘江到達郴州的舅父家。船到達耒陽方田驛的時候,遇大水而不能前行,又掉轉船頭返回長沙。由於思鄉心切,杜甫又獨自乘船進入洞庭湖打算回家。途中因舊病復發,錢財用盡,只得沿汨羅江在昌江縣(今平江)附近尋找朋友求醫。不久,杜甫病逝,葬於小田天井湖。他的子孫為他在小田立下了墓,並且在此地為他守墓,杜甫的後代也從此定居於平江,現在小田村共有2000多名杜氏人士。
杜甫墓主要包括墓、祠和詩社三個部分,共佔地十畝,總建築面積3865平方米,墓祠合一,獨具特色,構成一組極具文物、史學、觀賞價值的古建築羣。現存杜甫墓為清光緒九年重修,仍保存修復時記載原貌。合徑1丈,高5尺,墓頂是堅固的原石板結構。此外,旁邊附有石板,後面附有後園,杜甫墓前10米有杜公祠,是清光緒七年重修的。杜公祠至今保存原貌,1885年祠後增建“鐵瓶詩社”,為清代詩人張嶽齡、李元度等修建。
1956年,杜甫墓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7年被評為“岳陽十景”之一,命名為“詩聖留蹤”。 2005年9月20日,舉行了杜甫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美國、法國、韓國、日本等10多個國家和港澳台地區的100多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活動。 [4] 

杜甫墓偃師墓

偃師杜甫墓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區城關三中的學校操場後方。
墓碑為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所立,高約5米,上刻有“唐工部拾遺少陵杜文貞公之墓”字樣。據偃師市文物旅遊局相關負責人介紹,1956年重修該墓冢時在四周砌上青磚,呈八角形。目前,墓冢高約3.4米,直徑約12米。向北走,有杜甫先祖、晉當陽侯杜預之墓,不過如今僅保存有一座墓碑。
據《舊唐書·杜甫傳》載:“元和中,宗武子嗣業自耒陽遷甫之柩,歸葬偃師縣西北首陽山之前。”元稹寫的墓誌銘中有“葬當信侯墓次”,也就是説,杜甫葬在了當信侯(指晉代鎮南大將軍杜預,為杜甫十三世祖)的一側,杜甫祖父杜審言的墓也在此。

杜甫墓鞏義墓

鞏義杜甫墓即杜甫陵園,位於河南省鄭州市鞏義市西北約6公里康店村的邙嶺上,地處黃土丘陵,東、北、西三面溝壑環繞。坐北面南,東西並列着3個土冢,西為杜甫墓,向東依次為長子宗文、次子宗武之墓,人稱“聖人三冢”。
杜甫墓呈覆鬥狀,高8米,邊長10米。杜甫墓前有3通碑刻,最東邊1通小碑立於唐代,經過1000多年的風雨侵蝕,字跡已模糊不清,隱約可看到“杜工部墓”四個字。西面2通為清代所立,前邊1通為乾隆四十年(1775年)知縣陳龍章立石,由清代畫家童鈺書丹,碑中間大字楷書“唐杜少陵先生之墓”,後邊1通為康熙十九年(1680年)河南驛監杜漺立,中間楷書“杜少陵墓碑”,正文468字,記載了杜甫墓變遷史和“康水採文”的故事。
現該碑東側又立1碑,乃1986年發現,上刻“唐杜工部墓”。唐大曆五年(770年)杜甫在湖南湘江途中病亡(一説死於耒陽),因家人無力安葬,靈柩厝於嶽州(今湖南嶽陽)。元和八年(813年),其孫杜嗣業才將其遷葬於鞏縣。杜甫墓1987年3月被公佈為第一批鄭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3] 

杜甫墓襄陽墓

襄陽杜甫墓為杜甫衣冠冢,位於峴山東側。據傳,唐代大詩人杜甫病死於湖南後,其孫從河南鞏縣赴湖南奔喪,路過襄陽時,因此地為杜氏祖籍,遂築衣冠冢,以示紀念。約1928年,駐襄陽的國民黨五一師師長範石生,整墓立碑,正文為“唐杜工部之墓”。
據《襄陽日報》記者採訪64歲的劉明啓大爺,家中幾代都住在峴首山附近。他説,“原來杜甫的衣冠冢在勝利街西側的峴首山,墓碑用一隻大龜(贔屓)馱着,衣冠冢前面還有一個石頭雕刻的牌坊,兩邊立着石牛、石羊。”足見對詩聖的雅重之情。 [6-7] 

杜甫墓其它墓地

陝西富縣杜甫墓、華陰縣杜甫墓以及四川成都杜甫墓,依杜甫蹤跡所建,也只是紀念性墓葬。
參考資料